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皖南古建筑谈徽文化的审美趋向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皖南古建筑谈徽文化的审美趋向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皖南古建筑谈徽文化的审美趋向

值得一提的是皖南古建筑设计中非常重视对水的合理利用。可以说水是皖南古建筑中的精妙之笔,皖南黟县的西递和宏村两处古民居之所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一方面是因其保存良好的古建筑风貌,另一方面村落中有大大小小的水流,这些众多的水流构成了一道道流动的风景画。在这里,水已经不是简单地满足人们的日常使用,而是发挥了重要的美化环境的生态功能,水是自然环境之一,水的合理利用为皖南古建筑居住文化环境增添了魅力。更让人惊叹的是,几百年前宏村的设计者就考虑到先建水系,后依水系建村的前瞻规划,他们利用山势的坡度形成落差,巧妙地利用水的流向构筑水道,即所谓的水圳。水圳九曲十八弯,绕经村前的每户人家,最后流至中心的人工池塘———月沼,再流经村南的几户人家,注入最南端的大型人工湖———南湖,最终用于灌溉农田。山势的坡度形成的落差使水能一直处于飞溅状态,使村中的居民在家中便有仰观山色、俯听泉声之乐[2]。水天倒影结合成为自然创作的一幅朦胧感超强的抽象水墨画,创造出建筑艺术与自然完美结合的美妙意境。完整的水系丰富了建筑景观,这样自然而又抽象的构思真可谓是人与自然共同的杰作。皖南古建筑在表现形式上,讲求情韵,注重整体效果,尤其擅长成片的群落建筑。为了取得建筑恢弘的气象,建筑设计的营造者们,多用简洁的手法,体现一定的审美取向和精神内涵。皖南古建筑的目的是借助物质技术手段,营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人居环境。但只有充实特殊的文化内涵,使其具有凝练、深远的意境,才能表达出村民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这种“意”是诗化的,且“意在笔先”,建筑营造之前就已了然于胸,“胸有丘壑”,然后通过对“境”的直观感受,参照前人的审美经验、积淀的审美意象以触发创作灵感,构成特定条件下新的建筑意蕴。在皖南古建筑中,以写意的手段对原始村野稍加整治,略略点缀景点一二,随意设置几多小品,如村口的小亭、书院的一角,便足以达到点化人间仙境之效果。其关键均在“心造其境”,创造一种清幽、超逸、空灵而隽永的“诗境”。仅一块匾额、一幅楹联就能发挥出韵境点景的作用,使置身其中的人领悟到设计者所要表达的取向、意境[3]。皖南古建筑设计的精华、妙笔,历代文人著述、词赋中也多有诠释与描绘,亭台、楼阁等不仅展现出中国古代建筑之美,更在于它能和地域山水完美融合,从而带来特有的文化审美取向。因此,田园画般的乡村已经不再是某种物象,而是徽文化积淀生成的精神审美意蕴。

1.皖南古建筑的艺术文化特色

由于皖南山区交通不便,致使皖南古建筑能够一直较为完好地保存至今,又由于兴起于此的程朱理学的滋润,使得这些古建筑不仅在风格、空间利用上有其宝贵的价值,更使得它们的每一个布局设计都强烈突显出“儒家理学”的说教意味,使得皖南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氛围[4]。皖南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民居住宅一般分三、五开间的两层小楼,中间一间较大的作为待客的厅堂。在皖南,无论民居的规模大小、等级高低,宅主人对厅堂的布置装饰几乎千篇一律,这种惊人的相同是在其它建筑流派中很少见到的。这正反映了皖南人对儒家传统的审美取向,是皖南浓厚的文化氛围的体现。厅堂两侧设为偏房,它们将院落高高围起,形成一个四方形的“天井”。天井的形成与徽州人经商活动有很大关系,按当时风水理论来分析,水被喻为财富的象征,经商的人非常忌讳财源外流,天井四面高、中间低能聚集屋面雨水汇入屋内,名曰“四水归明堂”,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意思,它的出现意外地成为皖南古建筑的一种独特形式。室内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审美,天井下的厅堂挑出廊檐,起到了交通和通风的双重作用。室内室外装饰别致,均采用刻工精细的木雕、砖雕和石雕,各种木雕层次丰富,制作精巧细致,虽然只有木头、石头这些比较廉价的材料,但是工匠别出心裁地利用材质本身的纹理、光彩、色泽,配上各个繁复生动的图案,古朴典雅的气质层层散发出来,在简单的造型中散发着典雅的韵味。雕刻工的手艺精湛,让人对这些简单的雕刻爱不释手,这样别致的装饰,处处尽显着主人的品味与奢华之美,让人叹为观止。

皖南古建筑中的砖雕和石雕一般使用圆雕、浅雕、浮雕、镂空透雕等工艺,大多镶嵌在梁头、门罩、窗楣、栏杆、漏窗和墙院上,精致地雕刻着动态逼真的人物、花鸟、虫鱼等几何图案,雕刻的各个造型独特别致又栩栩如生。在实用的房梁、廊檐上,显现出精湛的雕刻工艺,雕刻艺术不仅显示出雕刻工匠高超的艺术才华,也形成了皖南古建筑艺术独特的审美,展示了精美华丽的雕刻艺术美,在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中也实现了又一突破。墙外高墙封闭,匠心独具地设计了马头翘角的“马头墙”,它的最初功能是防风、防火。它在平整的白粉墙和黑色瓦片中营造出极富笔墨、易趣的美感,它好像一匹骏马,腾空落在屋脊之上,阶梯状的轮廓夸张地突破了墙体的平整;“马头墙”造型错落有致、形象生动,在最大程度上展开了皖南古建筑的空间感,依附在墙体上,带给人们愉悦的审美感受。修建“马头墙”的艺术不是模拟的,不是事物的模仿造型或实际的再现,而是经过平面、立面与剖面的巧妙布置结合,组成形象可感的建筑形象。如果身临其境,在皖南古建筑中,到处都能看到建筑的典雅大方,处处可见高雅风格,同时从观赏和艺术角度上来说,形态各异的墙体变化丰富,极具艺术美感,让原本正方形的建筑显得活泼,更富有艺术灵性。皖南古建筑布局设计大都坐北朝南、倚山面水,集中反映了皖南的山地特征,有着一定的风水意愿和地域美化装饰倾向。这种设计使人的生活与建筑保持着最紧密的联系,使之充满着生活气息。皖南古建筑的类型样式与设计风格既融会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又创造出极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区域特色。而在建筑的室内外装饰上,更是将华夏各地的木雕、石雕、砖雕包括彩绘工艺运用得恰到好处,儒雅、安详、宁静而不失灵气。这些正是皖南先民善于学习、融合出新知的写照,也为徽文化增添了魅力。

2.皖南古建筑体现徽文化的审美取向

皖南古建筑是中国文明中一颗闪闪发光的夜明珠,它通过人的感官带给人们酣畅、舒服、愉悦等惬意的心理感触,影响居住者的心理活动,通过建筑转化充实感、和谐感、节奏感,向更高层次的审美感推进,达到实用功能与审美情感的完美交融。在近百年皖南人民智慧的结晶下,皖南古建筑独特的建筑风格、高低错落的屋脊、绝美的三雕作品穿越时空,完美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中国古代的人们大都崇拜自然、信奉神灵,建筑本身从人文观点发展起来,就是一种经济、文化、宗教、内心统一结合的产物。注重风水和雕饰是皖南古建筑的主要特征,具体表现在其建筑造型与设计的思维理念上。明清时期的徽州,当地已经形成非常系统的风水理论,古代皖南人把风水理论运用在建筑的地貌、风向、选址、水流、朝向等主观因素的选择和判断上。他们认为风水理论运用关系到村落的整体布局,在风水的影响下,地形轮廓形成以及寓意和内涵都有着重要意义,能决定着整个宗族的发展、荣辱与兴衰。所以,建筑必须以风水理论为出发点,在建筑中讲究群体布局和各个建筑的搭配营造,往往选址注意环境幽美、布局合理、依山傍水,整个皖南古建筑融合在山水之间,给人一种幽静、古朴、典雅的美感。

皖南古村落选址、建设都遵循着封建儒家伦理纲常,强调助教化、成人伦,周易风水理论,天、地、人、神的理想境界和对自然的充分尊重,把这些思想融入到建筑构造中,注重建筑与精神的发展,徽州当时文风鼎盛。徽州人受宗教思想影响的同时,心理还依赖着人神合一的力量,而在这个封闭的环境中,宗教思想更加有恃无恐地发展壮大起来。皖南传统建筑艺术在这些思想的作用下,作为历史文化的代表和时代精神的标志,不断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种理论的作用下,审美借助宗教发展、人文景观的影响不断发挥着它的功效,在直观、形象的方式下,反映着皖南古建筑独特的意识形态和风格。明清时期,徽州人通过把经商致富的资本作为经济基础,在强调建筑的社会属性、宗教法规、社会基础和别具特色的文化熏陶下发展起来,是古代社会历史文化和时代精神的见证。在人文精神的作用下,人文精神作为建筑的主要引导思想、审美的意义与价值的体现,实现了建筑与人的完美结合[5]。在封建制度、宗教制度的作用下,徽州文化是以儒家理论作为准则的。人们日常行为完全受到约束和影响,在传统思想作用下,当地人们坚信增强宗族的凝聚力能够抵御外族的侵扰。徽州居民的分布一般以家族成员或者有一定血缘关系的同姓同族的人居住在一起,当地居民很忌讳杂姓混和居住。他们把同一村落的各族宗祠、居民居住的地域按一定条件划分,在建筑的格局与形式上,也或多或少受到封建制度、宗教制度的禁锢。

在皖南古建筑中有这样一种景象,那就是随处可见门上、墙上、房梁上雕刻着一些题额、图案和楹联。大部分都是勉励莘莘学子积极进取、勤学守德的真实写照,还有一部分是教导后人谦恭避祸、安身立命、退身养性的。其中虽夹杂着诸多实用功利色彩,还有一些封建思想意识,但是这些名言警句说得很在理,让我们看到徽州人高雅的文化素养。这些题额、图案和楹联成为皖南地域文化的又一道风景和审美特征。人文观点具有很强的客观社会性,建筑不再是人们日常活动中随意的行为,不再在时髦和新鲜的风潮面前无所适从,所以说人文精神是建筑审美的又一大特色。建筑艺术以各种形式为媒介,向人们展现它独特的魅力。皖南古建筑与自然融合,在人与自然互动过程中,亲近自然、以自然为基础的同时超越自然,尽显建筑艺术的自然美、装饰美、朴实美和新鲜的活力。皖南独特的建筑不但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同时它处处散发的朴实自然美、视觉美都是建筑符号永远的结晶,尽显徽文化的审美取向,值得我们去发掘、观察、探索。

作者:张善庆单位:皖西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