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论古建筑维修中壁画临时性支护措施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论古建筑维修中壁画临时性支护措施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论古建筑维修中壁画临时性支护措施

摘 要:在古建筑修缮过程中,木结构大多存在歪闪,柱子梁架需要拨正,而古建筑壁画大多在山墙木结构之间,在梁架拨正、柱子抬升过程中会对壁画造成破坏。文章以新疆奇台甘省会馆为例,将修缮过程中的做法介绍给大家,希望能对此类修缮中壁画的保护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古建筑维修壁画临时性支护措施

1 背景概况

奇台县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段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昌吉回族自治州东部。东与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相邻,南隔天山与吐鲁番、鄯善县相望,西连吉木萨尔县,北接阿勒泰地区的富蕴县、青河县,东北部与蒙古国接壤,是新疆的边境县之一。奇台县地处祖国西塞,坐落于准噶尔大沙漠南缘与天山北麓坡面相狭的通道上,是古“丝绸之路”开凿与发展的产物。奇台县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不仅曾是一个军事重镇,而且一度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著名商埠,是西域历史上少有的重要名城之一。奇台县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县址设在老奇台,由于当地缺水,光绪十二年(1886)将县址迁到古城,古城工商业突飞猛进,成为大西北富庶之区,甘省民众举家迁此,占据古城人口的半数。种地经商发迹的甘省富户集资捐款修建了甘省会馆,作为联络本地民众携手经商、排忧解难、增强本地民众内聚力的场所。甘省会馆位于奇台县县城内部队后勤院内,该院内共有三处古建筑遗址,分别是直隶会馆、甘省会馆(前后殿)两处。其中,甘省会馆是奇台县内目前保存比较完整的古建筑之一,两殿之间相隔30米。该会馆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06平方米。甘省会馆是在民国十三年(1924)建成,会馆曾经从事各种艺术表演活动,后来办过学校,半个世纪前走西口的农工子女都在此上学。该会馆使用至1951年。1984年1月4日,奇台县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二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6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会馆是民众自发的民间组织,边疆地区独有的会馆文化,它维护着人与人之间的平和,赞助社会公益事业,兴办教育,传承民族传统,弘扬民族文化,为社会安定做出了贡献。

2 现状介绍

经过现场勘查,这次古建维修过程中需支护的壁画有7块,均位于前殿南侧山墙梁之间。壁画保存现状较好,均能清晰分辨画面内容,画面形式都为水墨画。为方便辨识,从东至西分别将其编号为1~7号。1号壁画整体呈近似三角形,面积为0.53平方米,画面左侧为一山体,右侧绘有燕子和柳树。2号壁画整体呈长方形,整体面积为0.15平方米,画面之上没有具体内容,仅仅做装饰用。3号壁画整体呈近似三角形,面积为0.78平方米,画面中间位置是四棵竹子生长在一块大石头之上,内容较为简)。4号壁画整体呈长方形,缺失严重,仅残留一半左右,残留面积为0.40平方米,残留画面内容为松树纹样。5号为本次调查中保存状态最好、画面最丰富的壁画,整体呈正方形,面积为0.71平方米,画面几乎布满整个壁画表面,画面内容大致为树木、草叶等植物以及山石。6号壁画整体呈近似三角形,面积为0.42平方米,画面内容丰富,为一渔人临河钓鱼的场景,左侧有一棵垂柳,河岸上还有花草和石块,十分写实。7号壁画与2号壁画相对应,但是缺失较为严重,剩余面积为0.11平方米,画面没有具体内容。所有壁画均以土坯砖作为支撑体,草拌泥作为地仗层,地仗层之上涂刷大约3~5毫米白灰层,之后在白灰层之上直接作画。通过现场调查,奇台县甘省会馆现存建筑壁画的总体情况较差,病害种类多且分布面积大。墙体的倒塌以及墙体的保护性拆除,导致壁画支撑体即土坯砖的松动,直接造成了壁画的力学结构不稳定;由于白灰层与地仗层胶结程度有限、建筑变形以及环境对壁画的影响,导致超过60%的现存壁画空鼓、表面变形严重,壁画边角部位白灰层几乎全部与地仗层分离;地仗层和白灰层脱落严重,分别占壁画整体的17%和20%;水渍占壁画整体的23%;在干燥环境之下,壁画表面开裂严重;灰尘覆盖占壁画整体的70%;人为破坏以及动物损害对壁画表面整体性影响也非常严重,分别占壁画整体的13%和11%。

3 临时性支护措施

针对以上所述,奇台县甘省会馆残存壁画整体保存状况较差、病害种类多、损坏程度大。其中影响遗存壁画整体安全性的主要因素为支撑体松动、地仗层空鼓、白灰层和地仗层脱落。这些病害面积大,破坏性强,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加重影响,并且有快速发展的趋势,严重威胁遗存壁画的整体安全。而大面积的灰尘覆盖、水渍使壁画内容无法清晰展示。再由于在奇台甘省会馆整体建筑的维修过程中,前殿南侧整体需要抬升,抬升高度从9~19.5厘米不等,并且会对整个建筑构件进行校正,在此过程中会产生建筑构件错位、震动、位移等因素,加上以上所述保存现状之差,为配合建筑整体的维修,这些残存壁画迫切需要进行系统科学的临时性支护(图9)。

3.1 表面清理

用机械方法对表面杂质进行清除,再配合去离子水逐层清理松软结垢物,然后再按次序逐层软化清理表面硬质结构物。对于长期灰尘覆盖和雨水冲刷而引起的画面结壳等画面污染,可以选择采用柠檬酸涂敷,再进行机械清除。油漆覆盖可以用丙酮将其软化,再利用手术刀等工具进行机械清除。

3.2 表面预加固

为避免在之后的操作过程中对壁画造成进一步的损伤,所以在随后步骤进行之前要对壁画表面进行预加固。本次操作选取Paraloid…B72作为预加固材料。Paraloid…B72是目前在文物保护中应用最广、研究最多的一种丙烯酸树脂,为甲基丙烯酸乙酯和丙烯酸甲酯按一定比例进行混聚的产物,其外观为白色玻璃状结构,是一种靠溶剂挥发后成膜而起到加固作用的树脂,被广泛用于壁画、彩绘类文物的保护。具体操作过程如下:在壁画表面清理完成之后,用配制好的3%B72丙酮溶液,将擦镜纸贴敷于壁画表面,贴3~5层,等溶剂挥发完即完成预加固操作过程。

3.3 灌浆加固

壁画表面预加固操作结束后,结合壁画与建筑构件的依附关系采取背后灌浆的方法对壁画空鼓病害进行处理。

①对壁画背面支撑体进行简单机械处理,确保灌浆管能够顺利进入空鼓部位。

②将灌浆管打入空鼓靠下的部位,保证灌浆时浆液对空鼓病害处理的完整性。

③配制浆液。就地取土,利用50目及100目筛子对土依次进行筛取,将土与5%B72丙酮溶液混合成浆液,浆液黏稠度以可流动为标准。

④利用100毫升一次性针管将浆液注入壁画空鼓部位。在灌浆过程中,利用敲击法确认灌浆的完整性。灌浆过程中溢出的浆液应及时擦除,避免影响壁画画面。

⑤待溶剂挥发完成后,去除灌浆管。

3.4 支撑体清理灌浆完成后,利用机械方法对壁画支撑体进行清理。具体操作过程与3.1表面清理相同。

3.5 整体固定或整体揭取

对于周围建筑结构变形较小的壁画,本次采取整体固定的方法应对建筑整体抬升。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①表面预加固和整体灌浆加固结束后,待溶剂挥发完成,先用软性支撑材料作为缓冲层,与壁画表面接触。

②软性支撑材料之上,硬性支撑材料作为受力层。

③结合古建梁架结构,利用钢管等作为整体固定的支撑材料,将壁画与古建固定为一体,最大限度减少抬升时古建结构形变对壁画造成的损伤。本次采取整体揭取的壁画为1号壁画,1号壁画周围建筑结构脱卯、变形较为严重,且壁画由于空鼓等病害,稳定性较差。具体揭取过程如下:

①用软性支撑材料、硬性支撑材料依次对壁画表面进行支撑,硬性支撑材料背后用钢管固定。

②对壁画支撑体即土坯砖进行拆除。

③支撑体拆除完毕后,将壁画从建筑构件中取出,对壁画背面地仗层进行清理、找平、加固。若地仗层损坏严重,应将地仗层全部清除,重新用草拌泥做地仗层。

④揭取完的壁画放置在保护箱内保存,用硅胶干燥剂对箱内湿度进行控制。

⑤待前殿整体抬升、校正完毕,先将土坯砖砌入建筑中,重新做好支撑体;再将壁画回贴于支撑体之上,揭除表面预加固材料,对表面进行清洗。

4 结语

此次保护修复奇台县甘省会馆壁画临时性保护措施共完成7块壁画3.1平方米的临时性加固和抢救性修复。由于时间短,可能所采用的支护措施并不完善,包括技术有其时代局限性。文物个体的差异保护修复的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同时古建壁画临时性保护措施是文物保护研究一个新课题,本次方案保护措施所遴选的技术不能保证始终具有先进性。最后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给今后此类加固项目提供借鉴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三坊七巷”古建筑壁画保护修复工程[N].中国文物报,2012-05-04(008).

[2]汪万福,赵林毅,杨涛,等.西藏古建筑空鼓病害壁画灌浆加固效果初步检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28(S2):3776-3781.

作者:赵永升  单位:新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