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建筑学教育的思考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建筑学教育的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建筑学教育的思考

1校外的建筑学教育

1.1德国的建筑学教育

在德国的建筑学教育中,大学期间十分重视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将制作模型当作设计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并用公开讲评的教学方法,锻炼和引导学生思维.建筑学课堂上,常常是每个学生都带着用形形色色材料做成的模型及成图,进行全体公开讲评,每个人都要在所有学生及老师面前,介绍自己的设计和想法,回答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和学生一开始就对模型十分重视,模型比例尺很大(1∶50),不仅立面,而且内部空间感受,尺度及光照效果等,都看得一清二楚.这种一开始就做大量“工作模型”的教育方法,能从设计之初的立意阶段,就从空间和空间序列出发,而不仅仅停留在对两维立面的“装饰”和像造书架一般对平面的叠加上.同时,这种公开讲评,一问一答的方式极能锻炼和引导学生的思维.教师讲评时不是说:“你不应该这样做而应该那样做.”而总是问:“你这样做,可以,那么你能说出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吗?”一个人独自设计时,也可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问得越多,想得也更多更深.在设计小组里,公开讲评成为家常便饭,小组成员天天讨论,教师在培养学生创造性、个性的同时,也注意培养学生和他人的合作能力,为走上工作岗位做了很好的铺垫.

1.2美国的建筑学教育

美国的建筑学教育“重在过程”.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出发,在建筑及其设计教学中,十分重视学生的过程认知、过程训练和过程表现.建筑学一年级最初的作业就要求他们运用简易的造形材料,根据自身的生活体验和空间想象,制作建筑“雏型式”的空间模型,然后再相应作图.作为建筑的入门教育,从传统的以“画建筑”、“描建筑”为主,发展到这种以“做建筑(模型)”、“想建筑”为主,实行“做”、“想”、“画”的结合.这种教学方法反映了重过程、重体验、重能力培养的新观念.在启发学生通过感性体验,初步认识建筑之后,在高年级的教学中,教师不是要求学生一味表象式地介绍方案图纸,而是启发他们结合工作“草模”和设计草图,着重讲述自己提出设计案例的构思起点和思考过程.

1.3同济大学的建筑学教育

20世纪70年代末,同济大学建筑系引入了“形态构成”训练,其目的是让建筑设计的基础教学回归到一切形态设计共同的“基座”上来.通过“形”的训练,并效力于材料、构造、建筑空间的真实体验和操作训练,更好地衔接,在适合使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探索满足视觉感和触觉感的空间尺度、比例、质地、动势以及环境约束和文化特性等等的各种可能性.出于对学生建筑设计的潜质,并不能与美术基础强弱简单划等号的认识,同济大学的建筑系多年来就已不再对入学考生进行美术科目加试,以此表明与这一“学院派”式考生鉴别方式告别的决心.但对美术系列的艺术修养课程很重视,“创意素描”、“油画”、“陶艺”、“扎染”、“剪纸”、“古典家具”等课程不断推出来,意在从艺术的视觉和触觉感上陶冶学生.教学的目标很明确,不仅仅是为了教一点美术技法,更是为了助长建筑学子的艺术感觉和形态想象力.近年来,同济大学实行了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设计作业题目和指导教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每个课程设计题目的布置,老师有明确的训练意图和教学关键点.对学生的要求侧重于提高综合处理设计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做尽可能多的功能类型练习.这样缩短了必修课程,将内容和方式多样的限选课范围扩大,使多数学生从被动的“要我学”转向了主动的“我要学”,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以各自的特点和兴趣分流学习,又对教师发挥专业特长,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效果构成了压力和动力.把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

2浙江树人大学的建筑学教育

浙江树人大学是一所民办本科高等院校,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正确选定建筑教育的方向和内容是比较重要的.我们所培养的是兼顾技能型与创新型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处在活跃的“长三角”区域经济之中,结合建筑学专业建设特点,这种高级应用型人才也是中小型建筑设计单位所需求的.

2.1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浙江树人大学的建筑学教育才刚刚起步,今年计划招收四年制本科生.目前在校的建筑设计专科生教育,在软硬件上都存在一些问题.软件上,专业教师配备不够,比如建筑构成、建筑表现、建筑物理、建筑模型等课由于缺少教师就开不起来.同时建筑设计课特殊的实践性决定它的师生比一般是1∶8~1∶10,每一个建筑设计作业都需要教师对学生做一对一各个阶段的辅导,而现在30多人的班只配备了一个主讲教师和一个辅导教师.另外,外聘教师很多.由于外聘教师自身工作繁忙,教学质量往往难以保证.而退休返聘教师在观念上与新潮的学生还是存在着差距.在职教师也需要加强专业进修来提高自身的建筑水平.硬件上,学校现状是建筑课每个开课班级都没有固定教室,上课时学生须自带图板、颜料盒、洗画笔的小水桶、图纸、参考书、丁子尺等画图工具,一个学生搬一趟是搬不了的.导致有的学生空手来上课,不在课堂上画图,得不到教师的指导,最后独自在宿舍画的图错误太多,达不到既定的教学结果.另外,学校缺少建筑设计作业的展示橱窗,构成课、模型课没有教师也没有专用教室,更没有材料经费.实习环节也是非常欠缺的,由于缺少经费,建筑学教育规定的认识实习、素描实习、色彩实习、构造实习、施工图实多都是在校内完成的,由于接触实际太少,工作后需要相当长的适应时间.

2.2树立良好的建筑观

目前的建筑市场充斥着拥塞的商业性气息,急功近利的“眼皮经济”决不能进入建筑教育,否则学生静不下心来研读建筑,浮躁的心也不知自己将来要到哪里去.在闹哄哄的市场中会迷失方向,丢掉了学业是很可惜的.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希望学生们能理解建筑设计者是一个空间的组织者、是一个城市的组织者、是一个环境的组织者,而不是时髦的某种风格主义者.建筑是因为人类某种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室内外空间,建筑设计者当不遗余力地从建筑的角度,以人为本,从活动需要的各个方面做出支持该活动的努力,从而让人们在学习、工作、休息、娱乐等各种活动场所中感到人生的快乐,也就是说,建筑的场所支持了人生,也支持了人类.建筑者从微观的楼梯踏步到宏观的城市设计,都能让人体会到建筑所起的作用———建筑使人生轻快,使城市欢畅,使人类愉悦.良好的建筑观是建筑学教育的基本前提,也让学生们感到学习建筑对人类的巨大价值.

2.3强化应用型人才教育

随着学校的快速发展,硬件问题会逐步解决,建筑学教师队伍也会很快完善起来.根据学校制订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培养的总目标.在建筑学学科的设计教学中,基于我们学院既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一线现场建筑师.明确的教学定位,把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摆在了首位.在建筑学学科的方案设计教学中,尝试着从任务书阶段就让学生参与进来的模式,真正是以创造环境,改造环境的社会大需要为立足点,杜绝了一般概念上的“学生作业”.比如“餐馆设计”作业,我们选择了黄龙洞附近的一块地,即曙光路黄龙路交叉处“两岸咖啡”的位置.学生根据教学安排,通过外出的实地调查,绘制地形地貌,拍摄了大量现场照片,取得第一手环境资料和创作素材;在此前期工作基础上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分析研究,而后提出课题任务要求,进行建筑方案设计.它所展现并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是最终完成的图纸,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分工合作参与建筑设计的全部过程,及其非常过程化、方法化的建筑设计表现.在建筑学学科的建筑施工图等后期的设计教学中,加强设计与施工之间的环节培养教育是很重要的.最近从温州的几个实习基地反馈回来的信息看,社会对大学生能下工地和工人一起上岗的前景是看好的.现在的建筑工程越来越复杂,设计院的建筑师不可能长住工地,而现场的工人建筑知识又很贫乏,我们培养的应用型学生起到了连接纽带的作用.原来完整意义上的“建筑教育应该包括学校教育、专业实践、业务管理及社区参与等内容”,所以工程背景的建筑职业训练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建筑法规、结构安全、环境控制和实际可建造性等方面的内容成了教学的重点.我们不刻意与重点院校的创意科研型人才竞争,只希望我们的学生能把现场的、真实的、具体的建筑事情做好,成为一个很好地服务于社会的大众建筑师.在建筑学学科的教学改革中,我们试图改变以往单纯以教学为主的模式,大大加强建筑教育的科学研究与实践工作,“教学和科研并重”及“产、学、研结合”成为我们建筑学教育新的走向.学生从教学中获得建筑材料、基本建设方法和建筑系统的知识.希望在绝大多数课程中,“学生有一些机会来设计并展示建设用的文件,对建筑经济或者商业操作的考虑”能充分领会.这些因素在实际工作中非常重要,必须强调学校不仅应该教那些独特的或者能更有效率地学习的知识,而且还需要传授那些在工作后才能学到的具体技能.为了让教学科研与一线的工程实践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我们在海宁、义乌、温州等地与地方上的相关建筑部门合作,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把这些旱鸭子赶下了水,让他们真实地体会建筑的实际感觉.

作者:王修水单位:浙江树人大学城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