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建筑学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分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文章阐述了国内绝大部分建筑院校基本沿袭“布扎”教学体系,毕业生实践技能不强、岗位适应能力差的现状;分析了“学术型教师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等内在原因;探讨了校企合作“无缝对接”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提出了“高校出台互惠政策”,改变“学校热企业冷”等校企合作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合作;具体措施
我国建筑教育始于1923年成立的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随后国立中央大学、东北大学等相继开办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与其后的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北洋大学等院校一起,成为我国最早的一批建筑教育基地,改变了传承千年的师徒相传的建筑技工的培养方式,开启了中国高校建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1建筑学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现状
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社会对建筑学人才的需求激增,建筑学专业成为了高校的热门专业,开办建筑学专业的高等学校,截至2016年全国共有270所,在建筑教育体系上呈现出以老四校、老八校为核心、60所通过专业评估的院校为主体的基本格局。目前国内的绝大部分建筑院校的教育模式,基本沿袭着老八校引领的学院派的“布扎”体系,院校之间的教育模式差异性小,特色不分明。随着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地方院校的建筑学专业也相应提出了应用型建筑人才培养的目标。但由于他们办学时间短、底子薄,师资、硬件设施、生源等方面条件均不够理想,在具体的应用型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了较多问题。高校建筑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产生了严重脱节,校企合作是提高高校建筑学应用型人才质量的有效手段。建筑学专业横跨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要求学生既要掌握相关的建筑技术知识,也要有丰富的人文社科与艺术知识;建筑学专业实践性较强,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的基础上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目前,学校培养的建筑学毕业生对建筑学相关技术知识浅尝辄止,一知半解,在方案设计中难以运用所学技术知识解决工程技术问题,学生所做方案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较差,毕业后学生实践技能不强、岗位适应能力差,使得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的人才需求有较大的差距,走上工作岗位需要通过单位长时间的专业培训才能适用工作。一般学生的软件应用能力和徒手表达能力与设计院的工作有尚有较大差距,高校建筑学专业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严重。
2影响建筑学毕业生应用能力的内在原因分析
2.1学术型教师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
20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对建筑学人才的需求量激增,建筑学专业成为了热门专业,直接导致开办建筑学专业的学校数量激增。再加上各高校引进人才的门槛越来越高,师资力量多来自于学术型高校的硕士、博士等研究型人才,他们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但缺乏建筑相关企业的实践,实践指导水平偏低,实践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较弱。学术型教师的教育历史,再加上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方式,决定了他们很难转变为应用技术型教师。而一些有着丰富的建筑企业实践经验的人员,因为职称、学历等因素被拒之门外。这样单一的师资结构,对学生的专业培养有很大影响。因而导致一般地方院校建筑学专业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严重缺乏[1]。建筑学专业具有特殊性,除对建筑学专业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外,对专任教师的数量要求也很高,根据评估要求,师生比应严格控制在1∶12以内,一般高校为了控制办学成本,师生比都很大,甚至出现一个班级的《建筑设计》等核心课程只有1名指导教师指导的现状,设计指导教师严重不足。指导教师的数量和实践指导能力,不能满足建筑学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难以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建筑学专业人才。
2.2人才培养方案没有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
c人才培养方案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统一,导致培养的毕业生知识落后、实践技能不强、岗位适应能力差。人才培养是分层次的,应用型高校应以培养学生在毕业后能从事大量的民用建筑设计,到了设计单位能马上适用工作岗位为目标,少量学生可通过考研或出国留学进一步深造,将来成为高端复合型人才[2]。
2.3课程体系对相关知识整合不够
建筑学专业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设计课程以类型学为主,设计任务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通过设计课程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与设计课程关联的其他核心课程独立开设,缺少与主干课程的关联性,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设计中来,感觉到很多课程都是“学不致用”,方案无法深入,方案的操作性和可实施性较差,学生解决实践工程问题的能力不强。课程设置没有整合设计课程与其他课程,导致学生感觉不到其他知识与设计课程的密切关系,学习激情和热情不够,更多地是为了应付考试。设计指导教师自身缺乏工程实践能力,不能在设计课程把相关知识整合到设计中,也是导致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较差、工程实践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
2.4实习基地难以落实培养人才的作用
实践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是在设计单位完成,学校也意识到了实习基地的重要性,签订了很多校外实习基地,但现在实习基地的签订更多是通过个人关系和人情来签订的,协议内容也是学校的一厢情愿,协议对双方都没有约束,实习基地难以真正落实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作用。
3校企合作的意义
3.1选聘校外兼职教师,提升专任教师实践能力
在建筑学专业比较热门的情况下,每个学校建筑学专业的招生规模往往比较大,对专业教师的人数要求较多。考虑到建筑学专业招生规模与国家宏观政策紧密相关,不能根据现有规模按师生比进满教师,当招生规模较大时,可以加强校企合作,聘请设计院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解决教师临时短缺的状况,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也降低了办学成本。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平台,让教师到企业锻炼提升工程实践能力,或让校内指导教师与外聘教师一起指导学生,提升在校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3.2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可以提升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在教学中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学生,整合设计课程与其他课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建设,聘请校外指导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培养,或提供暑期实习岗位,增长实习时间,使签订的校外实习基地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场地,提高实习质量,最终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3.3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
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直接参与实践教学,使在校课程能力考核标准与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相统一,使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统一,使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就业时的竞争能力。
4校企合作的具体措施
对于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双方的理念与目标不同,学校的目的是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就业时的竞争力,最终提高学校的竞争力。然而企业接收专业实习,目的更多是满足企业阶段性的人力需求,培养学生不是企业接受实习的目的。企业接受实习生时一定会考核学生的基本能力,择优录取,确保学生有一定能力协助完成一定的工程实践任务[3]。因校企合作往往表现为“学校热、企业冷”,许多都是学校一厢情愿,主动向企业寻求合作,而主动来校寻求合作的企业则很少[2]。签订的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对双方都没有约束,很难真正落地生效,签订的合同只是学校各种评估中的一个材料。笔者认为,应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加强校企合作,可采用如下具体措施。
4.1高校出台互惠政策,使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积极主动
校企合作必须是互惠互利的,没有一方会愿意为另外一方做无私奉献。高校建筑学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工程实践能力,难为企业提供人才技术支持,校企合作难以给企业带来利益和帮助,学校要让企业主动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学校必须制定相关政策,让企业能在校企合作中得到利益,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学校在招生中对校企合作单给予优惠政策:学校最大的资源就是招生,对于合作单位,只要其子弟愿意报考本校建筑学专业,只要能达到学校最低专业录取线,保证录取到学校,进到学校后优先转入建筑学专业就读。②学校优先考虑校企合作单位参与学校相关设计:在学校的建设中,有很多设计,包括建筑设计、环境设计和室内设计,优先邀请校企合作单位参与竞标,让合作单位能从校企合作中得到潜在利益。合作单位在竞标中或竞标成功后,学生都可参与学校的建设,学校的建设将会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
4.2“走出去,请进来”,提高师资水平
“走出去”就是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创造条件支持到合作企业去主持或参与实践工程项目,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最终提高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指导能力,提高教学水平;同时,让教师通过企业的工程实践,更全面和深入了解企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在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和课程教学中更好地让学校教育对接社会需求。“请进来”就是通过校企合作,学校直接聘用企业工程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参与学校的实践教学,补充学校师资并提升师资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3专业教师为设计单位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
学校制定政策,鼓励教师参加企业的工程实践,在科研考核和职称评定中弱化科研论文的比重,强调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在学校政策支持下,教师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利用学期末、暑假和学期初进行每年连续几个月的工程实践,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将逐步得到提高,高校教师必将成为理论功底深厚、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人才,既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也能更好地服务企业,甚至教师在校内成立工作室,作为设计院设校外生产基地,帮助完成设计企业的设计任务,可以实现一举多得:①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②提高教师待遇;③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技术和人才支持;④降低企业劳动力成本。
4.4落实“校外实习基”的真正育人作用
当前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大多是浅层次的校企合作,并没有建立起持续的发展机制,有的签有合作协议,但难以落实,所以许多学校真正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基地不多;特别是现在许多企业,因为实习生的安全、难管理等原因,不愿接受学生实习,企业也没有完善的实践教学方案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使实践教学的目标难以实现。生产实习基地,应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整合各专业知识到设计当中,切实提升生产实践能力的重要的教学场地,学校能给企业带来利益,企业将与学校一起制定实践教学培养计划,一起落实培养计划,一起对学生生产实践进行客观公正的考核。通过校企合作,改变生产实习自主联系单位的传统,由学校统一安排,统一监管,严格按照实践教学培养计划,落实“校外实习基地”真正的育人作用。
5结语
随着社会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放慢,建设量将会减小,社会对建筑学人才的需求将会减少,但对人才的要求肯定会越来越高,要求学生毕业时有一定理论基础,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长期形成的封闭式教学模式,使校企双方在各个实践教育环节上彼此隔离,导致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体系落后于市场与企业对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提高师资力量,落实“校外”实习基地的育人作用,最终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在一定时间内靠国家制定政策加强校企合作可能不太现实,学校除了主动寻求与企业合作外,更应制定政策,坚持校企合作中的互惠互利原则,让企业能在校企合作中得到利益,使企业主动寻求与学校合作,改变校企合作中“学校热、企业冷”的现状。
参考文献
[1]吴峰.校企合作模式下应用型四年制建筑学专业师资队伍体系构建研究.建材与装饰,2016(09):151~152.
[2]董毅.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基于对“厚基础、宽口径”的反思[J].高教探索,2010(3):74~75.
[3]卢峰.当前我国建筑学专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5(06):31~32.
作者:彭建国 彭德芳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