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本科音乐教学研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本科音乐教学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本科音乐教学研究

认知心理发展与教学策略。青年初期的认知各要素发展迅速,认知结构中的因素趋于稳定状态。第一,注意。这时期的有意注意自觉性很强,能集中和稳定在间接兴趣的事物上,不受直接兴趣的影响。其次,注意的品质也在不断发展,其稳定性、广度、分配、转移等方面都已趋于成熟,达到成人水平,对于自己感兴趣的,能有意识地学习并有意识调节自己的持续力。尽管如此,处在青年初期的学生还存在有情绪上的冲动,有时候也难以控制自己的注意,并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在于兴趣。在音乐教学中,其中音乐理论知识的讲授与视唱练耳的训练过程难免枯燥,要让学生的注意持续稳定,应增强课堂趣味性,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如在音乐理论教学中,理论性知识点的讲授,可以适当引用实际音乐作品做范例,在听觉上的吸引能使学生有意注意的集中。如在视唱练耳训练中,单一的训练持续时间不应过长,并要注意难度的控制,时间过长、内容过难或过易都不利于注意的集中稳定。练耳过程中的单音、音程、和弦的听辨较为枯燥,适当加入节奏与旋律的听辨,或适时用一些学生较为熟悉的旋律片段,会起到较好的效果。第二,感觉和知觉。青年初期个体感觉能力有了较大发展,感觉的认知和调控表现明显,个别学生对于音乐的特殊天赋或才能,这时也展现无遗。知觉的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更为明显。学生音乐感觉首先要以听觉为基础,表现在对音高、音值、音色等方面的分辨,而音乐知觉,不仅受音乐感觉的影响,还依赖于个人知识与经验,受兴趣、情绪、动机等方面的制约。六年制本科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从音乐专业角度上来说,还是比较弱的,主要在于没有系统的专业训练基础,之前接触音乐的时间与机会不多,个人经验与积累非常有限。而音乐专业的学习,感知力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没有良好的感知力,就无法领略到音乐的美以及其真正的内涵,更无法表现出来。所以六年制音乐专业的学生,音乐教学过程应注重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每一门音乐课程中,并适当增加音乐欣赏内容,内容难度需循序渐进,逐渐引导学生积累听觉经验以及正确的情绪情感体验,才能在声乐演唱、器乐演奏中准确的表达。第三,记忆。音乐记忆也是音乐专业学生的根本心理品质,音乐知识的积累与提高都建立在音乐记忆的基础上。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不断提高,到16岁趋于成熟,达到记忆发展的高峰。这时期的有意记忆是占主导地位,并理解记忆和抽象记忆成为主要的记忆方法,记忆的广度和策略也在不断发展提高。音乐教学中,可以很好利用学生这一优势,适当引导其记忆方法,使其更快掌握教学内容。例如,针对其有意记忆占主导,可以在教学任务开展前,向学生提出记忆的目的、任务及具体要求,这样可以调动其记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其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同时引导学生掌握记忆的规律,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巩固学习内容。第四,思维。音乐学习过程,离不开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青年初期思维的整体结构基本形成,抽象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达到基本成熟水平,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也在不断发展,思维的深刻性与创造性也在不断提高。另外,青年初期的学生好奇心强烈,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有利条件,引导学生积极运用联想与想象能力,在歌曲演唱与器乐演奏过程中进行作品再度创作,也可以进行简单的节奏、旋律创作,激发兴趣的同时发展创造性思维。

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结构较为复杂,它是个体心理活动的稳定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其中心理倾向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等方面,它决定了人的社会态度、行为方向等,因此也称为心理动力系统。六年制学生的此阶段心理需要的特征,主要在于自尊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随着自身认知、情绪情感、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发展,逐渐会思考分析自己个人,并同时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在意别人的评价,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当这种需要到达一定强度就会转化为动机,其上进心、自尊心、自我实现等心理因素,都会成为推动其学习的内部动机。同时,主体的需要也会导致兴趣的产生,从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据笔者调查了解,六年制本科音乐方向的学生,其专业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兴趣爱好。这是其音乐学习直接的动力来源,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要紧密结合学生兴趣,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更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但是,音乐教学中更多的是技能技巧的教学,其训练过程是枯燥的,甚至是艰难的,仅有个人兴趣也很难得以坚持并获得成功。这时候较为长远的目标作为导向,结合个人兴趣,才会产生较为持久的激励作用。笔者做过相关调查,六年制音乐专业学生,对于自己今后职业去向有着比较明确的认识。根据调查结果反馈,学生认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农村小学音乐教师,首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这一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持久动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更多的强调小学音乐教师所需具备的专业技能与音乐素养,无形中强化其学习目标。例如,歌唱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六年制音乐专业学生的声乐教学中,教师除了呼吸和发声技巧的训练以外,还要培养学生对于歌曲的鉴赏能力,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小学歌唱教学的内容,掌握儿童嗓音的训练方法以及歌曲教学方法,把学习目标落实得更为细致、具体,有助于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另外,前面提到,处于青年初期的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需要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同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引以竞争的形式,激发学生对成就的需要,维持学习动机。声乐、器乐等技能技巧训练可以适当引用小组课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彼此间有比较,但能力水平差距不能太大,激发良性竞争。

六年制本科层次音乐方向学生的特殊心理。前面对于青年初期学生的认知心理和个性心理做了一些分析,这些具有青少年所具备的普遍性,特别是认知的发展。除此之外,六年制本科层次音乐专业学生还有属于其特殊的心理状况。第一,保留有初中生的特点。如认识、分辨问题能力不强,适应环境能力较差,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等。第二,存在自卑与自信的矛盾心理。由于学生来源于较为偏远的农村地区,并有相当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属于贫困生,极少有离开农村的机会。初次离开父母到城市读书,会有一定的心理落差,并产生自卑情绪。同时,学校招生时的严格生源把关,择优录取,学生对自己知识水平的也有一定认识,会产生优越感并转化为自信心。第三,积极性与热情较高。初到一个全新的环境,虽然会有不适应的情况,但这是一个较为短暂的阶段。面对全新的并较为优越的学习环境,学生表现出的积极性与热情很高。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在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与今后的职业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学习的目的与动机相对明确,其心理状态会更积极。第四,产生疲倦、焦躁心理。由于在校学习时间长达六年,学生生理与心理上会有较大发展,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转变过程,心理跨度比较大。但青少年普遍自我控制能力与调节能力不足,容易产生极端心理现象,而长时间的在校学习过程,难免热情殆尽、兴趣不高,产生倦怠心理,或渴望突破而与现实相矛盾而产生焦躁心理。第五,专业、职业的认同感。学生选择师范院校,选择六年制本科的学习,意味着学生对于其专业方向及今后职业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即农村小学某学科教师。势必对农村小学教师这一职业有认同感,愿意从事农村小学教育工作。同时,其认知发展也会逐渐有职业化特征的出现。第六,对专业学习认识度不高,会产生迷茫心理,找不到具体目标以及正确学习途径。由于六年制本科层次音乐方向学生虽然选择音乐专业,大多数并没有音乐训练基础,还停留在自身的兴趣,没有转化为个人能力。初步接触时难免找不到音乐学习规律,有长远目标的同时,对于近期学习目标会比较迷茫,也就是不知道从什么样的途径去学习,怎么样学习才是正确,怎样把长远目标分步骤落实到每一年每一学期甚至每一堂课。

本文作者:张乐作者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