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本科教学革新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本科教学革新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校本科教学革新

一、大学教学理念的从新构建

“大学本科阶段是知识的摇篮”。各大学将教学重点从过去知识的传授转移到以研究、探索为基础的教学上来。大学一年级是至关重要的时期,此时的教学需要给新生提供智力成长的新刺激,需要为他们日后进行探究式的学习以及同他人进行信息与思想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本科教育问题的深思,并提出要“根本性的改革”的建议。强调建立完整基础教育课程,使其成为本科教育的核心;实施通识教育计划,克服专业至上主义;突出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鼓励更多的学者从事本科生教学;注重课堂上的创造性,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丰富扩大课堂教学内容。从以下三点做起。

1.重新定位师生关系,搭建平等对话的平台一改过去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既不应是“教师中心”,也不应是“学生中心”,而应是一种动态的、平等的对话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知识与人是结合在一起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关系的确立将为建设促进交流、协商的教学方法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2.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知识是一种文化性、境域性、相对的知识,因此知识与人是相统一的。脱离了人的具体情景,知识是无法被理解和认可的。这种“知识与人相统一”的思想要求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差异。从以教师的“教”为主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主。这里的以学生的“学”为主不仅仅是指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包括促进并尊重学生形成对知识的自我理解。

3.从培养“专才”转向培养“通才”本科生应该很好地学习和理解有限的基本概念和专业课题,以适应未来职业和学习的需要。为使大学生能够参与各专业人员密切配合的“社会合作”,国外强调必须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了解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性,倡导的是一种知识的整体性、综合性、多元性发展。如MIT的教学理念是不指望让学生掌握太多的专业知识,而是着重使学生获得终生自我教育所需的基础知识,以往的那种在自然科学影响下形成的知识的专业化发展趋势是我们猛烈抨击的对象。因此,大学教学应该以培养掌握综合性知识的综合性人才,即“通才”为主要目标,而不是以培养精通某一领域的“专才”为目标。

二、强调课程的基础化、通识化和综合化

进入21世纪,各国对大学课程的改革热潮再度兴起。一些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上发生了新的变化,呈现以下几种趋势:一是为培养跨专业人才,交叉专业和学科群内互相交叉大量增长;二是通信、生命、计算机等领域的新兴专业发展迅猛;三是与国际化相关的专业发展迅速;四是对部分传统专业进行整合,对生物、医学、农学等学科群进行综合,进一步拓展专业涵盖面。这些趋势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通识教育”理念被重新界定。二战后,美国的“通识教育”已经大大不同于以往的“博雅教育”,在课程范围与数量上都有了很大的增加,但是通识教育”的理念却没有改变,即强调全面、一般的教育。这样的“通识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基础性教育。随着新实用主义知识观的出现,这种意义上的“通识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知识发展的需要。知识的综合性、整体性发展要求大学的“通识教育”必须是一种“整体教育”或“综合教育”。即要求不仅仅要扩展知识的范围与数量。更重要的是要加强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关注社会问题的解决。其次,“综合课程”的设置。针对大学专业划分过细、知识被严重分裂的现象,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厄内斯特•博耶在其撰写的《大学:美国大学生的就读经验》一书中提出了设置“综合课程”的建议。“所谓综合课程,我们指的是一种基础教育教学。它不仅要把学生引入基本的知识领域,而且要使他们明了各科之间的关系。最终把知识应用到校外的生活中去,这种综合课程关心的是所有人共同的普遍经验。关心的是那些人类共同参加的活动,如果没有了这些共同参加的活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便将会削弱,生活的质量也会下降。最后,建设跨学科的课程体系。“跨学科”的涵义不仅包括对学科界限的打破,促进知识的综合,还包括一种综合性的、跨学科的思维式以及更加深入的学科知识整合与广泛的知识创新。“跨学科研究中心”不仅适用于研究生教育,同样适用于本科生的教育。是实现本科生的跨学科培养,促进本科生课程体系的跨学科发展的最佳方式。

三、变革培养模式,注重创新性教育

有人说,“创新能力将决定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命运”,“创新首先需要精神创新,这要从年轻人开始,从中小学和高校开始”。还有人说,“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未来世界市场上的位置,取决于其人才素质和如何有效地推进创新”。进入2l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有力推进,创新性教育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尤其是高等院校在教育方法、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强调推陈出新,锐意创新,已被提到了高校的议事日程。改变传统的适应知识传递教学方式,提倡以探究为基础的研究性学习,特别对本科生进行科研训练,在本科高年级通过科研训练,完成从本科生向研究生学习的过渡,是十分重要的举措。美国各大学为各年级本科生开设大量研讨式课程,在教师的指导下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形成科学探索精神。2l世纪受过良好教育个体的特征是“理性、知识和智慧”。认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应具有敏锐的判断力和理性的推理能力,应懂得科学方法和其他探究方法,能利用获得的信息解决复杂的生活和工作问题应具有所选定领域的坚实的知识基础,并能在该领域掌握一定的深奥知识和实践经验应具备与最优秀人类相适应的精神与品质,即敏锐的判断力、良好的审美力、很强的适应性和自信心;还应有历史知识,理解人类文化和价值体系的发变化,能将这些知识与判断力结合起来,去认真细致地思考伦理道德问题;同时应有优秀的表达能力与交流能力。”分析国外高等教育改革措施,可以得知,在当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学科呈现出高度综合化的态势,狭窄的专业划分已不适应信息时代大规模横断科学发展的需要,不利于解决需要各门学科协同合作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多年来,我国高校教学一直强调知识的系统传授和书本的绝对作用,忽视学生的能动性。而且教学手段单调落后,刚性的教学机制束缚了因材施教的推行。由此,高校培养的人才千人一面,缺乏特色,缺乏个性与创造性。因而,在新世纪我们应借鉴国外教改的成功经验,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致力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新知识、新观念、新技能、新方法,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相应的学术研究活动,培养其创新精神。同时,积极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加强师生的双向交流。总之,我国高校要通过加强基础理论课程,强调文理工科课程的相互渗透,增设实践性、综合性、选修性课程,逐步完善其课程体系,培养适应2l世纪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作者:贾建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食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