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本科教学的典籍英译课程管窥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典籍英译课程从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开展的必要性
汉语典籍的英译工作对译者有很高的要求。首先,一个译者必须具有相当的国学基础和中国古典文化基础,才能够正确地理解典籍文献;其次,译者必须具有高超的英语语言驾驭能力;最后,译者必须有严谨治学的精神。只有具备这三种素质,才有可能成为合格的典籍英译工作者,而这显然需要在本科学习阶段进行针对性的、严格的训练。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传统的笔译教学偏重词汇、句型翻译等基本技巧训练,篇章翻译多以介绍、说明等实用性强的中短篇幅文章为主,专门针对传统中文典籍的英译训练尚未被给予足够的重视。翻译是一项语言活动,在此过程中,要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感情、风格、思想等方面忠实地重新表现出来,因此它涉及两种语言中的各种知识,要从事典籍翻译工作,首先要对以文言文写就的汉语古代文献有正确的理解。在迄今为止的汉语典籍英译中,因为对原文理解不准确或不深刻而造成的误译现象并不鲜见,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语言是一个民族表达思想的工具,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习俗制度,因此在语言上也就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而文化上的差异对翻译造成的障碍远比语法要难。汉语作为中国古代先贤们阐述思想、表达情感的工具,不仅有独特的结构形态,还有一些本身固有的文化意蕴。要把在叙述内容、表达形式、思想意境等方面都迥异于英语的中国古典文献准确地翻译成英文,在本科阶段的系统训练是极为必要的。
二、典籍英译课程应涵盖的内容
(一)强化对汉语古文典籍的理解能力
一些中华典籍,如《论语》《旬子》《道德经》等,产生的年代距今久远,表达形式也是高度抽象化、诗性化,内容往往充满人文体悟和哲学思辨,今天的中国人读起来也有一定困难,往往需要经过认真研读并借助工具书的帮助,才能正确、充分领会其中含义。以《论语》为例,这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著作,对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其衍生出的“儒学”,更是在亚洲乃至全世界的范围内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这本书语言简练,往往一个字就表达非常复杂的意思。如其中的一句话“不患无位,患所以立”,此处“立”字意思比较抽象,联系上下文,应该懂得它指的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能力,整句话的意思是“不怕没有职位,怕的是自己没有能够胜任的才能”,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的翻译出“立”字:beestablishedorbequalifiedforaposition。又如,《荀子•议兵篇》中的“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此处的“数”指的不是“数字或计算”(numberorcalculation),而是指“注定的”“必然的”(destined/inevitable),因此整句话翻译成英文应为“thiswasnomerechance,butsomethingunavoidable.”《道德经》是道家哲学的思想体现,它对千百年来世界各国的哲学、宗教、文学、艺术乃至经济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力。其中“道”是老子哲学的理论基础和核心概念,要翻译好这部作品,一定要了解老子心中的“道”之含义———“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和规律,是人的内在生命的呼声。这是他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所体悟出的客观世界的道理(principleorlaw),人应法天、法地、法自然,即“道法自然”。如果不能理解“道”之所指,不能领悟道家哲学天人合一、清净虚空、无为而治的思想,是很难翻译好《道德经》的。如《道德经》第三章“: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此句英国翻译家威利译文为“ThereforetheSagerules/Byemptyingtheirheart/Andfillingtheirbellies/Weakeningtheirintelligence/Andtougheningtheirsinews/Everstrivingtomakethepeopleknowledgelessanddesireless”.而中国翻译家许渊冲的译文为“ThereforetheSagerules/Bypurifyingpeople’ssoul/fillingtheirbellies/weakeningtheirwills/andstrengtheningtheirbones/Healwayskeepsthemknowledgelessanddesireless/sothatthecleverdarenotinterfere”.此处“虚其心”并不是说使人心灵空虚,而是道家所谓的“心灵宁静与清静之极致”,所以威译的emptyingtheirheart未免有望文生义之嫌,“弱其志”翻译成“Weakeningtheirintelligence”也不准确,而许译则与原文要表达的精神实质更为契合。
(二)注重中英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做到交际翻译
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还需要把原著的意图忠实地传达出来。典籍英译时要考虑的因素有方方面面,如字、词、句式的选择;文体风格的对等;而最重要也是最难操作的一个因素是文化意象的传达。翻译是将对象从一种语言中的文化表现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中的文化表现形式,也就是说翻译的过程是一个译者在源语和目的语之间进行调整、斡旋的过程。在从事典籍英译时,译者应采取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在目的语文化中再现源语文化,实现文化信息的对等传递,另外,译者也需要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性,即实现“交际翻译”。中国的古典文献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元素,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交际翻译的角度入手,帮助学生分析、认识典籍翻译中文化因素的作用和在翻译实践中可以用到的方法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也就是说,翻译教学应充分重视翻译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转换。现通过《红楼梦》中的一处片段的翻译来加以说明。《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在思想性和文学性上均堪称古典文学中的颠峰之作,在宝黛两人初次见面时,曹雪芹对林黛玉的相貌做过十分传神的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对于这段文字的翻译如下:Herduskyarchedeyebrowswereknittedandyetnotfrowning,herspeakingeyesheldbothmerrimentandsorrow;herveryfrailtyandcharm.Hereyessparkledwithtears,herbreathwassoftandfaint.Inreposeshewaslikealovelyflowermirroredinthewater;inmotion,apliantwillowswayinginthewind.ShelookedmoresensitivethanPikan(AprincenotedforhisgreatintelligenceattheendoftheShangDynasty),moredelicatethanHsiShih(AfamousbeautyoftheancientkingdomofYue).杨先生不仅将“烟眉”“含情目”“娇花照水”“弱柳扶风”这类汉语中用来描写女性之美的词语翻译成比较鲜明的形象,使英文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又注重到了形式的对仗之美。后面一句话中对于“比干”“西子”这两个深具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意象理解和处理得均十分到位。传说中商朝的贤臣比干心有七窍,聪明绝顶。而曹雪芹在此用比干比林黛玉不仅是想表达她的聪明,还有她的多心、敏感,所以译文中用的“sensitive”是非常准确的;“西子”是中国古代越国著名的美女西施,因心脏有疾,常作捧心之状,故有西施捧心之说,被认为是病态美的代表,用她来描绘林黛玉的弱不禁风和美丽脱俗非常贴切。译文中用了“delicate”一词将这两方面的含意都表达了出来。杨先生还充分考虑到西方读者对于“比干”“西子”两个文化意象的陌生,采用脚注的形式进行了说明,使得译文在忠实性和读者接受方面都堪称典范。
(三)诗词翻译中的审美效果及意境传达
中国古诗词的翻译是典籍英译中的难点。中国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不仅注重对仗、音律、选词,更注重音韵之美和意境之高远,此外,古诗中往往蕴含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因而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中国文化特征。如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看似简单朴实的文字却蕴含深刻的哲理,作者借景写情,抒发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翻译如下:Thesunalongthemountainbows;TheYellowRiverseawardflows.Youcanenjoyagrandersightifyouclimbtoagreaterheights.译者同样是用简洁、质朴的词汇和语法,把原诗中的意境和蕴意都表现了出来,同样对仗工整、音韵优美、简洁凝炼,而且西方读者接受起来不会有任何障碍,是古诗翻译中的佳作。应该注意的是,在有些情况下,中文典籍的意境和形式很难完全转化为英文,这时该如何取舍呢?这也是在典籍英译课上需要重点强调的一个问题。传统的中国典籍注重辞章之美,如意与象、神与形、文与质、虚与实、雅与俗以及意境论、风格论、章法论、修辞论等,而西方美学并不十分注重语言审美。因此,有些中文典籍中的语言审美因素,英译时能否全部保留就值得思考。如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传世佳作《声声慢》。该词是李清照在北宋灭亡后南渡建康居住期间的代表作之一。诗人在国破、夫死、家亡、一个人独居异乡的情况下,心中的痛苦、凄凉、孤寂和哀伤难以名状。这首词的开头几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叠句的运用渲染了重重哀怨和愁绪,有极佳的美学效果。美国翻译家KennethRexroth在翻译时充分注意到了诗开头几句叠句的美学效果,在翻译时试图将这种修辞形式在译文中保留下来:Search.Search.Seek.Seek./Cold.Cold.Clear.Clear./Sorrow.Sorrow.Pain.Pain./Hotflashes.Suddenchills./Stabbingpains.Slowagonies./Idrinktwocups,thenthreebowls,/OfclearwineuntilIcan’t/Standupagainstagustofwind./Wildgeeseflyoverhead./Theywrenchmyheart./Theywereourfriendsintheoldday.译者试图传达中国古诗音韵之美的努力值得肯定,但具体在这首诗中,这几个英语动词、形容词、名词如此叠加所表达的内容和意境与中文原诗有较大出入,没能充分表达出女诗人当时的孤寂、悲和空虚。尤其是“cold”和“clear”这两个词没有传达出原文的双关含意———即指天气之冷,又指心中之凄冷无着。相比之下,中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译文放弃了叠句这种修辞方法而是采用了意译,但在传神方面效果却更佳:IlookforwhatImiss,/Iknownotwhatitis;/Ifeelsosad,sodrear,/Solonely,withoutcheer./Howhardisit/Tokeepmefit/Inthislingeringcold!/Hardlywarmedup/Bycuponcup/Ofwinesodry,/Oh!HowcouldI/Endureatdustthedriftofwindsoswift?/Itbreaksmyheart,alas!/Toseethewildgeesepass,/Fortheyaremyacquaintancesofold.此译文前两句虽没用叠句,却是在充分理解、领会了原作者心情的基础上,将原作的意境和情绪忠实地传达了出来,使读者马上体会到诗人想找回以前的生活和伴侣却不可得、孤自思念时的若有所失和凄凉苦楚的心情。通过分析、比较和讲解,使学生了解在典籍英译时,一些中国古典文本中的语言审美因素如叠句、双关语等在某些情况下是不可译的,如果硬译则会破坏原文的意蕴。这时就需要译者在充分理解、领会原文的情况下,将原文的内涵和情境表达出来。
三、开展典籍英译课程应注意的问题
开展典籍英译课程,应该注意几个问题。第一,要精选、优选教学资料。中国的古典文献浩如烟海,类别也多种多样。在典籍翻译课上讲解的应该是其中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同时在西方最有影响力的古典文献。同时还要注意教学材料应难易结合,讲授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避免学生在刚开始接触这门学科时就产生畏难情绪。第二,还要把握好理论讲解和实践练习的关系。翻译理论的讲授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只有对中英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典籍英译时应把握的原则和标准熟练掌握,才有可能动笔进行翻译实践。但应切记理论讲解是为翻译实践服务的,所以应该突出重点、简明扼要,对接下来的翻译练习有真正的指导性。第三,在翻译实践中要处理好分析评论和笔译练习的关系。一方面要让学生对各种各类的中文典籍进行大量的英译练习;另一方面,教师必须结合名家的翻译范例,给学生进行认真的分析比较,指出精彩之处或问题之所在。课程刚开始时,因为学生基础较弱,应以分析点评为主,随着课程的深入再逐渐加大翻译练习的比重。只有讲、评、练相结合,才能逐步提高学生典籍英译的能力。可喜的是,典籍英译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越来越受重视。大连外国语大学的汪榕培教授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丰厚的研究成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也出版了相关的教材。这些资料都为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开展典籍英译课程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作者:姜欣单位:辽宁大学公共基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