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医学免疫学本科教学论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医学免疫学本科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医学免疫学本科教学论文

1通过课堂教学有意识塑造学员的学术兴趣

1.1概论的精彩演讲是开启学生对免疫学浓厚兴趣的钥匙免疫学概论是免疫学的第一堂课,是激发学生产生对免疫学学习兴趣的关键一课。这堂课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不仅要求教师对免疫学有着深刻的理解,还要求教师对免疫学有一定的回顾性知识和前瞻性的思想。在免疫学科学史上,出现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研究渗透了当前多个免疫学理论;疾病发生发展的免疫机制和免疫学手段治疗疾病是免疫学今后的研究热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免疫学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激情,老师的激情可以感染学生,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的思维,是使学生“爱上”免疫学的一块敲门砖。

1.2“设疑”教学尽管免疫学教材的前9章内容所涉及的免疫分子和免疫细胞看似零散,所接触的概念与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完全不同,因此有些抽象难懂,但是免疫学是一门与日常疾病密切相连的学科,免疫学中的各个分支之间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各个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因而,教师在传统教学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积极讨论免疫学问题的能力,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一些和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免疫学问题,并安排适当的时间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教师也可以加入其中。当学生的讨论出现较大错误时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提醒,确保讨论的正常进行。通过这种设疑与讨论更能锻炼学生积极探索的能力,使枯燥的免疫学问题不再神秘与可怕,增长了学生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这种教学法主要应用于善于主动思考问题、自学能力强的学生。

1.3以动画课件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免疫学对于一些专科学生、成人教育学生、非脱产的夜大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较大,一些概念不甚明了,由于学习时间不多,学习效果不佳。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该将一些抽象的理论和概念进行动画演示,在教学过程中播放免疫学知识的多媒体课件,如T淋巴细胞是如何通过MHC-Ⅰ类途径杀伤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的。该问题至少存在3个知识点,包括抗原的MHC-Ⅰ类途径摄取加工和递呈;CTL的激活和扩增;CTL的杀伤机制。对此可以通过制作动画在课堂上进行生动的演示,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免疫学的趣味性,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免疫学所带给他们的快乐,而不是痛苦与迷茫。这种教学法是一种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授课方式,也是学生普遍比较喜欢的一种方式。教师可以适当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动画来调节比较沉闷的课堂,从而不断提高免疫学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这种教学方式也适合于本科生的教学。

1.4“内容向导式”教学在免疫学教学中,许多老师通常都强调课堂教学,而忽视了课前预习的环节。因而学生也就在上课前稍作预习甚或不预习,并且这种预习是在缺乏老师指导的情况下进行的,既没有针对性,也没有重难点。内容向导式教学要求老师在讲授下一部分内容前给出其中的要点和注意点,提供相关的研究论文,并且在下次授课时进行课堂提问,对某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而无需再花费大量的时间从头至尾讲解所有内容。这种方式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和学习热情,同时也节省了许多宝贵的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这种教学方式适合于有较强自学能力的学生。总之,在共同的教学情景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际上是一种共同学习、共同解决学习中各种问题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是整体、全面的,而不仅是让学生参与回答问题等局部过程。这有利于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有利于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良好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活动的有效合作过程。教师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尝试运用发现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变式教学,发挥教师的向导作用,创造性地运用提问技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有利于学生产生稳定的探究心向和积极探究的过程。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师引导之下的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要在充分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运用讨论法、研究法等鼓励学生相互探讨、争论、交流思维方法,相互启迪,产生共鸣,使学生的思维由发散而集中,由集中而发散。这种合作必须是人人平等参与的合作,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审视教学中提出的种种问题,让课堂呈现出“杂音”。同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合作方式,使合作过程成为一个愉快、欢乐和充满智能挑战的过程。

2通过实验教学加强学员的学术兴趣

机会总是青睐善于观察的人。医学免疫学发展史上的重大进展均得益于对一些现象或问题的观察和发现:牛痘接种术的成功来源于对“挤奶姑娘手臂部也得‘牛痘’,但却不得天花”的观察;抗体是因观察到二次感染白喉杆菌者的血清中存在“杀菌素”而发现;补体则是由于观察到新鲜血清能够溶解细菌,而经56℃以上高温持续加热30min灭活后则不能的现象而得;MHC的最初发现是观察到移植排斥反应等。

2.1启发学生注重观察在实验教学开始前,结合授课内容适当讲解相关经典故事和发展前沿,启发学生的思维,树立起观察与发现现象和问题的思想意识,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由单纯的感性兴趣引向更加理性的科研兴趣。授课内容讲求短而精,采用学生边思维边实践的方式,教师与学生互动来讨论、阐述实验目的、步骤和现象等,使学生由被动地机械操作变为主动发现和认识问题,并运用学到的理论来解释实验现象。实验课教学多为青年教师和在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承担,通过与学生共同交流在科研工作中的观察体验和实践成果,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医学免疫学的兴趣,加深对相应理论和实验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能引导和培养学生注意观察、敏于发现的良好习惯。

2.2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热情提出问题既是发现问题的总结,也是解决问题的开端,其承上启下作用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首先需要积累,其次需要勇气,而积累和勇气又不是盲目的,其来源正是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对观察现象的综合分析和对学科发展的正确把握。学生对于提问存在两种心态,一是不敢,二是不会,直接根源是对概念和理论的理解不深不透。但医学免疫学的概念新颖繁多,内容抽象深奥,而且更新速度快,单靠理论授课难以达到教学目的。所以不但需要理论教授,更需要实验的亲身体验。鼓励并引导学生选择性地阅读一些文献,尤其是针对免疫学基本概念的科研论文,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阅读后,老师可以和学生针对论文的主题思想、实验设计、实验方法以及结论进行互动讨论。这篇文献要说明什么问题?用哪些实验进行的验证?结论和不足是什么?这是阅读每一篇文献要考虑的问题。另外,实验课教学不仅将抽象的理论感性化,还可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参与科研的兴趣。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可通过以下三个循序渐进的步骤实现:首先,确保验证性实验课程,通过预设问题或提出要求,并在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中带动学生剖析预设问题的来龙去脉,传授学生总结现象、提出问题的方法,也使其对理论知识内涵有了完整而深入的理解;其次,开设部分设计实验课程,由实验教师示教或带领学生完成前期实验,然后鼓励学生综合利用已有理论知识来分析情况,发挥想象,发现问题或做出假设,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再通过讨论、点评,甚或指导学生动手完成进一步的验证实验,使其掌握提问的方法,增强提问的信心;第三步,增加综合性实验课程,实验教师在学生学精学透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今后临床工作和科研发展需要,根据开放实验室中现有的条件,指导学生选择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并查找相关文献资料、通过总结归纳提出难度适中的小型课题、进而论证实施。相信经过三阶段的引导和系统教育,会增强学生提出问题的信心和能力,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素质。

2.3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是科研工作的最终目标,问题提出以后,必须加以分析和验证,以达到问题的解决。而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往往又会发现更多的问题需要解决,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就是一种不断的创新,也是学科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过程。解决问题不仅需要综合分析,更需要动手实践,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有机结合。实验课教学一方面验证基础知识,可以辅助学生深入理解理论,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经典的验证性实验课程,教师在演示或学生独立操作过程中,结合实验目的、要求和原理,适当讲解完成实验所应考虑选用的条件和器材,以及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步骤,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的具体指导,可以使学生对解决问题的程序有一个概括的理性认识。进而在综合设计性实验课程中,教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收集资料、总结文献,理论联系实际地给出实验设计大纲,通过集体讨论来论证实验流程,由学生自己动手准备实验材料、完成实验内容。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和良好工作习惯的养成,督促学生及时总结实验结果,分析实验得失,要求学生以论文形式写出本项实验的目的、方法、结果和讨论。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实验过程中,不但对理论理解更为透彻,而且锻炼了实际工作能力,同时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格外珍惜,使学生在实验课教学中真正体验科研的苦与乐,在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受益终生。通过以上三方面的培养,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医学免疫学课程的兴趣,开拓学生的创造精神,还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课教学的热情,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科研式”教学的本质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及综合能力培养是一致的,但同时对实验教学中的人力、物力投入和实验教师队伍的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者:刘书逊刘娟于益芝王全兴单位: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免疫学教研室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