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本科高校化学实验教学问题及改革方法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本科院校改革一方面可以优化课堂建设,让学生获得实用的化学实验知识,另一方面有利于为社会提供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为推动我国的产业升级贡献力量。主要从本科高校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改革的方向以及策略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本课高校;化学实验;实验教学;存在问题;改革方法
我国工业发展开始由传统的工业制造向工业“智造”转变,这对工科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更好的要求。加之“北京指南”“天大行动”等政策的相继提出,进一步为工科院校教学指明了方向。工科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实验教学具有密切的练习。本文以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为着力点,侧重针对具体的化学实验问题进行针对性改革,旨在推动工科教学质量的提升,为推动工科院校改革,促进我国工业的转型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1本科高校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实验项目设置缺乏实效性
教师设置实验项目,让学生在解决实验问题的过程中获得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然而,在现阶段的高校化学实验过程中,大部分的实验项目与实际的产业发展方向脱轨,并不具备较强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导致学生无法在实验过程中获得相应能力的提升,造成项目实验教学缺乏实效性的状况。
1.2部分教师实验教学方式限制学生思维创造力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外,还需增强他们的思维创造能力、设计思维能力、数字化思维能力等。在部分实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方式,即在实验项目过程中做出相应的规定(规定实验的步骤、目的等),让学生记忆并机械性执行这些步骤,使得学生的思维被限制在相应的实验规定中,不能获得思维创造能力的提升。
1.3化学实验教学方法与时代发展脱节
在实际的企业生产中,相关人力资源更为重视人才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在现阶段的化学实验教学中,部分教师设置验证性的实验,让学生结合具体的实验流程以及逻辑进行反证,导致部分学生对实验学习产生严重的抵触心理,而让他们真正去享受实验问题解决的成就感,更为积极地投入实验学习中便成为空谈了。由此可见,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培养的工科学生并不具备较强的综合问题解决能力,他们与时代要求的人才标准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1.4高校化学实验教学缺乏保障
化学实验教学是工科院校教学水平的必要保障,也是增强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主要方式之一。加之“新工科”人才培养计划对高校的实验设备以及制度的构建提供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供必要的实验保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实际高校化学实验设施的建设中,大部分高校受到经费不足的影响采用一次性投入永久使用的模式,造成部分实验教学存在严重的之后性。与此同时,部分高校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即学校并未真正与企业协作,搭建相应的实验教学设施,导致学校在实验设施的构建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导致高校化学实验教学缺乏保障。
2本科高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向
2.1明确化学实验人才培养定位
高校在开展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了解企业招收的人才标准,另一方面需要充分利用本地的产业资源,真正增强校企融合的深度、高度,构建出人才培养以及资源共享的培养模式,在为构建高素质的人才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的基础上,把握人才培养方向,推动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2引入新型授课方式,促进学生实验能力的提升
受到工业发展的影响,高校教师在设置实验课程时,既需夯实学生的实验基础知识,又要培养他们的实验思维(观察能力、思维创造力),为增强学生的岗位竞争能力奠定必要的基础。为此,高校实验教师在教学中需注意:①引入OBE教学模式。教师引入OBE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解决课程内容之余探究未发现的问题,打破学生的固有思维,促进他们思维的发散性以及创造性的构建。②构建网络式授课模式。高校实验教师在结合工业发展客观需要的前提下,引入网络化的授课形式(微课、慕课),适应学生的网络思维,让他们更为主动学习化学实验课程,促进学生实验能力的提升。③重视实验实践。除了对学生进行实验思维的培养以及理论知识的夯实外,教师需开展实验项目探究,让学生在解决实验项目的过程中真正理解、运用理论知识的同时,获得实验综合思维能力的提升。
2.3构建校企双重实验保障机制
增强人才培养的产业适应性,让学生与企业生产进行零距离接触,是高校实验化学教学的目标和方向。为此,高校教师需深入研究本地企业的发展特点以及人才要求,构建多种形式的校企协作实验教学新形式,让学生在企业实习中最大限度地利用理论知识解决企业问题,锻炼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与此同时,高校教师结合具体实验教学情况,引入相应的实验器材,为锻炼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提供必要的保障。总之,教师利用企业提供的器材和设施构建相应的实验教学模式,为锻炼学生最为基本的实验操作习惯和思维,打造一层教学保障。与此同时,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企业实习,让他们的综合实验能力得到更为深入的锻炼,构建第二层教学保障机制,最终达到增强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目的。
3本科高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策略
3.1转变实验授课形式,增强实验项目教学的实效性
本文的化学实验教学为高分子实验教学。在开展高分子实验教学中,教师转变传统按部就班式的授课模式,而是调整实验教学的步骤,让学生的实验探究更具有方向性,最终达到增强实验项目教学实效性的目的。以“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本体聚合”为例,教师转变传统的授课方式,采用“逆向教学”的模式,即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加深对引发暴聚实例原因的认知。在此之后,教师让学生自主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并注重让他们调整相应的实验步骤以及各项实验参数,从而通过逆向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实验问题的能力,增强实验项目教学的实效性。
3.2采用网络授课模式,让学生掌握化学实验学习的主动权
随着互联网的到来,为了让学生掌握化学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以微课教学为借力点,运用微课具有存储方便及针对性强的特点,构建多元化的实验化学授课模式,增强实验化学教学的灵活性,突出学生化学实验学习的能动性。以“乳液聚合”实验为例,教师制作相应的微课,让学生根据微课中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使他们掌握实验学习的主动权。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从以下几点入手:①展示具体的实验过程。教师以实验模型模拟的方式,展示各种实验变化状况,比如乳胶粒变化、单体液滴等状况,让学生从具象的视角了解乳液聚合。②组织实验。通过交流的方式,教师在了解学生具体微课学习状况的前提下,鼓励他们进行实验,侧重引导学生从实验模型以及实验机理等方向解决实验过程中的问题。通过采用网络授课的方式,教师开展自主式的“预热”教学,让学生提前学习实验内容的过程中,了解个人的实验学习漏洞,并在实验、与教师的交流中进行针对性弥补,使他们掌握实验学习的主动权,获得良好的网络授课效果。
3.3构建校企联动机制,增强学生综合实验思维能力
在增强学生综合实验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增强学生的实验能力,另一方面需让学生的实验能力与企业的用人要求相匹配。为此,教师可构建校企联动机制,在适应企业用人标准以及帮助前提下开展实验教学,让学生在未来的就业中可学以致用,增强本专业的综合教学水平。以“悬浮聚合实验”为例,教师考虑到企业重视学生掌握产品从生产到完成的整个过程。为此,在构建实验课堂的过程中,教师注重构建相应的产品制备流程,比如表征检测设备、聚合设备以及成型设备等,让学生了解高分子产品制作的整个过程中,并锻炼他们的综合实验能力。在实际的教学执行中,教师从学校教学以及企业帮助两方面入手。在学校教学方面,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首先,教师让学生掌握悬浮聚合聚苯乙烯小球的实验项目。其次,教师让学生检测离子的教学能力。学生可以运用制备的聚苯乙烯小球进行后续的实验,并通过查询资料的方式探究离子树脂的置换方法,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逐渐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掌握相应的工程思维。在争取企业帮助方面,为了增强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首先,教师可以争取契合的合作,并在进行综合实验的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的实验操作,还需参与到企业高分子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并掌握高分子制作的注意事项。其次,教师可争取学校的帮助,与企业联合设置相应的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训基地进行相应高分子产品的制作,并重视对他们的指导,让学生在具体实验的过程中获得综合实训能力的提升。
3.4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化学实验教学师资队伍
在打造强有力的实验教学队伍中,学校可以从增强教师的实验能力、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以及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三个角度入手。在提升教师的实验能力方面,学校安排教师到企业实习,真正了解紧贴时代发展的化学知识,并以企业的人才标准为依据,转变化学实验授课模式,增强教师的实验教学水平。在促进教师教学交流方面,学校应让教师之间交流个人实验教学的问题,并组织多种交流形式,比如本校交流、兄弟院校交流等,使他们在交流中掌握更多具有实践性的实验方法。在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方面,学校可组织本校专业能力强的教师开展课题研究,让他们在实际的课题实践中掌握相应的实验技能,为推动化学实验教学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知识以及实践基础。
4结束语
在开展化学实验教学中,学校既要了解化学实验教学的状况,提出相应的策略,又需结合相应的产业发展状况,灵活调整相应的化学教学,还需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化学实验教学方法,仍需借助企业的力量,构建出具有实效性、时代性的高效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提升高校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毕彩丰.本科高校化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20(2).
[2]孙丽侠.本科高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中的探索[J].科协论坛(下半月),2021(2).
[3]牛显春.本科高校化学实验课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9(2).
[4]赵慧.本科高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20(1).
作者:陈志林 张冠皇 裴苑娇 陆克 单位:玉林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