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教学改革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明确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应该是大学生深层次理解数字化、信息化社会的入门教育,可以说是大学生打开信息社会的一把钥匙,因此很多高校把《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但是有些高校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并不明确。目的不明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什么要学?”,二是“学什么?”。很多高校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两个间题,特别是如何将计算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为后续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以及把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以后的实际工作中打下夯实的基础。这个阶段的计算机教育不同于中小学生简单认识了解计算机的初级阶段,开设该课程的主要目标应是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在课程设置、大纲制定、授课计划、教学内容等环节安排上应针对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知识不同的要求程度,对各专业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2]。对所有专业学生在教授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如文字录入速度、软件应用能力、信息检索能力外,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应有所侧重,比如说中文相关专业学生应具备较好的文字编辑和文档处理能力;财会专业的学生应具备较好的数据处理能力等。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内容其难度和深度完全不同于计算机专业教学,因此确定教学内容必然要考虑到基础性的问题,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而且要重视计算机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结合当今社会各方面和计算机有着密不可分关系的实际,还应考虑到信息安全问题和计算机文化道德问题,要不断地将最新的计算机技术信息反映到教学中来。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一般都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文化概论、操作系统、计算机软硬件知识、office系列软件、foxpro、计算机网络与IE浏览器的使用、Frontpage、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等,涉及的内容很广泛,知识点的讲解基本上都注重了基础性和全面性,但几乎很少涉及计算机安全和计算机文化道德的内容,整体内容更新得不快,没有与应用主流保持一致,比如说有些教材甚至保留DOS操作系统,常用软件工具版本低等,很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所以我认为在教学内容中,不仅要增加计算机信息安全和计算机文化道德方面的内容,而且应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将教学重点有所偏移,如EXCEL电子表格相关内容对于经济管理相关专业来说是重点,但对与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可以不作为的学习重点。同时还应加大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部分的内容,加强学生应用多媒体和网络通信能力以及信息检索能力的培养。另外,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一项实用性极强的技能课,这种技能的掌握是建立在大量实际操作基础之上的,因此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学时分配比应从以前的1:1提高到1:1.5甚至是1:2,才能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充分利用各子院校现有优势资源,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我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原来是在多媒体教室上理论课,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课,学生只能看老师的演示,不能亲自操作,而上机实验练习的进度很难和理论授课同步,教学效果不是很好。而采取理论授课和上机合二为一的教学模式显然是最佳的选择,此模式是理论课和上机统一在计算机实验室上课,教师通过教师用机和大屏幕授课,学生一人一机,教师通过计算机网络设备对学生机实施监控。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①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可以使授课教师更加灵活地掌握课程进度,及时根据学生的反映,合理调整授课重点、难度。②此教学模式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及时对老师讲授的理论知识通过上机操作练习进行强化训练,有利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③此教学模式符合素质教育和个性教育的发展趋势。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对高校的计算机网络硬件和软件设施提出很高的要求,随着各高校的扩招,大部分高校都很难在短期内投入大量资金建设能够满足新模式下全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计算机实验室。对于合并本科院校,则可以充分整合各合并子院校现有计算机资源,建立集多媒体授课和上机实验功能为一身的计算机实验室,最初可以在不同院系的新生中进行对比教学,找出原有教学模式和理论授课和上机合而为一的教学模式的优缺点,逐步改革和推广。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相应的改革。
很多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在原有教学模式下一般都采用以老师为中心的“电灌”式教学,学生多数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结果师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限制,教学效果很难达到预期目标[3]。
新的教学模式下若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引入任务驱动法[4],即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师所提出一些与现实联系密切的实例任务的指引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讨论,提出问题,促使学生为解决问题而展开学习和操作练习,学习和操作练习中也许会遇到新的问题,教师应以帮助者和指导者的身份出现,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给予提醒和指导。对于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可由教师统一进行多媒体教学或示范,集体解决,对于学生的个别问题可作单独辅导。这样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得顺利,学生在边学边练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另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改革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一定的帮助。
现有的教材一般都把计算机文化概论和计算机软硬件这些枯燥的基础知识放在最前面,让学生一接触计算机的学习就有畏难情绪,直接影响对后续内容学习的积极性。我们不防从学生急于学会操作计算机的最基本的应用的“Windows基本操作”讲起,注重上机操作练习,然后再以任务驱动教学法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和灵活运用常用应用软件和计算机网络,而将学生感到最乏味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放到最后面,这样在前面的内容学完之后,学生已对计算机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接着再讲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学生易于接受,就不会感到枯燥了。同时各个章节的安排顺序应遵循纵向组织原则,先简后繁,承上启下,循序渐进的原则。
在教学手段方面,为了达到“精讲多练”,突出基础知识的掌握,着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除了采用单纯的多媒体联机大屏幕投影系统进行直观教学以及学生通过计算机实验室上机实践操作外,还应充分发挥校园网、Internet在教学中的作用,改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条件,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具体的做法是研究开发网上教学系统,构建一个自主学习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平台[5]。一方面,学生访问网上教学系统,浏览多媒体教学演示文稿等资料,开展网上自主学习和网上讨论,并通过网上作业和题库进行自我测验,并且可以通过E-mail、BBS等方式和教师或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学生对不易理解的章节可以反复学习,解决了接收知识速度快慢不一的同学同时学习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通过网上作业设计和测验来检查和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对于重点、难点部分以及有很多同学共同的疑难困惑问题,教师可在实验室上课时直接通过大屏幕对学生进行讲解和演示,然后学生在实验室的计算机上立即进行巩固练习,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结束语
当今,各专业领域都需要用到计算机知识,所以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高低,已成为衡量高校学生素质高低的一个标准。尤其对于合并本科院校来说,在诸多高校的竞争中,为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提高高校的竞争力和知名度,对《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因此,《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必须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面向市场,面向就业,从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不断进行改革,从而推动合并本科院校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