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

一、通过设置悬念,学生质疑引入新知识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课堂上学生产生疑问,有了疑问就能发现了问题、提出问题,就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课堂。如何使学生上课勇于质疑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我们平时教学中多设置一些来源于生活中的趣味性的习题,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中可通过“设置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如在教学因式分解第一种方法提公因式法时,教师可以一上课就设置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异想天开:假如用一根比地球赤道长10米的铁丝将地球赤道围起来,那么铁丝与赤道之间均匀的间隙能有多大(赤道看成圆形)?能放进一根针吗?能放进一个拳头吗?能开进一辆小汽车吗?当学生看到这个问题的第一反应就是感性的回答,绝大多数学生猜想会说也许能放进一根针吧!因为10米对于赤道周长40000千米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学生肯定不可能相信能开进一辆小汽车。感性认识始终是凭直觉得到的结果,我们必须用数学推理计算的方法来验证猜想结果正确与否,学生就会去计算,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会发现,要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知道赤道的半径,会问老师赤道的半径是多少?这时教师可顺势告诉学生,若不告诉你赤道的半径,你把问题解决掉才能算一个数学高手的话,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指出奥妙所在,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用到因式分解第一种方法提公因式法,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因式分解的第一种方法提公因式法,从而很自然地引入课题,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怎样解决这类问题呢?学生的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便会油然而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当然这种“设置悬念”的方法,教师在新课讲授完之后,最好设计一个“问题再现”环节,让学生自己主动的去释疑,这样可以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如前一个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设铁丝围成圆的半径为Rm,赤道半径为rm.从而得到一个等量:铁丝围成圆的周长-赤道的周长﹦10,即2πR-2πr﹦10;2π(R-r)﹦10;R-r=102π;R-r≈1.59通过学生计算,学生会惊讶的感受到,有些数学题不需要知道太多的条件,通过我们学习过的知识点和一定的技巧,就可以把问题解决了。

二、实验引入法

实验引入新课最大的优点是使问题直观形象,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便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操作而引入新知识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力、思考力,使知识引入自然,使抽象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这样的教法既能促使学生探究,又能将思维引向深入,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总之,新课的引入方法很多,即便是同一节课也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引入方法。选择引入方法的依据要看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所教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我在这里只是大体归纳了一下仅供各位同仁参考,只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勤思、勤学、勤想,就能很好地把学生带到生机盎然的数学,激发学生的最大潜能和兴趣,最终将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者:李建春单位: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酒泉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