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研讨式教学和教师适应性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研讨式教学和教师适应性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研讨式教学和教师适应性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办学理念和人才标准等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对高等学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高等学校教师角色应该实现从“经师”到“人师”、由教书匠到科学家的转变。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素质教育适应性教师角色

1素质教育的含义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的既定方针,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1996年我国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都对素质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向素质教育转轨是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所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应该明白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本身具有哪些典型的特征。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和特征,我国理论界的看法并不一致,争论比较激烈。我们认为,对素质教育的基本含义可以作如下的表述: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为了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心理诸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通俗一点讲,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要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为了考试;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的、机械地接受知识。有人曾用“三个一切”来概括素质教育的特征,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虽然说不够准确,但是也形象地说明了素质教育的根本特点。

实施素质教育,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办学理念和人才标准等都提出了新的挑战。高等学校作为高层次人才的摇篮,应当而且必须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素,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科学方法,真正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2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人的素质是一种不可直观的内在品质,它必须通过人的各种社会活动和具体行为才能表现出来。它和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学历、文凭、职务、社会地位等并不具有必然的联系。人的素质的内在性,说明人的素质的形成和提高主要靠自身的培养和努力。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人的素质是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的,社会环境、后天教育等会影响到人的素质的形成,而教师的为人师表和循循善诱在人的素质的形成过程中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在实施教育过程中确实存在不少同素质教育思想不相适应的东西,比如:教育思想落后,到处尊奉着不可质疑、不可批评的各种权威(思想的、政府的、学校的、学术的、师道的等等),这些权威时时处处都在扼杀着学生的创造性。再比如:学科划分过细、专业太窄、课程设置单一、教学管理落后、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欠科学全面等等。显然这些问题都是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的。下面,我们仅从教师的角度谈谈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教师角色同素质教育的要求还存在哪些不相适应的地方,应该完成一些什么样的转变。

首先,素质教育下的大学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也就是说高等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而且还应该具备高质量的综合素质。所谓综合素质,包括宽厚的基本文化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优秀的心理个性素质和精深的专业素质。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全面发展是个体进行创造的基础,良好的人文道德修养是创造性活动的内在动力,艺术和审美能力可诱发人的创造灵感,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够称得上高质量的人才。高等学校要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必须既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播,又重视基本文化素质、良好道德素养、健康心理品格和正确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教育。高等教育应该以塑造全面发展的“自由人”为首要目标,这就要求高等学校的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全面发展的“自由人”,高校教师不仅应该具备较深的专业理论素养,而且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道德素养、个性心理素养和审美素养。

其次,大学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核心。大学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地方,而高级专门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他们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回顾一下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过程,我们就不难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共同规律,那就是创造性和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要条件,是时代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从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素质教育正是在科技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中国面临着全球一体化和现代化的多重压力下提出来的。我们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和实现民族的振兴就必须培养具备这个时代所要求的基本素质的人。众所周知,自主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是创新的前提,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就必须注重训练他们的自主能力和批判思维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仅自己应具有很高的自主性和批判思维能力,而且还应该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注重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方式的训练,给他们较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训练他们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用不同的价值标准和评价体系分析和解决问题,用批判的观点去学习、去研究。

3高校教师角色应该实现两个转变

我们认为,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高等学校的教师角色迫切需要完成以下两个转变。

首先,从“经师”向“人师”的转变。教知识,教学问,只做“经师”,不管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培养,人格训练,心理健康,上课来,下课走,师生之间老死不相往来,己经成了我国高等学校教师的角色定势。显然,这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尽快实现由“经师”向“人师”的转变,应该是目前高等学校教师角色转变的第一要义。“人师”,就是为人师表,就是不仅教学问,更要教做人的道理,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而且更要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心理健康。近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青年大学生中思想品德、性格意志、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表现突出,毫不夸张地说,这已经成了影响学生成长和成才的一个主要障碍。由此看来,高等学校教师尽快实现从“经师”向“人师”的转变,做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学生心理的保健师其意义是极为重要的。

至于怎样才能完成这个转变,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师”,涉及到教师的培养、选拔、考核管理等方方面面。近期一些学校对本科生实行导师制,让教师对自己的学生全面负责,这对促进教师的角色转化肯定是有积极意义的,应该对我们有所启发。

其次,要适应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高等学校教师角色还应该实现由教书匠到科学家的转变。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高等学校教师长期被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主要从事科研活动,他们整天埋头于图书馆和实验室,很少同学生接触,实际上已经游离于教师队伍之外,另一部分主要从事教学活动,被繁重的教学任务压得喘不过气,他们整天在备课和授课之间疲于奔命,基本上没有时间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接受新理论和研究新问题。这一部分人实际上构成了教师队伍的真正主体,由此所导致的问题是,高等学校教师的教书匠倾向明显,在课堂教学中,他们只能够向学生讲授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授课内容的创造性和科研含量低。他们所讲授的知识绝大部分是学生通过自学就能够了解和掌握的东西,往往是把最容易的东西交给了学生,而对最难的东西,比如本学科的重大动态、发展趋势、最新成果、以及学科之间的渗透、溶合等问题则留给学生自己去解决。显然,这样的教学对学生专业和科学素质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以至于形成了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抄笔记,考后忘笔记的怪现象。

教师特别是高等学校的教师应该是一个科研含量很高的职业,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试想如果教师没有创造性、只会做一个照本宣科的教书匠,怎么能够教育出具有创造性的学生。高等学校教师不能够只做教书匠,而应该做科学家,他们应该具有渊搏的知识和很强的科学研究能力,他们不仅应该是教学计划的执行者,更应该是教学计划的制定者、评价者和创造者,他们的主要任务不是像教书匠那样传授知识,而是应该向科学家那样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对科学价值的感知能力、对科学未知领域的探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