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少年儿童德育教育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少年儿童德育教育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全面加强思想教育,优化品德素质

思想与品德,两者相辅相成,思想教育既是养成良好品德的基础,又是一种手段,而良好品德的形成则是思想教育成效的体现。思想教育全面深入开展,使少年儿童有了正确政治方向,良好品德才能健康地形成。良好品德形成后,又可促进思想教育顺利地进行,使思想认识更快提高。

1.优化品德素质的动力方向。在市车成长。我们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采取正面教育,加大力度对少年儿童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少年儿童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逐步学会分清是非;懂得怎样做才有利他人、有利集体,为他们长大后树立有利于人类文明与发展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做好准备。

2.优化品德素质的核心内容。现在独生子女多了,独生子女容易养成一切独占的自私心理和唯我独尊的不良习惯。因此要培养少年儿童良好品质,就必须着力优化品德素质的核心----关心他人,利于他人,关心集体,利于集体的品质。

(1)小孩懂事伊始,家长就要先培养孩子从关心家里人做起,在处理日常家务时,应有意识地训练孩子做一些关心他人的事,如有好吃的东西,让孩子先送给长辈一份,并及时鼓励和表扬其先人后己的好思想、好行为。平时注意安排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让孩子为家庭这个小集体做点事,从小养成为集体做贡献的好品质。

(2)创造条件让少年儿童多与其他小伙伴一起活动,多过集体生活。在与小朋友一起活动或集体生活时,可以有意创造些带有一定难度的活动,使小伙伴们在活动中一起想办法克服困难,共同感受战胜困难的喜悦,从而自得其乐,乐中动情明理,达到陶冶情操,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3)教师和家长要身先垂范,言传身教,多关心他人和集体,多为他人和集体做好事。在小孩面前要多谈论同志间的友情和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好人好事,潜移默化地感染少年儿童,使他们经常在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氛围中得到陶冶。

3.优化品德素质的导向作用。少年儿童年纪小,好学上进,喜欢人家赞扬,好胜心强,向往英雄,我们要抓住这一心理特点,利用学校和社会各种宣传阵地,大力宣扬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使他们成为少年儿童崇敬的偶像,学习的榜样。

在引导学习英模过程中,对少年儿童中表现出来的良好道德行为和优秀道德风尚,要及时表扬,在同学中树立榜样,鼓励大家向先进同学学习,使校内外形成一股强大的导向力量。

4.摒弃思想教育与品德培养分离的做法。思想教育与品德培养是密不可分的,两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通过思想教育,提高少年儿童的思想认识,使他们逐步明确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发他们遵守共产主义道德规范的自觉意识。良好品质的形成,又能进一步促进对少年儿童思想教育的深入。因此,要注意做到思想教育和良好品德培养两不离,相得益彰。

二、遵循品德形成规律,优化品德教育

良好品德形成是各种良好的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结果,其形成有一定规律。

1.落实“知”与“理”的要求,给优化提供前提条件。良好品德的形成,“知”是先导,是形成的基矗要提高学生道德认识,一定要做到以理服人,有针对性,摆事实讲道理,激发他们的内在道德动机,使道德认识更加深刻,道德认识越深刻,越有助于转化为道德行为,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因此要不断引导少年儿童对周围事物的正确认识,为优化品德素质提供前提条件。

2.落实“育情”与“坚志”的要求,增加自觉的驱动力。品德的形成必须要有道德感情参与。道德感情是道德认识进一步深化的一种巨大动力,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催化剂。如果学生对周围事物和别人的行为冷漠无情,就很难做到是非分明,态度明朗,道德认识就会仅停留在口头上。所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重视培养道德情感。可创造一定情境,以情动人,使教师情感与学生的情感融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要多开展有意义的活动,活动是产生情感的重要途径,也是巩固学生情感的重要方式。

(1)与自己自身的关系;(2)与他人的关系;(3)与自然的关系;(4)与集体和社会的关系。我们知道,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表现为道德品质,也称品德。品德具有外在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道德行为才使道德品质具有社会价值。道德教育,是把一定社会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道德规范主要是一定社会关系的道德行为的准则。它是通过受教育者形成内心信念的基础上,对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的态度和行为的限制。人们生活在自然与社会中,必然要与之发生各种关系,并会表现在受思想支配的行为上。人与人之间的品德差异,首先反映在个人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关系上。日本中小学的道德教育,抓住了道德教育的本质特征,将道德教育的内容从行为方面给予考虑,按道德规范中的关系分类,使其内容范畴既合理又简明,并易于理解和检查。我们认为,道德概念对学生来说,尤其对小学生来讲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从以上四种关系上的表现来划分,易使学生将较抽象的概念,从较具体的行为方式去认识和理解。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道德概念,而且,也有利于引导学生从晓之于理,去见之于行。另外,品德差异也常以行为方式在以上四种关系上表现出来。由于行为是可观察的,那么,就可依一定的标准,对可观察的行为进行评判。行为的可显性,易使评价比较客观,并容易被评价者所接受,进而使被评价者的认识更为自觉。这种良性引导与循环,无疑,也有助于不断地强化学生的道德认识与行为。总之,对中小学生注重行为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道德教育,不仅使学生受益终生,从个体行为对社会的影响来看,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三)中学和小学生道德教育内容既有统一性又有层次性。品德的发展是依不同的心理发展、教育、环境等因素而呈现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和等级。从教育的角度讲,对不同年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与要求层次化、序列化,是道德教育科学化的体现。日本中小学生道德大纲也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它具体表现在:中小学道德大纲的内容方面,既在类别上相同,以表现出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统一性;同时,又依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要求的内容项目,并注意各年龄段的衔接,以表现出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层次性、衔接性。例如:在与自己自身的关系这类教育内容中,对中、小学生都要求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积极努力、追求上进、诚实、勇敢等基本品质。但大纲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的具体内容项目及要求则不同。一、二年级有四个方面。即:1.注意健康、安全,爱护物品和钱,整理身边周围的东西,不任性,生活有规律。2.对自己的学习和应该做的事,要认真去做。3.认为是好的事情,就做下去。4.不说谎话,不胡闹,直爽、轻松、愉快地生活。三、四年级有五个方面。即:1.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适度地生活。2.做事前,很好地思考,有了错误,承认并改正。3.自己决心要做的事,坚持做到底。4.认为正确的事,勇敢地去做。5.正直、开朗、精神饱满地生活。五、六年级有六个方面。即:1.总结自己的生活,考虑节制地、适度地生活。2.确立更高目标,有理想、有勇气,遇到困难不沮丧,努力奋斗。

3.珍惜自由,用纪律约束自己的行动。4.诚实、开朗地,愉快地生活。5.不断地追求新事物,使生活更好。6.知道自己的特点,改正不足,发挥长处。对初中学生提出以下五个方面。即:1.形成好的生活习惯,调节适度,能身心健康地生活。2.有更高目标、有理想、有勇气,有踏实地干到底的意志。3.重视自律精神,独立思考,具有责任感。4.爱真理,求真实,期望实现理想,展开自己的人生。5.总结回顾自己进步的同时,发展个性,以求充实人生。从以上可以看出,日本小学和中学的道德教育内容是整体化和序列化的,他们既有较强的统一性,又有明显的层次性。二、日本道德教育教材既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又注重以情感人。日本的教材由文部省审定后,学校自由选用。为使教材得以通过和广为使用,编写教科书时,在认真执行大纲各项要求的同时,在选用资料和编写方面还十分注重学生特点。以《日本标准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生教材为例,就有如下特点:1.文章简明易懂。有些还是选自于学生中的优秀作文。2.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教材选择的内容关联到家庭、学校、社区、社会,教材形式有论说文、故事、诗歌、寓言故事等。3.内容接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许多事情都是日常生活中见得到的,甚至于学生自己也经常处于这些事情之中。4.教材不仅有教育性,还注意了趣味性。文章语言、插图等方面具有儿童特点,使教材可读性高,令学生喜爱,并易于接受。5.文章注重以情感人、育人,寓理于情感之中。例如:六年级道德课本中,以爱家庭为目的的教材《母亲的化妆》一文,是一篇小学生的优秀作文。作者是一位农家子弟,作者从见到给病故母亲送葬前的整容化妆,联想到母亲生前因家庭生活所至从未化过妆(在日本化妆是女性十分喜欢并经常做的事)。作者在回顾母亲在生之年,是怎样地不考虑个人享受,每日为家庭生活不辞劳苦,勤俭地操持家务,将全部的心血与精力给予孩子和家庭时,对父母产生了强烈的感激之情。文章感情真挚,十分动人。另外,从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师指导书上还会看到,教育指导上也是抓住文章动情之处给予引导。例如,指导书上针对作者对母亲日常生活的回忆与描写,父亲的话语,作者的感想等地方,指导要点上提出:母亲的伟大表现在什么地方?父亲说的话又是何意?作者的感受之处在哪?等,引导学生通过具体事情或语言,理解父母之情;激发热爱父母、感激父母之心;体会家庭的温暖。此外,指导书还注意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如,提出:你认为有这样的父母是否幸福?何时有的这种感觉?想一想自己的父母是怎样做的;想一想自己为家庭能做些什么?等等。最后,指导书上还对学生提出实践要求。即:自己作为家庭成员,在感谢家长的同时,也要为家庭的幸福出力。通过以上对大纲与教材的分析,使我们感到日本中、小学的道德教育,比较注重通过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联的、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指导;并且在行为指导的过程中,注重以情入手。通过感化学生心灵,提高道德认识,培养健康的、积极的道德情感,引导学生自觉实现道德行为。

2.发扬教学民主,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看法学生对教师所授的道德认识有不同看法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正常的。不让学生说出来,教育就缺乏针对性,难以收到实效,而且还会由于缺乏强烈的共鸣,难以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以致让某些消极因素继续滋长,成为继续教育的障碍,也不可能培养学生识别和抵制错误认识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发扬民主,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看法,允许和教师辩论。在讨论中,不扣帽子,不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师生共同追求真理。如在上《要诚实》一课时,学生发表了“做老实人吃亏”的观点,这一观点在学生中带有普遍性。我不回避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辨析。让学生认识到,做老实人,有时表面吃亏,但实际得利,眼前吃亏,长远得利。社会需要老实人,做合格公民应该做老实人。让学生说真话,暴露自己的思想,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想斗争,用正确的认识去澄清思想深处的错误认识,就能真正实现思想认识上的转化。3.评价思想品德主要观其行看学生思想品德学得怎么样,不仅要看他怎样说,更要看他的道德行为,使学生自觉用所学的道德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并在实践中巩固提高。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不提过高的行为要求,也不要求学生作空洞的表态和保证。我在上《做有益于人民的人》一课时,由于课文中典型人物形象高大,使学生产生高不可攀的想法。有的认为那是将来长大以后的事,有的认为做轰轰烈烈大事的人才是有益于人民的人等。针对这些认识,在教学中,我指出“做有益于人民的人”中的“做”,对我们小学生来讲是“学做”的意思。接着,我又补充了一些典型事例,说明做平凡工作的人也是有益于人民的人,使学生认识到,小学生要做一名有益于人民的人,必须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课后,班上做好事的学生明显增多。这样从实际出发提出道德行为要求,学生容易做到。通过做,得到社会认可,强化了所学的道德认识,使学生做到了言行一致。

“坚志”就是意志的培养。不论是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或矫正不良品质,都要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炼,都要有意志参加。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必须十分重视学生意志的培养,在组织学生活动时,可创设些有意志磨炼的项目,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坚强意志,给优化品德素质增强自觉的驱动力。

3.落实“导”与“行”的要求,使优化见诸于行动。要根据少年儿童年龄特征,始终坚持正面教育,耐心疏导,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学生乐意做,学着做,坚持做。正面引导和建立必要规章制度宜同步进行。正面引导,就是要告诉学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为什么要做,为什么不该做,要怎样做等等,让学生从小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和如何待人接物处事等道理和做法。

规章制度和奖惩条例一建立。应认真组织学生学习,让他们明确各种制度和条例的内涵,逐步培养他们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让他们在少年儿童时期所受的教育在一生中留下深刻的好影响,做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形成一定的心理定势,在良好品德形成过程起着先人为主的作用,受益终生。

4.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养成自觉自强意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客体,又是主体。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各方面的表现情况,尊重学生人格和意见,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养成教育的主体。同时,在明理基础上,创造条件和环境让学生主动去认识事物,以增强学生在养成教育中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提出一些合理、适度、具体、明确的行为要求,引导他们在实践中逐渐加深认识,使学生自觉地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养成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