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学生价值观教育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学生价值观教育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学生价值观教育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把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为新形势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之一。实施学生价值观教育,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一、价值观教育的特殊地位和现实意义

学生的价值观,是他们在学习、成长、发展过程中,对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现象进行评价、决定取舍的基本思想观点。它支配、影响着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其作用具体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方向作用。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方向。那些被肯定的有价值事物,会激起学生的热情,促其积极创造与获取,从而影响着实践活动的方向。

动力作用。价值观是构成实践活动自觉性的前提。当价值观初步形成后,学生就会按照自己的生活准则坚定不移地去行动,形成一定的思想动力。

养成作用。价值观对行为的长期支配,会使个体的一定行为既出于内心又带情绪性,经常重复和强化,最终养成习惯。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社会上多种价值观相互碰撞的现象已反映到学校中来,学生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样性,但是主流仍是好的。这表现在:绝大多数学生具有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和自尊、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竞争观念、风险观念、效益观念、平等观念在学生中认可程度较高,而论资排辈,忽视个人正当权益的陈腐观念遭到普遍抵制与拒绝。

另一方面,值得警惕的是学生中的少数人价值取向已开始显现出物欲化、功利化倾向,他们倾心于对金钱物质的不适当追求,埋头在过度膨胀的自我设计之中。

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观念,是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重点是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从学校教育来说,价值观是学生的精神支柱,价值观教育是德育的深层次问题。我们的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的主阵地,加强青年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是我们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一元化--价值观教育的正确导向

学校在培养学生价值观方面责任重大,特别是要为他们价值观的形成进行正确导向。青少年学生正处在思考人生价值、社会价值和进行价值选择的关键期,也是接受价值观教育的最佳时期。当前,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封建主义的价值观、资本主义的价值观;东方的价值观,西方的价值观;古代的价值观、现代的价值观都在对国人产生影响。学生面对这一切,由于判别能力较差,容易产生“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的现象。社会主义学校面对这一现实不能任其自然。在社会上价值观会呈现多元状态的情况下,必须坚持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价值观,大胆对社会生活中消极的价值观在学校中的影响加以有效控制和抵制,理直气壮地进行社会主义一元化价值观导向,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念。

根据当前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学校在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中,应当重点帮助他们正确处理以下三个关系: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关系。要告诉学生,物质生活是人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但是,物质生活和物质追求并不是人生内容的全部,更不是生命的全部价值所在。人要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如果只满足于物质追求,没有精神追求,沦为经济动物、金钱的奴隶,那将是十分可悲的。正确的观念应是用高尚的精神对待物质生活,创造出具有丰富内涵的人生。

个人与集体、国家利益的关系。要向学生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利益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一方面,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是满足个人利益的保障和前提,是个人利益的集中表现。另一方面,没有个人利益的实现,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也难以充分发展。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比个人利益是更重要、更根本的存在,每一个人的命运都是与国家的、集体的命运紧密相联的。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不能损害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应自觉顾全大局。

索取与奉献的关系。要明确告诉学生,社会主义虽然实现了创造与索娶奉献与消费在劳动基础上的统一,但是,还仍然存在消费与积累、提高生活水平与扩大再生产的矛盾。因此,创造与索娶奉献与消费的统一,并不是等价、等值的统一,不能把按劳分配理解为按酬付劳。爱因斯坦说得好:“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了什么。”学生应把“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发扬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的精神。

学校教育一旦在社会主义社会与学生之间起好中间媒介作用,学生就会对社会主义价值观产生良好的“最初印象”,从而打下纯正的“底色”,产生难以磨灭的“社会印刻作用”。

三、形象化--价值观教育的初始方式

价值观体系,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意识,其教育当然需要理性化。但是若在初始阶段就对学生搞倾盆大雨式的理性灌输,搞空洞的说教,学生必会觉得味同嚼蜡。因此,价值观教育初始方式宜虚功实做,即以具体的物化模式--人物形象进行引导,把抽象的价值认识具体化、人格化,用具体的人物形象感染学生。这样做符合他们思维的具体性和好模仿的心理特点,易为他们所接受。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先要形成“价值表象”,随后才能形成较为抽象的“价值观念”,以至形成较为系统的价值观。显然,提供榜样,学生头脑中才易形成相关的表象,这为他们进一步接受价值认识的理性教育架设了桥梁。

价值观教育形象化的关键在于选择好的榜样。一是选择的榜样地位上要接近学生,力求是“低起点”、“高成就”、“平凡而伟大”的榜样。也就是说这些榜样原先出身等均与千万学生一样平凡、一般,但当他们确立了社会主义价值观以后,却做出了一番辉煌的事业。这就能使学生动情、佩服。二是选择的榜样要在时空上接近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当然可以选历史上的、国内知名的英雄、模范、先烈、先进人物做榜样,但决不能一味“舍近求远”。榜样的亲近性,容易被青年学生相信和接受。三是选择的榜样具体言行要适于学生模仿。学生对价值观的认识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觉到思维,只有通过模仿榜样的具体言行,才能逐步升华到对价值观的整体把握。所谓“升华”,乃是价值认识的飞跃,而飞跃要靠感性认识的不断强化、积累才有可能。

四、校园文化--价值观教育的环境力量

近几年来学校德育的实践证明,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德育功能。进行价值观教育,应当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所谓校园文化,其核心就是师生员工所共同认同的价值观体系、行为准则和思想作风的总和。它作为一种能动的环境力量和隐性课程,对学生价值观导向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校园文化对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它包括校风、校容、制度、体育、文艺熏陶等。但教师作为学生的一种社会环境因素,他们的价值观将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能。学生的“向师性”是尽人皆知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的这一重要规律,在实践中常常表现为:教育者很少去禁止学生做这做那,而是经常地、几乎是始终地用自己的榜样去激励和吸引学生。”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必须要由具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师来培养。在价值观教育中,教师必须身体力行,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成为学生价值观的向导、道德上的楷模。

教育是一种导向,但校园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就是导向,正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即教育。在学校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学校要引导学生过进步、文明、健康的生活,这样必能对形成社会主义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

五、内化--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标

所谓“内化”,这里是指通过教育将社会主义价值观转化为学生自我要求,并付之于行动。在价值观教育中,学生效仿榜样,是通过比较、内省的形式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出现敬慕、羞愧等心理,产生目标、情感和行为上的追求,从而引发自我教育。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情感确是价值观教育内化的心理条件之一。分析一下孔繁森、李国安等英雄人物的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不难发现,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他们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热爱情感的反复体验和升华,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学校在价值观教育中,一定要激发学生献身社会主义事业的热情和激情。只有以情动情,以情感人,才能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平等的朋友身份同学生相处,以平易近人的教态、亲切感人的语言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发现学生价值观的闪光点,因势利导,促进其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人进步的内在动力,是价值观教育内化的体现。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着力促进“两个互动”。

一是促进学生情理互动,形成正确的价值评价。要引导他们把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以达到情理相通,认识加深。这里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的教育,使他们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尝观点和方法去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各种价值观念问题,从本质上而不是从表面上认识、信服、内化社会主义价值观。

二是促进学生知行互动。激励他们把初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落实到日常行为中去。

人的行为是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是把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纽带,是价值观教育内化的外在表现。所以培养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一定要注意引导他们身体力行,切实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对于学生在社会主义价值观指导下的正确行为要及时给予肯定、奖赏或表扬,正面强化,使之巩固、保持。

对于学生的错误行为应给予否定、惩罚或批评,使之减弱、消退。这些手段有助于加大价值观教育的力度,对于学生的行为进行定向调控,从而巩固内化成效。

人生价值的目标确有高低层次之分,对已初步形成了一定正确价值观的学生,学校还要重视变换角度,选择不同的载体,不断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让他们明白,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越坚定,爆发出的精神驱动力就越强,表现出的行为约束力就越好,产生出的品质塑造力就越大。反之,人生价值的实现就会缺乏主动性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