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德育阅读教学渗透德育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九十年代的中国,处于一个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知识是第一生产力”已经为全社会的共识。而在百废待兴之时,人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高度重视学历的社会,学士已不值得骄傲,硕士遍地开花,博士也不再稀奇,考入大学已成为迈入理想人生的“入场券”。在此情形下,高考俨然成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指挥并左右着小学、中学、高中的教育。为了高考,一个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毕业,不知要参加多少次考试,每次考试之后的分数排队都是对学生、家长、教师、校长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验,为维护自己的自尊,他们往往逐层折磨他们所能指责的对象,最终的承受者就是学生。最弱小、最不成熟的孩子要去承受最后的压力,他们是最大的受害者。
面对着我们的学生,我们不得不感到忧心忡忡:他们中的不少人缺乏创造精神,没有自己的爱好,没有个性,缺乏责任感,缺乏对社会、对他人和对自己的尊重,缺乏起码的生存能力,把以自我服务为目的的劳动都视为负担。据调查,某校六年级有个班44名学生中,平时能自己洗衣服的只有9人,能做妈妈的小帮手,主动做家务的不过4人。问其原因,说是功课紧没有时间,或是家长不让做。这样的学生能用他们所学的知识造福于社会吗?他们读书的目的几乎都是为了在考试中拿个好名次,但是考试本是为了激发人们的学习兴趣而设定的手段,并非求学的最终目的。某些学生只适于在别人设定的体系内生活,而没有自己的内驱力和创造欲。如果我们培养的“好子女”都是这样的人,那么我们的社会又怎能向前发展呢?
造成以上这些问题的“罪魁祸首”就是“应试教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为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为了中国的21世纪,我们的教育必须转向应用教育,提倡素质教育。
人们正以骄健的步伐迈向21世纪,教育是关系21世纪人类命运、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它既担负着继承传统、传递信息的功能,又挑起创造新知识的重任。因此,如果说要为21世纪准备的话,那么首先应当研究如何进行教育改革。
小学语文课文涉及的内容广泛,文章体裁多样化,任何知识的教学,老师都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创造出一个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声情并茂的散文,老师可通过朗读把优美的声音形象呈现于学生面前;平淡如水的说明文,可借助形象风趣的话语解说其中的事理;说理性文章,可用通俗的哲理把学生引入严密的逻辑世界。教材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凭借。因此,教师应充分、全面、深入地探讨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蕴含的教育因素,注重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适时、适度地进行思想教育,把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感情的熏陶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深化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品行,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遵循联系学生实际、恰如其分的原则,选择德育渗透点。要具有“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的情感教育功能,帮助学生探索出一条捷径。通过自己的内化和吸收,将书本上传达交流的情感转化为他们自身的情感体验。
一、根据教材情感内容,选准内化目标要求。
*市较早实施把加强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目标和任务的“八个一”:培养一种习惯(劳动习惯),一种感情(热爱劳动和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一定的技能(劳动基本技能),一种精神(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种责任(关心国家、集体和他人),一种方法(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分析观察问题),一种认识(了解国情市情),一种观念(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将语文教学和社会实践教育结合起来,有机地选择内化的目标。如教《的睡衣》、《雷锋日记》、《劳动最有滋味》等课文,教师就可以根据不同体裁的教材确立不同的内化目标要求。
二、提供写作背景,感受作者的创作心态。
要使作者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要缩短学生和作者的心理差距,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使他们置身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去感受作者写作时的特殊心态。如教《詹天佑》一课,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生从中可以了解到中国过去的一些情况,感受到詹天佑为国争光,为中国人争气的民族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强化情感渲染,营造内化氛围。内化的必要条件是要创造特殊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渲染之中。在一种心理场的影响下,去感受课文的内容,以产生强烈的情境感应效果。如《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教师可通过配乐朗读,放活动幻灯片的方式进行。情感朗读使学生沉醉于祖国江山分外妖娆的美感之中,为生活在这样美好的国家而感到骄傲自豪,从而升起一股热爱祖国的壮志豪情。
四、抓住关键词句、深化情感体验。
课文中的关键语句是作者情感传递的载体,是作者炽热情感喷发的“火山口”,关键词句选得准,学生一旦触及,就会迸发出感情的火花。如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可抓住“斩钉截铁”、“热血沸腾”、“紧跟”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壮士们在生死关头,为了革命,为了人民舍生取义的崇高境界。学生会很自然地因此而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感染和熏陶。
渗透德育还需要注意课与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同类课文,其思想内容基本一致,大致有三种情况:1、讲同一个人的。其思想教育目的往往是同一的,只是取材时间、角度、写法不同,例如写的课文有《温暖》、《送雨衣》、《一夜的工作》、《十里长街送总理》等,这些课文都是歌颂、缅怀的,学了易引发学生对革命领袖的崇敬热爱之情。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时,要求学生把以前课文中感受到的有关总理平易近人、关心人民、忘我工作、俭朴生活的种种高尚品质,倾注在望灵车送总理的思想情境中,使学生产生感情深切、发自内心的悲痛,从而使崇敬与怀念之情融合在一起。2、写同一类事例。其思想教育目的一致,在渗透思想教育时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前者为后者打基础,后者在前者基础上提高。如《狼和小羊》、《会摇尾巴的狼》都是写狼和羊的故事,同样是狼,前者是凶相毕露,诬蔑陷害;后者是狡诈伪善,花言巧语。如在渗透思想教育时,将两文的思想内容有意识地结合联系起来,则让学生对狼的本质认识更深刻,更有利于提高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3、写相近的人和事的。其思想教育目的也基本一致。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小音乐家扬科》、《凡卡》等,都是写外国穷苦孩子悲惨遭遇的事,都是激发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珍惜社会主义制度下幸福美好生活的课文。教学中,将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应比单独一课课渗透更为有效。
素质教育就是按照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全体少年儿童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生动地发展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核心,促进每个个体在社会发展目标和谐一致的条件下,主动开发个人潜能,以争取个性的最佳发展,努力为人类,为国家作出最大贡献,并幸福美满度过一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目标的,全方位的社会性教育改革。它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一个方向性的期望,更应该是一个行动计划,是可操作、可检测的具体的改革教育的实践活动。
素质教育的提出,为学生语文教学的改革规定了清晰的上位框架。对小学语文来说,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将素质教育的要求全面地渗透、贯穿到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必须充分地指向和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用自己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切实有效地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为培养跨世纪人才,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1]文zhé@①著《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2]朱正勤《浅说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点的选择》,《江苏教育》1997年第5期;
[3]《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要求》,《江苏教育》1997年第9期。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吉加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