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幼儿品德教育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幼儿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个性开始形成的主要时期。他们对是非善恶的分辫能力还不强,身心的健康需要成人的爱抚和温暖,更需要饱含感情的教育、引导;因此,热爱了解和关心幼儿,为每一个幼儿创造有利于健康成长的环境,让孩子从小学知识,学做人;从而促使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关键词】幼儿;品德;教育;途径
正文:
幼儿阶段是一个人的智力发展、道德形成的重要阶段。幼儿品德的早期教育,对道德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幼儿时期的孩子有自己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特点。他们对行为的对错分辩不清,不能从本质上去认识事物的好坏,针对幼儿的特点,因势利导教育幼儿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一、热爱幼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热爱幼儿教育事业。幼儿应在充满着爱的精神环境中接受教育。教师应有爱心,才能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氛围,使幼儿产生安全、愉快、积极的情感与心理状态。从事幼儿教育_上作,就要注意把握好孩子各个成长阶段的特点、幼儿身心的需要和成长环境状况,了解他们与谁在一起,生活习惯如何?经常和哪些小朋友一起玩,这些小朋友的情况如何?老师要细心地观察幼儿情绪,是快乐活泼还是生气哭闹?或者是和别的小朋友拌嘴闹别扭?是病了想妈妈,还是没有找到心爱的玩具?根据原因及时地进行帮助。孩子身心的健康需要成人的爱抚和温暖,更需要饱含感情的教育。如:饭前饭后进餐洗漱,睡觉时穿脱衣服,以及大小便等生活琐事都要给予照顾帮助,培养他们逐步学会独立的生活能力,老师像妈妈那样的体贴关心,使孩子特别容易接受教育和要求。如:午睡时用教训的口吻要求孩子快闭眼睛睡觉!不如走到幼儿面前,微笑着告诉他们午睡时间到了,祝他们做一个好梦,帮助他们盖好被子等。幼儿情感上得到满足,很快地就会睡觉了。
教师的爱是一种崇高的社会情感。这种爱既要具有母亲般的细腻、真诚,同时又要具有理想的光彩。这种爱心源于教师对幼教事业的正确认识与忠诚。教师的爱还产生于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这需要在实践中经历一个自我修养的历程,需要树立乐于奉献、淡薄名利的崇高意识,安心于幼儿教育这平凡而有
意义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把真诚的爱献给孩子。
二、遵循教育原则,培养幼儿良好品德
“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力,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幼教工作实践证明,遵循幼儿教育的客观规律,是幼儿品德教育正常开展的基础。所以,从事幼教工作应当把握好正面教育、宽严适度、教育一致及全面教育等原则,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应摆事实引导,启发自觉;在教育中恰当把握分寸,严而有度;在教育中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具体指导,并通过训练和重复使良好的行为得以巩固,逐步养成好的习惯;各种教育力量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对孩子统一、连贯的教育影响;正确处理好全面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的关系,使孩子获得身心成长的最佳状态。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老师要通过良好的行为规范的训练,有目的地教育幼儿遵守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鼓励幼儿充分发挥创新精神,引导幼儿用正确的行为规范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要求幼儿遵守公共秩序和公共规则。“好动”是幼儿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他们身心健康的表现和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科学地安排幼儿一日生活,使幼儿生活内容丰富多彩,时间紧凑而有节奏。培养幼儿讲文明懂礼貌。教育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幼儿有了自尊心自信心就能使他们愉快地接受老师的要求,产生控制自己的愿望行为、自觉地遵守行为规则。在幼儿园里教幼儿学习礼貌用语:早_L好、没关系、老师再见等培养幼儿集体主义情操。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幼儿的精神需要,是在社会活动中、与人们交往中形成和发展的,各种个性倾向的孩子也只有在集体活动中才能受到教育,离开生动有趣的集体活动.向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是不能想象的。为了培养幼儿的集体主义精神,老师在平时处理事情时要把孩子们的个人行为与集体联系起来。比如:争当值日生为同伴服务,为班集体做好事等,就应及时给予表扬,并在班上布置“比一比好人好事栏”,把孩子们的好事编成儿歌故事。这对幼儿的鼓励作用也很大。
培养幼儿爱惜公共财物。老师首先经常做到玩具坏了,图书破了,想办法自己动手修理缝补。千万不可嘴里责怪孩子,自己随手一丢,完事大吉,这就会使孩子形成只说不做的坏习惯。对所谓“后进”的个别幼儿,他们调皮或不讲卫生没有礼貌,这样的孩子我们要一点点地帮助,不要一下子指出一大堆问题来批评指责对他们的要求必须从实际出发从最容易做的一些事上开始,稍有成绩就肯定,老师尽量接近他们,要尽量在他们身上找优点,对他们的缺点,最好是等他们有了上进心之后,再给他们指出,这样,就容易接受并能积极克服改正。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幼儿教育方法,注重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使孩子心悦诚服地自觉接受教育;要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能引导的就不批评,能提醒的就不禁止,能说服的就不惩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适合幼儿特点的方法,这对年龄较小的孩子尤为重要。
“身教胜于言教”。教师本身的品质是养成幼儿品格的重要因素。凡是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一言一行,做幼儿的表率。真正把德育要求落实到每个幼儿。比如:见到小朋友时主动微笑问好;需要幼儿帮忙拿东西时要说声“谢谢!”不小心碰了幼儿,就要说“对不起、请原谅!”这样,久而久之,幼儿就会自然养成有礼貌讲文明的好习惯。
寓教育于游戏中。幼儿的行为有时常常出自于兴趣。因此,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兴趣,把他们的行为引导到应该做的事情上来,才能收到一定效果。幼儿最大的兴趣是游戏。对于上课学习计算,开始都很有兴趣,但如果引导方法不当,兴趣就会低落,产生厌倦情绪。所以,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应针对幼儿特点,利用形象有趣直观的教育,组织幼儿在游戏中学习。
幼儿道德观的认识形成,离不开直观和模仿,幼儿爱听故事把道德教育贯穿故事中有来教育幼儿提高幼儿的道德认识,激发幼儿做好孩子,但是,人的道德品质首先表现在行动中,让幼儿在有所知有所感的基础上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使幼儿幼小的心灵更美好。对劳动态度的培养,也要结合幼儿的特点,自己的事自己做好以后,再帮助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从小培养幼儿的劳动兴趣。
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要求幼儿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家庭环境对于幼儿的影响很重要。幼儿的社会生活起步于家庭,家庭是幼儿生活、学习的第一个场所。家庭成员的整体素质,成员之间的团结和睦、热情温暖的气氛,互相尊重等,这些无形中会对幼儿良好行为的形成起着重要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幼儿园的生活环境对幼儿身心发展有很大影响。培养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是至关重要的,老师尽量使教育内容更贴近幼儿的生活,给他们提供真情实感锻炼的机会。充分利用社会活动,丰富幼儿的社会经验,增进幼儿对社会环境的认识和对社会中各种身份人的情感、方式的理解,培养他们的正确道德判断力。
总之,幼儿品德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全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让每个幼儿都成为全面健康发展的对社会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