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德育中网络德育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内容提要:当今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变革时期,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提出,标志着一个教育新时代的到来。置身于时代的变革之中,如何使德育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摆在所有思政工作者的一个战略性的课题。本文介绍了网络德育的基本功能,并对如何实施网络德育在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和德育技术等方面的创新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
在知识经济、信息革命、市场经济、教育改革等一系列变革的强大冲击下,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德育,因其民族化、政治化、思想性等特点更为明显,在新世纪复杂的形势和环境下,受到的冲击和面临的挑战也将更大。作为高校的德育工作者应尽可能找寻切实可行的方式和方法,使德育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今世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传播工具的普及对青年学生的思想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它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日益凸现,并占据重要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的疏离、文化冲突毕现、网络攻击行为、网络不诚实行为等。因此,我们要找准高科技与高校德育的结合点,适应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把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延伸到新的领域——网络德育。
一、网络德育的教育功能
网络德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启迪思想、转化意识、塑造人格和指导行为四个方面。其目的是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合格的接班人。
1、启迪思想,多维思考
一个人不与社会接触,是不可能形成自己的任何思想,而当今的大学生虽然与社会进行了一定的接触,但由于范围基本上局限于同学、老师和家长,交往往往比较狭窄。然而在接触了网络社会以后,就可能由于交往范围的扩大,对某些问题不理解、有困惑。于是启迪他们的思想,引导他们多维度思考,就成了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网络时代,由于网络教育的优点逐渐显现,在教育范围和深度都有超过传统德育的情况下,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德育,不失为一种理想的德育形式。
2、利用优势,转化意识
网络德育具有实时性和匿名性的优势,因此利用网络,师生之间可以无话不谈。学生的真实思想也会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里暴露无遗,老师就能很容易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引导。在网络德育中,德育对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和教育功能就能很好地体现出来。事实也已证明,网络教育在转化学生错误意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意识方面有着传统德育形式所不能比拟的优势。
3、形式多样,塑造人格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学生们和社会的接触越来越多,社会是一个大课堂,也是个大染缸。学生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思想、观点:有腐朽的、庸俗的、甚至是错误的、反动的。尽管传统的德育的目的也是要影响、帮助学生由形成正确的道德品质,逐步提升到高尚的道德品质。但是由于方式方法的陈旧和单一,学生往往比较反感,甚至于有一种本能的抵触情绪,因此,传统的德育对于学生健全的人格形成的影响作用极其微弱。相反,网络德育则可以利用自身的平等性、开放性的优点,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平等、生动的交流,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的人格施加影响,由此达到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的目的。
4、运用直观,指导行为
大学生虽然已经成人,但是他们的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对于某些行为实施与否,如何实施常存疑惑,其所具有的经验和意识还不足以帮助他们正确实施某些行为。而我们的传统德育工作,本身存在着许多缺点,不可能担负起指导学生实践的任务,而网络德育恰恰具有直观性的优点,能够很好地担负起帮助学生正确与人交往,处理事务的任务。
二、网络德育的实施
互联网是高校德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网络拓宽了高校德育工作面,延伸并补充了高校德育功能,也为学校德育的深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其信息的丰富性、传播的便捷性、表现的多样化、交流的互动性、时空的无限制性和虚拟化等特点,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因此,高校应该正确认识网络的特点和功能,进而挖掘其德育潜力,积极运用网络手段,开展学校的德育工作。可以通过建立德育网站、网页来构筑德育工作新阵地,对网络充分利用,积极建设,加强管理,利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和文化信息抵御有害信息对大学生思想的侵蚀和影响。在具体实施中,必须勇于创新、善于创新。
1、创新德育理论,强化网络伦理规范
网络使用中的道德问题,是当今社会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网络伦理规范可以归结为:第一,关心公益,有利社会。第二,平等公平,互利互惠。第三,以诚相待,杜绝欺诈。第四,维护网络安全,反对“黑客”侵袭等。大学生强化网络伦理意识,对于培养自己的“慎独”品质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所谓“慎独”就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之下,也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对自己的言行小心谨慎,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这是对人的道德水平的真正考验。网络是无人看管的自由世界,在这虚拟了的世界里,大学生也在虚拟着自我,从而导致了社会生活中的双重人格与两面行为。所以,网络背景下,我们呼唤大学生自律意识的觉醒,更呼唤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健全!
2、创新德育内容,倡导心灵环保
当前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陷入的种种误区可以从内外因两方面来看:
从内因方面分析,主要是由于他们缺乏健全的自我意识所致。他们不能全面了解自己、不能客观评价自己、不能积极悦纳自己、不能有效控制自己;从外因方面分析,是由于心灵受外界不良信息污染所致。污染源来自社会的行业不正之风、官场的腐败现象、和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还来自网上纷繁复杂的垃圾信息。网络黄毒便是其中之一。据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报道,河南两名青年制作了一个传播淫秽色情的网站,短短的54天,访问量高达30多万人次,其中不乏大学生。所有这些污染源均给人以一种“狼来了”的感觉,若不及时得到净化,必然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此,大学德育必须大力倡导心灵环保,大学德育工作者有责任为营造一个洁净的网络空间而努力。其实,看似虚拟的网络社会不过是现实社会在0与1之上的延续,网络污染也不过是现实污染在网上的延伸。所以,净化网络光靠道德教育是不够的,还需法律规范的配合。
3、创新德育技术,建立校园信息网
传统德育根本谈不上高科技的应用,只是满足于上对下的灌输。在网络背景下,大学德育工作更不能回避网络。网络给德育工作带来的必将是全方位的、深刻的变革。为此,在大学德育母系统中,建立一套健全的校园信息传播子系统,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必须重视该系统的客观性和导向性。一方面,不能把网上的信息过滤得太纯;另一方面,该系统的主流信息应该是积极向上的。例如,可以设立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在网上就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对各种信息的理解和分析要高人一筹,积极引导学生的自我意识向健康方向发展。如果说传统德育注重的是作为个体的受教育者本身,那么,网上德育面对的却是整个大学生群体。所以,建校园信息网的宗旨就在于从宏观着眼提高道德教育的艺术和效益。
三、提高教师的网络素质
在网络背景下,教师的网络素质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大学德育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趋势要求“知识政工”应运而生。“知识政工”是“知识思想政治工作”的简称。“知识政工”在德育工作中要突破落后的保守的旧观念,具有广阔的视野、活跃的思想、敏捷的思维和即时的应变能力,通过研究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深入了解他们对大学生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要利用网络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影响,德育工作者首先应能够熟练地操作网络。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的网络素质必须提高,学校也应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培训和进修的机会。这样,对学生的有效德育就会不断增多。作为高校的德育工作者也应有意识地去学习网络知识,熟悉网络的使用并能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真正使自己的德育工作做到事半功倍。
除此之外,高校德育工作者还必须立足于做大学生心灵的守护者。因为,网络事实上已把大学生推到了后现代道德的中心——绝对自由、极端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自我意识的分裂、信仰的没落似乎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思想和心理存在的首要问题。因此,网络背景下,德育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更应该是心理咨询师与咨询客的关系。做学生心灵的守护者,让学生在晴朗的天空下快乐而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淑军:《学校德育应对挑战》,人民日报,2002年2月5日。
2、龚影寒:《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挑战及对策》,《一流大学生培养工作新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年。
3、汪元宏、张严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重在创新》,《学校党建思想教育》,2001年第6期。
4、王衍诗:《德育工作必须创新》,《光明日报》2004年7月13日。
InternetMoralEducation:
theNewAreaforMoralEducation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
Chengxiaolin
Abstract:Nowadays,Wearejustinaconditionofgreatsocialchang,qualityeducationandinnovationaleducationhavebeenbroughtout,whichsymbolizesacomingofnewtimeforeducation.Settinginthissocialchang,is’tastrategicproblemforallmoraleducatorshowtogettwicetheresultwithhalftheeffortinmoraleducation.Thisarticleintroducesthebasicfunctionofinternetmoraleducationandprovidessomeelementaryopinionsabouthowtorealizetheinnovationofinternetmoraleducationontheories,contenetandtechniques.
Keywords: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ternetmoraleducation,innovation.
====================
作者简介:程小林,男,1966年出生,研究生毕业。杭州电大湘湖校区文科教研室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唐代诗歌研究。已发表《略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象征性意象》、《试论沈千运的诗歌创作》和《沈千运》等多篇论文。
联系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城厢镇西河路206号(31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