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职院校德育改革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职院校德育改革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职院校德育改革

一、把德育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学校德育教育。许多与我们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也都采取具体措施,加强学校德育建设。国外不少国家都表现出对学校德育教育改革的迫切,社会也强烈呼吁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普遍要求把加强学校德育作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

日本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教育改革中,在知识现代化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由于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很多青少年不上学而在社会上游荡,他们悲观失望、吸毒,使犯罪现象日益增多,产生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日本的有识之士普遍认为:轻视德育投资的思想值得反省,只有重视德育投资,才能使日本经济得到高速发展。原联邦德国也存在类似问题。他们认为:德育投资并不是非生产性投资,不能因这种投资不能很快得到经济补偿而不予以重视。当前世界各国政府无不以鲜明的态度主张在学校里对其事业的继承人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以维护本阶级统治的延续和社会的发展。这些观点和看法,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无论是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把下一代的思想品德教育真正重视起来。

二、透视国外的渗透式德育教育

1.美国的德育采用全方位的渗透方式,不但注重构建德育大环境对学生进行熏陶,而且在学科教学中也积极地贯穿德育的培养。美国的中小学都很重视历史课教学,把历史事实与学校中宣传的道德规范相印证。特别是美国发展史教育、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优越性教育,使其成为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教材。在教育中,向学生灌输人权、平等、民主、自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美国学校也很重视数学等自然学科的教学,并常以数学发展史和数学家的名人轶事来激励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另外,美国学校在一些职业类的选修课程中(如供销、商业、农业、工艺等)渗透市场意识和法制意识,努力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美国公民。

2.法国学校道德教育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人权教育、民主生活、国家政体、爱国主义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以公民道德课为主,其他各科为辅的方式进行。在公民课中主要进行个人道德教育、国家和社会公民教育、国际公民教育,而在地理、历史、经济、美术及体育、自然科学中也渗透和贯穿德育的培养,强调学科课程在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尊重真理中的作用。人权教育在法国公民道德课中占有核心地位,如在小学阶段要求儿童懂得做个新的公民,必须注重人身安全,尊重人类尊严及自由表达的权利;同时,还应承认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别。通过建立民主生活,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关于民主的良好体验,进而形成民主作风,这也是法国公民道德课的重要内容。公民道德课还包括在学生中系统地传授有关国家政治制度及其合理性的知识。此外,公民道德课还培养学生爱、勇敢、荣誉、正直、正义、宽容、仁慈、善良等品德。

国外德育教育的实践和规律可供我们借鉴,其中首要的问题是实现德育观念的转换,即学生是能动的主体,他们的个性品质将影响着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思想品德教育要以知识为载体,具体、自然、有效地体现在各科教学过程之中,各门学科的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所要认识世界的完整图景,促进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并在此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三、中国德育教育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2007年8月,媒体报道了湖北5名贫困大学生受助不感恩而被取消受助资格的新闻。在这起事件中,受助大学生的表现令人失望,其中三分之二的人未给资助者写信,有一名男生在给资助者的信中只是一个劲地强调其家庭如何困难,希望资助者再次慷慨解囊,通篇连个“谢谢”都没有,让资助者心理很不是滋味。今年5月海艺学校一名学生在课堂上抢下老师的帽子并公然辱骂老师,现场有学生用DV记录这一场景,并将视频传于网站。对此类问题,不少人认为现在的大学生自私、冷漠、没有爱心,而其中的感恩教育的缺失和诚信教育的缺失一时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这些都说明,我国的德育教育的确存在着不少问题。

1.课堂教育模式。目前,中国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而课堂德育教育的方式的确是个问题。课堂以老师讲授为主,基本形成了“教师讲条条,学生背条条,最后考条条”的应试教学模式。这种方式,姿态很高,口号很响,但和时代挂钩的内容涉及很少。致使课堂道德教育特别是大学的德育课程几乎形同虚设,这不仅使学生对毫无亲和力的说教方式产生逆反,而且也使“道德无用”的论调泛滥,在不少人看来,道德究竟是什么?是一碗可以充饥的米粥?还是一件可以用来避寒的衣服?道德是不是生存的必需品?“道德无用”的论调不容忽视。

2.学校的德育教育与社会转型期学生的需要相脱节。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新现象、新事物层也不穷,社会各方面变化巨大。各种文化思潮相互碰撞,广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取向也在多元化,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传统的德育教育工作过于强调教学的社会价值,忽视学生个人发展的价值。而广大学生在对待社会的现实问题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不同的想法,有不同的追求和向往。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严重分离的状况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决不能使道德教育变为形式,造就高分低能、学优品劣的学生。

四、构建高职学院德育教育立足点的主要方法

1.实现德育工作主体职能和角色的根本转变。由单向灌输现成的思想道德理论,转变为关心、指导、帮助受教育者实现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同时使自己也受到教育,获得发展。为此,德育教育工作者要自觉地搞好角色的转换,变凌驾于受教育者之上的“灌输者”、“管束者”为同受教育者,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2.根据实际需要设置课程。制定出一套既适合社会发展需要又适合学生成才需要的道德教育计划和内容,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把德育内容分解为不同的层次、深度和侧面。教材内容要贴进学生生活;教材风格要形式多样化、个性化;教学从学生的特点出发,不强调理论系统化而注重实际行为的养成和操作,理论要通俗浅显,要和生活实际衔接。

3.改变德育教学方法,体现教学的民主性。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和教师对话,向教师提问和发表异议。教师在课堂上不注重让学生背诵理论,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判断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德育教育要放低姿态,多渗透一些知识经济时代所需的具体道德素质,比如诚信、敬业、谦虚、坦率、自信,比如三思而行、团队协作、公平竞争、以义求利,比如学会关心、感恩,学会学习、生活,比如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关心可持续发展等具体的道德素质。相信以情商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教育会很具有亲和力,学生也乐于接受。

4.注重德育实践,广泛采用活动教育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养成学生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大力提倡活动教学法。每讲完一部分内容,都围绕教学内容配以规定的活动内容;并列出课程表,规定课时,如举行讨论会、报告会、辩论会、演讲会、读书会、社会调查、尊师会等。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和家庭劳动,通过艰苦劳动磨炼学生的意志。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表现,教师要给评分,并做为总学习成绩的一部分。这些活动能调动学生的内在潜能,增强情感认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外部教育产生内化作用。5.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育模式。职业教育中的德育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从职业的角度了解社会、了解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增强学生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自觉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在整个学习的过程要围绕专业知识的学习来开展各项活动,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准备,引导学生依据职业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促进职业道德的养成。

6.建立网上德育新阵地,促进德育工作的信息化发展。建设新型高校校园网;构筑德育工作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活动。高校网站建设应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具有可读性、服务性。正确把握网络的宏观导向,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和文明使用互联网的氛围,加强网上文明行为规范。教会学生自己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上网有节度,时间不宜过长等等。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把网络作为知识的来源和学习的手段,而不是作为猎取不良信息的途径,要引导学生具备一定的网络道德。

五、结束语

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我们认为我国德育发展的方向有二种倾向。

第一种是“古为今用”。即采用优秀的传统教育内容和方法。像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地区在中学普遍开设的《儒家伦理》、《公民与道德》等课程可资借鉴。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创编的《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读本也是古为今用的一种尝试。

第二种是“中西和璧”。我们绝不能以“中国特色”为借口,来排斥人类社会共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而堵塞我们步入世界共同发展的大道;但是,无论哪一个国家的德育模式,都必须经过我们自己的“肠胃”消化吸收,创造性地成为我们可行、可用的东西。我国不同地区德育模式也不会绝对一致。这就要靠我们以丰富多彩的实践,以人为本,创新德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像我国一些省市采用的公民实验课就是借鉴国外“公民课”的一种形式。目前这种综合发展的德育课程还没有成熟,还需要大量的国内外研究信息,需要深入地进行中外德育课程比较,需要结合我国特有的国情进行多方面的创新设计。

参考文献:

[1]谢彩英,黄婷.浅谈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效果弱化的原因及对策.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9).

[2]林成华.网络条件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与探索.科技咨询导报,2007(22).

[3]张志祥.国外德育发展趋势及我们的立足点.2007.3.

[4]刘强.国外学校德育课的特点剖析.东北师范大学.

【提要】本文作者从学校、学生、家庭、社会等方面分析我国德育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德育工作先进方法,提出了新时期高职院校增强德育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关键词】高级院校国外德育分析中国德育教育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高校德育面对经济全球化、科技国际化、文化多样化、信息多元化带来的各种新的道德困境和问题,为此必须重新审视21世纪学校德育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整体性和战略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