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小议大学生道德培养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小议大学生道德培养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小议大学生道德培养

摘要:通过对目前大学生道德中存在问题的分析,阐述教育的目的与道德的关系,提出道德培养学习、体验、实践三大途径和具体方法,最终阐明道德培养对个人和社会巨大而深远的意义,以引起高等院校对大学生道德培养问题的重视。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培养重要性途径

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全面促进社会文明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努力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国家在改革、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努力改革和加强高等教育,旨在面向蓬勃发展的世界政治、经济新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高新尖科学、技术建设人才。但是,在高等院校教育实践中,由于受数千年封建集权和传统农耕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在工业化趋势下对外来文化没有进行特别理性的遴选和吸收,再加上前资本主义和垄断初期拜金主义的必然过程以及社会政治生活较低层次运转所裹带的权力物化,独生子女在家庭社会教育中的缺陷等等,近年来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自私、任性(包括相当的狂妄)、一味追逐物质享受和个人至上的思想和行为。不但不同程度影响了教书育人的既定目标的实现,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文明进步。在一些国家由年青人组成的中国黑帮的恶劣影响和中国留学生的社会确认的贬值即为明证,更逗论青少年经济犯罪和高技术犯罪的有增无减,因此,重新审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特别是道德人格的培养,重新寻求道德培养的途径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就笔者高教教育实际中的一些经验和思考做一浅显的阐述,以期争鸣。

1教育的目的与道德的关系

教育的目的在不同的国家以及国家发展的不同时期都有所侧重、有所不同。古希腊城邦国家将书写、绘画、音乐、体育作为教育科目,中国古代将礼、乐、射、御、书、教作为教育科目,除为战争培养人才,保证私有制小农经济社会秩序的稳定之外,中外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培养人之作为人的德性和智性。孔子训子:“不学礼,无以立”.无非是让孔鲤作为遵从社会规范的人而立于社会;培根对学问诊释为:“学问使人心的生理不至于停滞在已成的缺陷里,而使人心随时都可以生长,随时都可以改良。”几同于“与时俱进”,以适应社会需求,而不是自己的需求。亚里斯多德则更为激烈,毅然断言:“人在达到德性的完备时是一切动物中最出色的动物;但如果他一意孤行、目无法律和正义,他就成为一切禽兽中最恶劣的禽兽。”李守常曾在比较中西文化时断言,中国是道德的,西方是智性的。但道德作为人的社会规范,它自是不以民族和地域而分的。因为“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当我们被西方古典艺术所折服时,千万别以为它是为艺术而艺术:“艺术永远离不开道德一广义的道德。”即就绘画而言,“教授绘画的用意也未必完全为了要使人购买器物时不至有误,或在各种交易中免得受骗;这毋宁是目的在养成他们对于物体和形象的审美观念和鉴别能力。”而且这种审美和鉴赏都和道德密切相关:“道德成长的时期,艺术是在武功方面发展的;道德成熟的时期,艺术是在文艺方面发展的;道德堕落的时期,艺术是在肉欲方面发展的。”

孔子扯起两面旗帜作为道德的实践:仁是道德的内化,礼是道德的外化。我们不应否认,社会的进步或变迁只是人的社会生存形态的变化而已,它并不影响人的自身生存形态的彻底革命,“人的最原始的感情就是对自己生存的感情,最原始的关怀就是对自我保存的关怀。”基于此,一些先圣们对于人的社会性规范的篇言自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被全盘否定和遗弃。当我们某些人对一些学校基础教育中加人“读经”科目而口诛笔伐时,千万别忘记,在法国大革命前夜,有一个人这样评述中国礼教:“中国统治者就是因为严格遵守这种礼教而获得了成功,中国人把整个青年时代用在学习这种礼教上,并把整个一生用在实践这种礼教上。文人用之以施教,官吏用之以宣传,生活上一切细微的行动都包罗在这些礼教之内。所以当人们找到使他们获得严格遵守的方法的时候,中国便治理得很好了。”因此,教育的以一贯之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人,而合格的社会人的要求亦正是道德的要求。

我国现阶段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外化为德智体美劳五育,培养创新人才,而后续的一切总需由道德统领,即理想。否则,“聪明人变成了痴愚,是一条最容易上钩的游鱼,因为他恃才高学广,看不见自己的狂妄。”被邪恶统领了的聪明和智慧必将是人类最大的公害。

2道德培养的途径

人非生而知之,道德也只能是后天努力的结果。由于人是动物的进化,自然少不了野性和惰性的冲动和流散,而包括道德在内的学问和素养也只能是外在的需要摄取的而非原性的必然的东西。正像爱因斯坦所言:“我不相信人类会有那样在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每一个人的行为不仅受着外界的强迫,而且还要适应内心的必然。”道德的养成就在于使这许多的强迫变成内心的必然,亦即使道德升华为自觉,外化为文明的行为,使每个个体由一个自然人变成社会人一公民的要求。所以道德培养的过程不可能是一墩而就的,它需要多方面的学习、实践和历练。亦即由强迫性的说教模式转化为学习、体验、实践的能动的过程。

2.1学习

学习是获得知性和理性的重要途径。“生活中对于我们最有益之事莫过于尽量使我们的知性和理性完善,而且人生的最高快乐和幸福即在于知性和理性的完善中。”知性和理性的完善也就是道德的完善。但是道德并不等同于个别的独立的技术知识和简单的认知。必须走出形而上学的理论说教,从“应该怎么样?”转化为“为什么要这样?”学问之途有三:一是从书籍中汲取营养。如果具有较强的分辨和批判能力,“四书”、“五经”仍是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因为它大多是中国文化人理想中的人格魅力和社会构想;二是课堂教学的熏染。只是教学形式有待改进,重在揭示文化背后的社会必然,亦即所以然。“知其所以然者能教授他人,不知其所以然者不能。”三是社会性学习。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不在于经院学派式的纯形而上学的论辨,学于社会、用于社会才是目的。道德是上层建筑、是意识形态,必然要进行研究性学习,去深人社会、接触感性的真实,分析不科学、不人性存在的因子,研究提出修正、改良的策略和方法,亦可以在教学中广泛地研究分析案例,通过大量正反案例的分析、研究去获得真知,以便于理性的取舍。

学问之事,重在理解,“没有经过理解的学问等于灵魂的废物”。道德的养成在于熏染,不在于强迫或灌输,切忌教条主义,“教条主义是独立思考的敌人,它的另一个敌人便是个人崇拜。”我们必须关注立足于每一个人一每一个个体的人一从个体到个体,再到个体的组合(小到家庭,大到社会)之间的关系,去阐释道德和人的存在(即使个体存在)之间的必然。“让每一个人都作为个体而受到尊重,而不让任何人成为崇拜的偶像。”比如孔子所倡言的“五常”(恭、宽、信、敏、惠),为什么要有所秉呢?因为“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常行不但有功于社会,而且有功于个人。课堂教学重在引导,要激发争论,切忌自以为是,“只有争论,才是传播真理唯一正确的方法;只有当强有力的论辩和充足的理由与温雅、善良的方式相结合时,真理的传播才占据优势。”总之,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砒砺个性的感悟和自觉,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不致流于一般的政治格言和写作时的点缀。2.2体验

我们并不在于一味的奉行体验基础上的实证主义。但体验是获取感性认识的唯一途径。现行人文教育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大多流于从概念到概念,从逻辑到逻辑的时空迁转和逻辑联系当中,对自然和社会缺少一定的认知和感悟,更i}论博物。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缺乏已经达到这样的程度:不知花生长在树上还是地下,威尔士是地区还是国家。自然不能理解“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为艰”的古训和个人“寄蜂蟒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有限。于是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社会生活的面前显得苍白和乏力。自然体验可知万物,道德体验可砺善行。古谚云:敬人者,人恒敬之。道德作为人与人和谐社会关系的总和,不去与各色人等去接触、去体验,便无法明白“群之可聚也,相与利之也”的真正蕴含。爱因斯坦总结人生存的意义时说:“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自己的全部幸福,然后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不去体验社会的人以及他们劳动产品的社会价值,不去体验社会的普遍的联系和同情,自然无法明白:“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开放性社会和这种社会条件下的生产关系。故古人云:“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通过道德修养的树立,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宏伟目标。

2.3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通过改革开放,我国政治从教条主义中解脱出来后社会的共识。但在我国现行高教实践中作为社会科学方面的内容大多仍囿于教科书的“本本主义”,严格的程式教学和许多散漫而不切用的东西占用了相当时间,不但使社科人文教育远离社会,而且纯理论的灌输也使学生烦而生厌,丧失了学习的能动和实践热情。实践可分为劳动实践和社会实践(包括政治)。“通过劳动的实践教育首先在于使做事的需要和一般的勤劳习惯自然地产生;其次,在于限制人的活动,即一方面使其活动适应物质的性质,另一方面,而且是主要的,使能适应别人的任性;最后在于通过这样训练而产生客观活动的习惯和普遍有效的技能的习惯。”而社会实践教育尤在于对社会各种关系假定认识的检验,通过对政治、法律、道德等社会现象的比较研究、取得改良和完善的依据;社会关系的改良和完善的要求,必将促进个人道德体系的改良和完善,二者并行不悖。苟子曰:“男无弓矢,则无所见其巧”,社会实践就是亲弓矢,施巧智。是高校学生获取真知灼见、坚守道德阵地的最切实有效的途径。近年,在国家相关部门的号召和倡导下,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有所加强,但在时间的占有、教育功用的印证、道德政治素养的砒砺方面远远不够。即就政治而言,什么是政治?我国现阶段政权特点是什么?为什么?知之者甚少。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断言:“治国之事,不可以心喜执政者任之,盖喜之必争之,争之必起纷乱,’;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吴佩孚在中国“好政府主义”的思潮中,让社会贤达组成“好人政府”,结果不几月即告倒台。假如让政治学系和社会学系的大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做中国权力实施状况的社会实践,不但可以印证或反驳固有的定论,而且必将对其政治社会人格的锻造和社会责任感都将有大的提高。“法治的目标是为了让每个人理性、幸福、快乐地实践自己的自由意志。”权力是公共意志的体现,不是私有物。这一切只有相关的社会实践才能作出有力的证明,才能巩固信念,变成未来国家管理、建设人才的政治自觉和遵从的道德自觉。

3道德培养的功效

综上所述,道德不仅是人的社会规范要求,更应是大学生们的素质要求,培养有道德、有文化、有秩序、有纪律的高素质合格人才,是社会对高等教育的企盼。“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以免在高速运转的科学技术发展的大潮中,淡漠知性、淡漠人性,变成机器特别是高智能机器的附庸。只有培养出有道德且有广泛社会责任感的合格人才,才能形成一个以文化为底蕴、以科技为载体的知识社会群体,才能在理想的基础上去左右和引领社会的稳定、和谐与文明进步;只有培养出有道德、富于远大理想的合格人才,才能创造性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职任,去代表先进文化,去代表先进生产力;只有培养出有道德、不汲汲于功利的合格人才,才能去理性地改良政治、改良社会,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