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德育课堂美育探讨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德育课堂美育探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德育课堂美育探讨

摘要:美育与德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本文从教学形象的塑造,教学语言的运用,教学材料的选择以及教学环节的设计四个方面的阐述了如何应用美学原理,营造美的教学氛囿,增强德育课的审美性,提高德育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关键词:美育德育教学艺术美育渗透以美育德

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但是这些年来,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几乎成了“教师说教,学生睡觉”课,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德育功能。究其原因固然有多种,其中教学过程缺乏审美性,是思想政治课缺乏吸引力、导致学生厌学的原因之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作为学生,他们不仅在生活中求美、创美,也渴望接受美的教育以及在美的氛围中接受教育,这是当代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作为中职思想政治教师,若能自觉地运用美学原理指导教学活动,将美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生动形象之中,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情感的波涛之中,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娱乐欢愉之中,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潜移默化之中,使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欣赏美、体验美,在学习知识、获得能力的艰辛中始终保持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变以理服人的简单说教为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定能为受教育者所欢迎、所接受。同时还能实现寓教于美、以美育德的目的。因此,笔者认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加强美育渗透,这无疑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德育实效的一种新视角,值得中职思想政治教师的关注和努力。

那么,在实践中教师应如何进行美育渗透,构建美的德育课堂呢?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将它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努力塑造美的教学形象

教师和学生之间除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外,还天然构成了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关系,从心理学角度来讲,美的事物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教师的教学形象是否符合学生视觉上的审美需求,也就决定了他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之一。可见,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按照教学规律完成有特定目的的活动,而且是一个立美、审美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形象要美。

首先,要关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仪态美。仪表是教师审美修养的外在表现,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引导和熏陶作用,适当关注教师自身的仪表美,不但可以缓解学生的审美疲劳,而且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提高教学效果大有裨益。当然,教师在课堂上的衣着发式要符合自己的性格气质和职业特点,在大方整洁、自然庄重中透露出时代气息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使学生感到真谆可敬,从而“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课堂上的肢体语言也是教师传递情感信息最常用的教学艺术,教师的每一个手势、每一种眼神、每一副表情都传递着不同的情感,教师若能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将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运用得恰到好处,不仅能使学生从中领悟其精神实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其次,要保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情绪美。教师的课堂教学总是在一定的情绪中进行并受一定情绪控制的,教师在课堂上的情绪又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教学效果。教师应用自己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影响和感染学生,营造美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积极良好的精神状态,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此时人的各方面机能处于亢奋状态,会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因此,走上讲台前,教师一定要先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不能把任何不良情绪带入课堂。中职生中的大多数不仅学习成绩差,而且表现也差。因此,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不愉快的突发事件,教师一定要运用教学机智,处理好突发事件,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不能让不良情绪破坏了课堂教学气氛。比如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上课铃响了,不少学生还在大吵大闹,追打嬉戏,见老师来了,值日生才想起要擦黑板。顿时,教室里粉尘飞扬,打闹声、喧嚣声汇成一片。见此情景,往往教师会将学生训斥一顿。那天,我想起了上节课的内容——人与自然的关系,便说:大家看,风景这里独好,粉尘飘飘洒洒如飞雪,教室吵吵闹闹像闹市。”幽默的语言一下子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过来。有个调皮的学生还以为我与他们开玩笑,哈哈大笑起来。我转而让他打开书,请他读出上节课学的最后一句话——“爱护自然就是爱护人类自己,破坏自然就是毁灭人类自己。”这时,同学们明白了我的用意,便安静了下来。乱槽糟的教室成了我导入新课的话题,既教育了学生,又保持了良好的教学情绪;既展现了教师美的教态,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

第三,展示课堂教学中的板书美。板书是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手段,也是传播知识的重要媒体。精心设计的板书是教师的“微型教材”,是反映教学内容的“镜子”,是一幅幅引人入胜的导游图。板面上的点、线、字、词、句、符号、图表等信息通过人的视觉映入大脑,以利于强化知识信息的印记,课堂上条理明快、工整规范、布局合理、整齐美观、层次分明、娴熟形象的书法板书,具有“观赏性、提要性、美观性和极强的教学艺术感染力。好的板书不但能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调节学生心境,给学生以简洁美、对比美、动态美和空间美的艺术享受,而且能彰显教师的个人魅力,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善于运用美的教学语言

常言道:“意美以感心,言美以感耳。”教学语言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手段和重要工具,而且是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渠道。

首先,教学语言的科学性、逻辑性和规范性是成功地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教学语言的严谨美。严谨的教学语言不仅能准确无误地传达知识信息、把理论固有的科学性表达出来,而且能把理论固有的逻辑性揭示出来。科学规范的语言有了逻辑性,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诱导学生的思路,将知识联成“网”、形成“块”。反之,如果废话连篇,言之无物,颠三倒四,言之无序,学生不知所云,必然导致教学的失败。

其次,教学语言的激情美、情趣美、韵味美能使学生大脑神经兴奋,从而振作精神、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无疑有助干提高教学效果。教师的语言充满激情,语调抑扬顿挫,语速轻重缓急恰如其分。关键之处有逻辑重音,重点之处强调重复。根据内容的需要,巧妙运用汉语的合辙押韵,使语言韵律化。适当地运用排比句,增强语言的气势和感染力。再加上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这些都能营造一个充满情趣的语言环境。如在讲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后变化时,我是这样描述的:承包前“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而今“一人承包,全家老少齐上阵”、“不用队长乱点兵,家家干到满天星。”在此,巧妙地运用了汉语的合辙押韵,生动形象地将承包前后农民生产劳动的场面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观其状,深深地感受到改革前后,农民劳动积极性的巨大反差,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探索欲。

语言的准确、明晰,雄辩,可以闪耀出理性的光辉;而语言的幽默风趣、生动形象,则可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正如俄罗斯的一句谚语所说的“不是蜜,但它可以粘住一切。”教师要不断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艺术地使用语言,增强教育教学效果。3悉心筛选美的教学材料

美育渗透不仅给学生以正确的审美导向,而且使受教育者感官舒畅,精神愉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举不胜举,俯拾皆是,其中包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都可以成为我们教学的良好素材。但德育素材的选择还应符合中职生的心理特点,当前,中职生在文化素质、个人修养、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等各方面都普遍较差,因而在选择德育材料时,要贴近学生实际,尽量选用职校生(最好是本校毕业生)自强不息、成功创业的事例来鼓舞和激励学生,才更具有说服力和感召力。在师兄师姐追求美好理想的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勤劳勇敢、不怕困难、顽强不屈的崇高美中,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精神受到振奋,思想受到教育,才会克服自卑、增强自信。

此外,可以充分利用中职生喜闻乐见的故事、诗歌、小品、广告、电影、电视、绘画等艺术形式,为学生营造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学习情境,使呆板的概念鲜活化、抽象的原理形象化、干涩的公式趣味化,为教学增添乐趣。如笑星赵本山有一则广告:“泻立停泻立停,得了痢疾,拉肚子怎么办?快服泻立停。”、“看病也得有诀窍,别看广告。看什么?看疗效。”读起来朗朗上口、看起来令人捧腹,很俗但其中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宝贵的生活经验,能给人以智慧和美的享受。用它来解读“认识正确与否还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这一知识点,既富有情趣,又能使教材知识通俗化,使深奥的道理变得简单明了。既克服了空洞的说教,又营造了一个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在欢快愉悦中化解难点,求得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挖掘和利用美的素材,引导受教育者在愉悦的心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积极的、健康向上的思想情操的熏陶,比起简单的、枯燥无味的说教,效果会更加显著。

4精心设计美的教学环节

马克思指出,人类的实践活动应该遵循“物种的尺度”、“内在尺度”和“美的规律的尺度”,即真、善、美的尺度。人们的实践活动符合真、善、美的尺度,就实现了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与审美性的统一。这是人类世世代代所追求的“尽善尽美”的理想境界。思想政治课作为社会文化再生、延续和创造的一种实践活动,也应该追求真、善、美统一的价值目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美的规律,充分利用各种美的因素,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展现美的内容和形式,营造出美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到美的气息扑面而来,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如在讲授“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框时,我对某些教学环节作了如下设计:我首先用“太子丹砍手”和“罗丹砍手”两个故事来导入新课。历史故事“太子丹砍手”,说的是战国时,燕国的太子丹为荆轲设宴,并有“能琴善乐”的美人弹奏助兴。席问,荆轲听着悦耳的琴声,看着美人那双纤细灵巧的双手,连连称赞:“好手!好手!”太子丹问:“壮士爱什么?”荆轲回答“但爱其手”。太子丹立即吩咐:将美人的双手砍下,赠与荆轲。现代故事“罗丹砍手”说的是一个学生看了罗丹老师的人体雕塑后,评价说:“这双手美极了,我从未见过如此完美的手。”罗丹听后,沉思了片刻,竞出人意料地砍下雕塑的双手。新异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活动。这两个故事形似而质异,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反差,很快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

在教授“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时,我展示了一个残缺的木桶图,引导学生从木桶的构成、木桶与木板的关系、决定木桶盛水量的决定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得出结论——木桶的最大盛水量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的,亦即著名的“木桶原理”。接着,对木桶原理适当引伸,启发学生思考:如果把一个人各方面素质的综合比作一个“素质桶”,那么这个素质桶由哪些素质板组成?素质桶的有效容积是由什么决定的?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文字:“一只木桶,最短的一片决定其容量;一条锁链,最脆弱的一环决定其强度;一个人,素质最差的一面决定其发展。”作为这部分教学内容的小结。

这样的教学设计,课堂导入有新意、有气氛、有深度,不仅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留有悬念,激发求知探索的欲望;课堂结束语不仅概括性强,而且有知识情感上的升华,能掀起教学活动的高潮,对学生有极大的启示和激励作用,同时,整个教学过程目的明确,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开合有度,使学生领悟到教学的节奏美和结构美。所有这些,都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认知潜质和审美潜质,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课堂教学能否具有审美性,关键在教师。没有教师的审美意识和孜孜求美的精神,教学的审美性就无从谈起。教师在内在气质和外表风度上,都应树立令学生心悦诚服的、可亲可敬的师表形象,从而产生美感。教师应用自身美的人格形象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促使学生在审美过程中情感得到净化、升华,实现“他律”到“自律”的有效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