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民办院校德育工作研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民办院校德育工作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民办院校德育工作研究

民办高校学生整体文化基础较差,对待学习存在普遍的畏难与厌学情绪,需要德育工作者更多地给予更为有效的激励。民办高校属于高考统招系列中排在最后的录取批次,学生考分偏低;非统招系列中,全是落榜生,学生总体上文化基础较差。因此,在面对大学的学习课程时,就出现较为普遍的畏难与厌学情绪,对自身的学习能力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自主学习意识。此问题的根源在于学生深刻的“自卑心理”。这些自卑一方面源于自身失败的高考经历,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对身处的民办高校的不满与质疑心态。这就要求我们的德育工作者,进行深入的针对性地引导,开解他们的自卑心结,帮助他们树立新的学习目标,找到自信与信念的支撑点,为他们开启希望之门。

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特点决定了德育工作的艰巨性。首先,民办高校兼职教师比例偏高,他们大都承担学校专业课的教学任务,根据学校的要求和课时安排到校授课,但他们的“兼职打工”的身份使得他们对民办学校与学生的关切度并不高。普遍来看,这些兼职教师并不能够积极主动地承担学生德育教育之责。其次,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很大。由于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相比无论从资金来源还是学校规模上都处于天然的劣势,加之教师职称评定、医疗、养老保障制度等诸多方面面临较大的困难,因此,多数教师处于不稳定状态,有实力的中青年教师随时可能另攀高枝。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差,直接影响了德育工作的连续性与一致性,也给学生思想上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不利于与学生建立稳固的、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使德育的实效性明显降低。再次,民办高校教师存在着较为普遍的“雇佣思想”。很多教师把自己放在“打工者”的位置上,给多少钱、干多少事,很多教师只管教书,不管育人,缺乏德育意识,对学生德育工作缺乏热情。这种“临时思想”不仅使教师也不能安心钻研德育工作,也严重阻碍了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使得德育工作流于形式,德育效果低下。

民办高校管理体制的特点决定了德育工作缺乏实效性。我国民办高校属于社会力量办学,其建设与发展都是自给自足式的,并无国家持续性的财政支持,其建设与发展面临着非常大的困难。在这样的生存背景下,“生源”就是民办高校的“财源”。站在校方的角度来看,如何开拓并保有生源,是关系到学校前途和命运的头等大事。这种天生的危机感会促使民办高校不得不将招生工作放在第一位,其他的一切工作包括思想政治工作都不得不做一定的让步。其次,在这种生存背景下,传统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间的教育平衡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民办高校学生与学校之间似乎演变成为一种新型的消费者与提供消费的关系,学生“消费者”的心理变化迫使学校管理方式也变得更加功利化,如:片面强调学生技能培训、考证与就业率的提高,对德育教育普遍不够重视,德育内容陈旧,针对性不强,与大学生的实际德育需求脱节。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解决民办高校德育问题的关键

从德育的根本内涵来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德育的基础。德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教人做人”的工作,它不同于其他那些可以用成本、效率来来衡量的普通工作。德育最大的特殊之处正是在于它的非功利性,它不是一种可以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或热闹好看的形式主义,它必须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心灵对心灵的引导。德育工作是建立在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的基础上的。学生对于德育教育的领受,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教师的信任、敬佩与爱戴。因此,从德育的根本内涵来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是德育的基础,是解决一切德育工作中存在地问题的关键,同时也是衡量德育工作成效的基本指标。

从民办高校的自身特点和发展战略来看,师资队伍的优化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前提,是德育工作的基石。首先,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师”居于主导性的地位。教师的素质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师生关系的状况。对学生而言,师生关系的状况不仅是影响其学习适应与进步的重要因素,而且也是直接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因此,对于学生情况复杂、矛盾冲突较为明显的民办高校来说,建立建设一支稳定的、优秀的教师队伍,对构建良好师生关系,促进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有着更为深刻的现实意义。其次,“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任何制度的贯彻都要依靠“人”来完成,完成的好与坏、质量的高下均依赖于执行者本身的态度与技能。高校教育工作的开展对教育者的依赖程度更高,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曾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的教师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名。”说明了教师队伍对学校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然而,师资始终是民办高校的短板,是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最大的瓶颈。因此,对于民办高校来说,更应该意识到“有好人,才能成好事,有好的人才,才能做好的事业。”民办高校要想走出困境,实现办学的新突破,关键在于解决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因此,从民办高校的自身特点和发展战略来看,师资队伍的优化不仅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前提,更是德育工作的基石。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民办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建立一支优秀的、稳定的师资队伍,是民办高校德育工作中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优化,依赖于外部制度环境的改善。国家应逐步完善相关政策及其配套措施,切实保障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待遇等,逐步缩小与公办学校教师的差距。切实解决诸如民高校教师的编制问题、“四金”问题、教龄问题、退休养老、大病保险和公积金等问题。政府应当以多样化的方式给予民办高校及民办教师适当的扶持与资助。同时,应当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促进民办与公办之间师资的相互流动。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优化,必须下大力气改善内部管理环境。第一,努力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物质与精神建设”双管齐下是解决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的关键。民办高校应大力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改善教师的待遇,解决教师普遍关心的职称评定、教龄计算、住房、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问题,尽最大努力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真正做到用心留人,以情感人。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将“工作”视为自身的“事业”潜心钻研,也才会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用心与学生建立长期的、稳固的、利于情感交流的和谐师生关系。第二,民办高校要转变观念,变“被动”为“主动”,引进优秀人才,努力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民办高校除了制定各项经济政策吸引人才外,关键是不能“姜子牙钓鱼愿者进来”,坐等高层次人才找上门,而要安排专业教研室配合人力资源部门主动发现,主动联系,主动寻找并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第三,完善考评、奖惩等管理制度,使管理更加的合理化、人性化。实行规范化管理,严格考评制度是民办高校促进教师整体素质提高,稳定师资队伍的重要方法。同时,也应完善师资队伍培训制度,为教师提供学习与交流的机会,使教师的德育水平不断提升。

教师德育能力不断提升,是民办高校德育工作中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的有力保障。教师的德育能力,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道德问题进行感知、监控、处理和反思的能力。教师的德育能力直接影响着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直接决定着德育教育水平和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没有教师德育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没有教师把美好的道德追求内化于心,外施于人的本领,德育目标的实现就是一句空话。

转变民办高校教师的德育观念是提高德育能力的前提。德育教育是人性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引导”,需要教师对教育及学生融入无限挚爱,才能深刻理解和尊重教育对象,达到德育教育的目标。因此,民办高校要提高教师的德育能力,首先必须转变教师的主导思想,纠正他们的“打工者思想”和“雇佣思想”,使他们在德育工作中变“被动”为“主动”,将德育工作作为自己长期的一项事业来钻研,积极主动地学习并不断提高德育能力,才能真正将德育落到实处。2.2教师应注重自身的德行与修为,为人师表,以身示范是提高德育能力的必要条件。“君子自重则自威”,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高尚道德境界的教师,往往受学生爱戴。一方面,教师应注重自身的知识的储备和智慧的增长,勤奋钻研并努力培养自己成为德才兼备的德育人才。另一方面,教师应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身的言谈举止、道德修养、处事方法、人格品性。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教师不仅要把道德的种子播撒人间,还要让道德风尚的力量见证于自身。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处处以身作则,亲身示范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掌握多种德育方法,因人施教,因势利导,是提高德育能力的最佳途径。首先,师生关系不和谐,德育效果不理想,常常是由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合适所致。教师应善于观察和分析学生的性格、爱好和习惯,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性质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被学生认可,教育才会发挥真正的效力。其次,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想及生活中的一个微弱的火花,并以此为基点,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教育。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易于接受的方式引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达到理想的德育效果。

综上所述,“大学建设,德育为先;道德建设,师德为先。”德育工作是关系到民办高校生存与发展大事,但也是现今民办高校相对薄弱的环节。德育工作的关键在于“师”,教师对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决定着德育工作的成败。因此,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民办高校德育教师的工作状态与德育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此来夯实民办教育德育工作的基础。

作者:董丽霞单位:私立华联学院法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