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后现代主义下的德育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后现代主义下的德育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后现代主义下的德育

1、反对中心主义,创新德育模式

工业文明以来,人类不断的强调自身文明的提高,自我意识便逐步膨胀。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地发展,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生态危机、环境污染、温室效应、土地沙化等现象接踵而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遭到严重的威胁,科学发展与保护环境成为了人类面临的新课题。后现代主义抨击这种以人类为中心的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持续发展,主张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倡科技发展与人类的发展的良性互动,限制发展的“稳态经济”模式,重新审视人类所生活的自然界,并赋予人与自然关系浓厚的“生态意识”。基于这样的思想理念,后现代主义构建了一种新的德育观,即生态德育。生态德育是指教育者从人类与自然界这二者相互依存、和睦相处和互惠共存的生态观念出发,启发并引导受教育的人为了人类长远利益和更好地运用自然界所赋予我们的一切,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意识,在思想上觉悟,在行为上习惯。在现实中教育者要在受教育者思想上树立一种崭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合理的调节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有意识地调控人类对自然界的盲目不当的行为,这种德育观是现代道德教育的一种超越。

2、主张异质多元,完善德育目的

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相应的,我国德育的目的,也就是目标,也正在逐渐健全和完善,但仍存在这样和那样的缺陷和不足。现实的德育过程中存在着对集体、理性、秩序和制度的过度强调,在培养完整,甚至是完美人的传统德育思想正在影响着被教育者,导致其德育的结果就是不断地忽视人的个性,导致人的异化,从而使人与人之间关系疏远。如果说个人生活的幸福与德育的关系强调不够,不充足的话,德育的目标体系中就会没有个体人的存在,那么这个目标也不会实现。如果对独立的价值思考的理解欠缺和对个体个性的独特性关注少,也会使地当下的人们已经习惯了的,固定的标准,类似于生产工业产品的那样,机械的规划人类道德的人格,这就无异于“复制”和“克隆”。而后现代主义主的多元化和差异性,是强调宽容性和社会性,反对那样的共同标准,具有同一性。也就说从根本上消除了人们对现代性的同一性和整体性的遵守。德利兹认为,多元论的观念即事物有许多意义,有许多事物,一种事物可以被看成各种各样,即是哲学的最大成就。德育目的就是在现实点的德育活动中所要生成或培养的人类品德规格,这是德育活动事先设计并制定好的结果与德育活动追求的最终目的。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从根本上说,德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受教育的人学会做人。很长一段时间,教育者一直在探索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探寻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复杂、多变的。教育者不应以“权威的声音”来教育,而应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得到启示,这些不是一般性的、普遍的标准,而是要寻找出非普遍性的,不一样的声音。

3、注重开放性,丰富德育方法

目前我国德育教育上依然停留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单一性和保守性,并且在传统的德育过程中习惯地将固定模式的东西全盘灌输的方式。后现代主义不否认价值观的多元性和尊重不同价值观念人们的意见,但是它绝对不会以权威的观点来控制课程。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后现代主义会试图寻求一致的理解,即在各自观点、观念相互冲撞、融合的过程中寻求,并且反对以单一的关照道德教育的做法。后现代主义认为所有的方法都有它们自己的局限性,所以必须主张允许任何不一样的方法,容纳一切不一样的思想,摆脱僵化的形式。从多个个体的差异性出发,建立一个多方面的、开放性的道德教育模式,每个个体也都可以根据其自身的价值观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其实,德育教育的重要职能就在于导向,引导人们怎样进行选择,而不是一种灌输性质的选择。由此得出,后现代主义的思想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不断丰富德育教育方法和手段。目前,有几种方法就很好。

3.1倾听倾诉法。这种方法不仅给学生创造了参与各种活动的机会,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发挥的空间;还重视教师的理论指导,使得教育指导与德育相结合。

3.2批判性思维法。这种方法是使学生通过反思研究来分析社会的主要问题,培养学生的正确分析和决策技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3.3多位立体法。这种方法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的整体,在纵向和横向联系上形成了道德教育的立体网络,打造多角度、全方位的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

作者:史佳莉单位:白城市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