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中职德育课程资源观的转变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中职德育课程资源观的转变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中职德育课程资源观的转变

一、扩展教材资源、加强课程开发

第三轮德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德育课程资源,既包括德育教材,加强德育教材在教师们的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又要不断地加强和扩展德育教材的资源,可以增加一些比较热点的话题,增加德育教材的时代性特征,做到与时俱进。除了德育教材之外,还应该加强德育教材之外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使教材课程与新的德育课程资源并驾齐驱,为我国的德育教学工作作出贡献。现阶段,很多的德育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往往照本宣科,导致德育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导致学生提不起兴趣。因此要对德育的教材进行改革和创新,不断地与时俱进,在德育教材中增加一些比较适合学生的口味的有兴趣的东西,借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对社会中发生的热点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结合现实生活,有助于学生们加深对德育的了解和认识,教会学生什么是真善美,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同时德育教材要不断地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发展,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不断地舍弃那些落后的已经不适应时展的思想内容,增加一些现时代的比较流行的思想观念,要根据人民的思想变化,对德育的教材进行改革。德育教师们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要结合现实生活,把德育的教育扩展到现实生活中去,使学生用所学的德育知识,去指导学生的日常生活。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于德育的理解,吸引学生的兴趣,发挥德育教材的促进作用。

二、重视动态生成性资源的利用

重视动态生成是此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所谓动态生成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课堂动态生成具有不可预测性和即时性的特点。在德育课教学中,动态生成是比较普遍的,是任何德育课教师都必须面对且无法回避的现象。因此,德育课教师要端正态度,倡导动态生成;要寻根追源,深刻理解和运用动态生成;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动态生成;要敏锐把握,捕捉动态生成性资源。一般情况下,每位教师在课堂上总想按计划完成课程内容,而对来自学生中间、来自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困惑往往采取排斥的态度。德育新课程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大量的时间应用于学生的自主讨论、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知识面拓宽之后,在课堂上也将更有主见,更为积极地表现自己,动态生成的资源也将比以前大大增加。因此,教师应注意捕捉和利用生成性资源,倾听学生、发现学生,根据课堂实际随时调整教学,让学生瞬时出现的智慧、理解、问题、困惑、情感等进入课堂。首先,要优化课堂教学的心理环境,使德育课堂教学有一定的自由度,营造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隔阂,让学生敢说敢问,这样师生之间才能真正形成互动的对话平台。教师必须放弃自己在课堂上很容易获得的“话语霸权”,以学生学习的伙伴、促进者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扮演平等对话者的角色,建立课堂平等对话的机制,在师生互动中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实现智慧的撞击和经验的分享。其次,教师应弹性设计教学,在课前尽可能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可能”加以推测,对能进行互动的教学内容给学生足够的讨论空间和时间。例如在经济政治与社会中“消费心理面面观”部分,由于教学的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师完全可以把课堂空间和时间交给学生,无须越俎代庖。再次,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临场应变能力,做一个智慧型教师,拥有智慧的教师往往不是用书本上的知识教育学生,而是用自己对人生的体验、自己对世事的洞见,用饱满的激情和活跃的灵魂去影响学生。正如布鲁姆所说:“没有了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艺术了。”因此,开放的德育课堂需要教师具备机智的品质,教师不但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迅速准确的判断力,而且要灵活果断地采取恰当有效的策略和措施,解决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生成性问题,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动态生成的创生品质。倡导动态生成充分的体现了当代德育教学的时代性和与时俱进的特点。德育教学必须与时俱进,不断的增加与时代和人民思想变化相一致的教学内容。由于时代是不断地发展进步的,对于社会进步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德育教学可以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帮助学生认识这些问题的性质,为学生的成长指明方向。并为解决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认识服务。老师在对课堂教学进行预设时就应广泛收集当代社会的信息,利用新闻媒体的信息,使教学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学中不但老师要选择一些典型例子作为讲课的范例,同时也应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亲自观察到的信息来补充教师教学的例证。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提供了动态生成的空间。此外,德育课教材由于编排的限制,大量的社会信息难以入书,即使入书也难以凸显时代性,因为社会信息稍纵即逝,这需要德育课堂的动态生成予以弥补。

三、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提升教师课堂授课资源度

信息发展的社会,教育的模式和目的也在很大程度上有所改变。传统教育倡导题海战术,让学生以获取知识作为目的,而现今教育的重点在于告诉学生如何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过程是怎样的。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社会的各种资源优势,整合实际教学和网络上的信息资源,为教学课堂所用。同时,随着现代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迅速渗透,信息化课程资源也在逐渐普及,笔者认为,他毕竟成为今后教育行业利用率颇高的一种资源类型。具体到我们学校内部的信息资源,学生应该立足自身多年的办学经验和文化底蕴,通过有针对性的选取学校自身的文化精品沉淀,培养教师爱岗、学生爱学的新传统。另外,学院要搭理发展网络、电教技术,为学生创造更多接触信息、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法,诸如网络图书馆、电教化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等等,这些信息资源不仅仅学校的老师可以使用,在日常学习当中,学生也要能够看得到、用的上,这样就会大大方便学生自我学习、探究知识的需要,从而培养自己更好的学习方式和灵活性。作为一线教师应敏锐捕捉新闻素材,由于德育教材有些内容不同程度落后于形势,所以相关的德育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当善于调用当今一些热门的新闻材料和信息资源,融合在教材内容当中,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对知识的摄取面,还能培养学生了解时事、学习知识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增强教学效果,给德育课教学注入活力。只有紧跟时代的脉搏,德育课才能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就校外信息资源而言,学校和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及学生的兴趣、爱好,连接好公共图书馆、电影院、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网络传输机构以及其他社区服驱机构、风景名胜、人文景观等,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调查研究、查阅资料、观看演出、体验生活等提供方便,从而使德育课教学真正走进时代、走进生活,焕发出无穷的生机和活力。总之,德育课教师必须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走出教材是唯一课程资源的狭窄天地,使课程由狭变广、由静变动,使课程资源由课堂延伸到课外,拓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将学科知识与校外课程资源,让学生在拓展眼界的同时感受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将德育课理论内容与鲜活的社会生活相结合,将书本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充分开发利用社会生活大环境和学生生活小环境中的课程资源,将问题情境和直观情景结合起来。

作者:杨永政单位:徐州机电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基础部德育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