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德育论文2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第一篇
一、对高职学生使用网络的调查解析
对高职学生使用网络的抽样调查,从全校中随机抽选几个班级,班级中包含大约三到六个专业不等的学生,再将男女生按照比例分开,调查的问题全面化、覆盖化,可以包含每日上网时间、上网主要内容涉及范围等与之相关的问题,可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研,问卷的问题可以在三十到一百个不等,主要是提出的问题必须有一定的代表性和针对性,把握住主要的关键点,这样才能起到调查问卷的作用。或者以座谈会辩论会的方式展开主要讨论,另外,个人采访访谈形式也是一个不错的调查方式。调查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的平时素质和对道德的基本论断也进行走访评价,这样做能够对后期有效改进德育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一)对高职学生上网时间、地点的调查经过调查发现,有六成左右的学生在接受高职教育前,就已经开始接触并熟知网络。而且伴随着现代高科技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几乎人人必备,且现今无线免费网络覆盖广泛,这也更加方便了使用智能手机的人群,所以,配备智能手机的高职学生,可以实现随时随地上网。上网地点几乎就是校园、宿舍以及教室等学校的地点。
(二)高职学生的上网目的及上网内容对于高职学生的上网目的及上网内容这一方面,五成以上的学生主要还是以学习为目的的,学生们利用网络进行在线查阅资料,通常就是与课堂所学的专业内容有关,或是与自身学习内容有关。但只利用学习进行上网所占的时间比并非很高,而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时间。在剩下的五成左右人群,有两成以上是利用网络玩游戏,且在线比例较高。
(三)高职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看法在网络信息普及的今天,高职学生也对网络信息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有三成左右的人群认为网络影响了学生的的学习,有两成左右的人群认为影响了学生的心理。但也有三成左右的人群认为没有影响。
二、网络时代中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及困惑分析
(一)学生的三观易受网络舆论的影响现在的高职学生,大都是人们口中普遍所说的“九零后”,存在自我意识过于强烈,自尊心较强,年轻气盛,虚荣心强,过分追逐外表的打扮等比较标新立异且追求个性,接受能力快,生活多是以快节奏式为主的生活方式,所以,网络的不良环境,对他们的腐蚀性强,学生在特定的年龄追求时尚、在生活中与众不同的表现,成为被网络吸引的主要特点。学生通常是经过了网络的熏陶后,一些表现体现在自身的实际生活当中。主要表现为:爱慕虚荣、攀比、虚荣心过强、自大、自卑等负面心理。这些负面思想会导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一定情况下变得扭曲。而且,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网络中个人主义的价值观过分明显,导致学生会产生一种虚幻的思想心理,过分追求自身的物质要求,从而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观。这些都是最主要的影响。所以,网络时代应对学生在道德教育上的各种表现,科学合理地加以指导工作,矫正学生因未能正确使用网络的情况而产生的价值观扭曲等情况,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负责,也是展开德育工作的重要关键点。
(二)学生对网络的模仿能力强学生若是能够合理的使用网络,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够使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能够增长学生的课外知识,了解更多的市场信息,接触到更多新的理念,能够享受到更多的便利,能够让学生获知更多的信息。但若没有合理利用使用网络时,则会起到相应的负面效果。若没能正确合理地使用网络,则会使学生的生活思想变得萎靡,过分沉迷于网络,不能够进行自我反思,导致性格扭曲,思想观念意识淡薄,待人处事方面变得僵硬。所以,应该加强对学生在使用网络上的引导,从而实现虚拟网络的现实化,这也是加强对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指导工作的一种有效方法。
三、网络时代应对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方法及对策
(一)对网络中舆论进行积极引导和管理网络是一个大的信息宝库,并且网络的主要特点,就是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实时性、开放性。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教师可以做的就是,对网络中舆论进行积极引导和管理。这也是对道德教育的引导。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这一途径,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引导学生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可以在与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后,进行思想上的反思。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浏览相关内容,提升自学生自身思想品德,提高对事物辨析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三观价值标准。这样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积极践行正确的网络标准,在健康的网络环境中进行正确合理的上网.
(二)利用好网络环境,加强师生的互动教师应该多加关注学生在上网时的内容,要关注学生的上网时间,以及学生的上网目的,这样能够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沟通与交流。教师在深入学生如何利用网络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能够有效地深入同学们的心中,给德育教育工作打下坚定的基础,这是教师对学生的负责,也是体现了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师也可以利用辩论会或者对学生进行个人谈话等形式,进行思想上的探讨,这样能够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和内心真实感受。网络具有一定的实时共享性和虚拟性,因此,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实时共享性的积极教育。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网络,使学生过滤掉网络中的虚拟内容,过滤掉不纯净的、不健康的网络内容。
教学的本身的主体就是德育教育,因此将德育教育问题放在工作首要位置,是所有教育工作者达成的共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自信心的培养放在日常教学的首要地位,让学生通过合适的学习策略,形成良好的自信心、健全学生的人身品格、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增强社会意识,为学生以后踏入未来的工作岗位以及塑造学生良好的人生品格奠定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也是刻不容缓的,不扭曲人生态度、自信勇敢坚强独立等都需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为前提。对学生的德育知识进行基本的灌溉渗透,其后,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发展基础,进行自身的反省、改正和拓展,以期达到更加有效的效果。在德育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能够有效地为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踏出校门的工作生活中带来良好的影响。同时也提升了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提高了高职院校以生为本,为生负责的积极态度,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单庞君单位: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一、案例背景
笔者担任学院学生工作党支部书记,协助学院做好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工作。在给学生开展党员理论知识培训时,笔者发觉了这样一个现象:无论是教室里的集中授课,亦或是报告厅里的专家培训,总是有学生忍不住低下头来玩手机。台上的老师很尴尬,台下的部分学生却还是无动于衷。对于这样的现象,笔者与这些学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是什么吸引他们“频频低头”?首先,社交软件控。智能手机的普及,纷繁复杂的各种手机社交软件争相上市,受到了广大手机用户的追捧,甚至会被这些社交软件“绑架”,人人、微博、微信、豆瓣、陌陌一个不落,一有时间挨个刷新一遍。有的同学甚至反映说:“老师在上面讲课,我们就低头在QQ群里聊天,大家心照不宣,聊得可热闹了呢!”智能手机和社交软件的普及让很多人整天都挂在网上,不是去刷微博,就是去朋友圈、QQ空间、人人网看朋友们的动态。如果一段时间没有上网看这些,就会觉得很不适应,觉得与世界脱轨了。“每天第一件事是睁眼,第二件事就是看手机,上课怎么会不玩?”““有时候也不是老师讲得不好,但自己就是每隔几分钟要刷下微博、看看朋友圈,要不实在受不了。”如今,这样的“社交软件控”越来越多,也有人称之为“手机依赖症”。其次,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指个人的行为因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像,而在自己的认识和判断时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这是大部分个体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在高校中则更为普遍:入校时随意安排的宿舍成员有可能因为宿舍风气的不同而产生所谓“学霸宿舍”;而如果考试时周围同学都在偷偷作弊,那么不作弊的同学反而有可能被称为“傻瓜”。所以,有的同学会觉得:大家上课都低头玩手机,这时候我要是正襟危坐听课,会不会有同学觉得我是“另类”呢?第三,学习模式。从高中到大学,考试压力骤减、学业要求降低、学习方式灵活,学生们有着“如释重负”的感觉。“大学学习很轻松啊,考试周突击一下就OK啦!”这样的学习模式使得平时的上课变得似乎“没有那么重要”,而多数课堂教学,特别是一些基础课、理论课,老师往往依靠念PPT,照本宣科,很难吸引学生抬起头来。
二、案例事件
鉴于党员学习“大课”效果不佳,笔者想到了利用智能手机和社交软件,来为学生们开展“微课堂”教育,具体实施办法如下:首先,将全院100名由学生党员、发展对象、积极分子组成的学员队伍分为十个小组,由正式党员担任各组的组织者和负责人,每个学习小组可以联系一名党员教师作为指导老师,做到人数上的“微”。一方面,老师可以面对面更加深入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提高授课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够更加认真地对待课堂学习,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其次,指导老师和小组学生们建立“微信群”,并关注“党员学习微平台”——这是由人民网和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主办的党员学习公众账号,开设高层动态、党报要论、群众路线、人事信息、史海钩沉等特色栏目,每天定时推送权威资讯、热点聚焦和学习参考内容。学员们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或者话题链接直接发到微信群中进行讨论。第三,各小组每个月至少组织一次集中学习,提前在微信群中确定本小组集中学习的具体时间、地点和话题,提前做好准备,集中学习时,由负责人做好学习记录。这一新颖的学习方法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有的学生还调侃道:“没想到老师们也很‘潮’嘛!这样的学习方式很时尚哦!”十个学生加一名老师组成的“微课堂”学习小组正式开课了:同学们课前在微信群里热烈讨论,还为学习小组讨论个性的名字;因为笔者所在的是美术学院,恰好“党员学习微平台”有一期的话题是“‘资深文青’的文艺观”,讲述的是主持召开的一场别开生面的文艺工作座谈会,文章形容这次座谈颇似“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盛况,有许多书画界的“大腕儿”们参加了此次座谈会。学习小组的同学们便决定从这次座谈会说开去,确定了小组集中学习的主题。在集中学习时,笔者与十名同学围坐一圈,由本组的党员同学做学习记录。同学们纷纷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讨论了作为美术学专业、艺术设计专业、书法专业的艺术类大学生们,应该怎样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如何在今后的从艺之路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问题。同学们各抒己见、侃侃而谈,整个过程中,没有一个同学拿出手机玩,也没有冷场和尴尬,学习氛围极为融洽,收效颇佳。
三、案例分析
智能手机和社交软件的发展势头越来越盛,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价值观念、学习模式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却也提供了创新的契机。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借助新媒体、采取新举措、利用好手机软件的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一,观念变革。手机“微时代”的趋势已然无法逆转,依靠“严禁”的命令已经很难控制学生的行为。因此,不妨面对现实,转变观念,大胆创新。打通师生间的话语通道,打造课上和课下、线上和线下的交流网络,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有针对性地安排授课内容,营造互动交流的授课氛围。第二,平台变革。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微平台”,学会开网络班会、关注学生“微动态”,为学生提供网络讨论区,及时关注学生反映的问题,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生活状况,开展有针对性、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第三,素质变革。“微时代”的到来给高校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素质要求,即要具备“微时代”理念,并且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手机平台,与时俱进,提高获取信息的及时性和敏锐性,提高“微素质”。
综上所述,“微时代”的到来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提供了新的模式,这就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将“微平台”作为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重要渠道,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使校园“低头族”们抬起头来,融入课堂。
作者:罗晶单位:淮阴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