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盲童德育工作思路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德育教学工作是盲童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德育教学能够规范视障儿童的日常行为与思想品德,为盲童的个人成长做出更有利的发展。在德育教学中,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德育与心理教学之间的差异,并且有效地与体育、智育进行联合,提高德育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盲童;德育;策略
在我国的教育系统中,对于盲童的教育一直是一个特殊的问题。残疾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仅局限于知识的教学,更多的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指导,使其形成健康的人格。视力存在障碍的儿童本身就存在心理障碍,很多盲童由于环境的压力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状态,进而引发不正常的行为选择,要改善盲童的心理状态与日常行为习惯,需要教师对盲童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教学的整体素质。针对于盲童教学的整体情况,笔者试着探究盲童德育工作的有效行为。
一、盲童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对于盲童的德育教育,首先我们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盲童是一个弱势群体,由于视力的障碍,使其在生活中受到种种限制,这种限制并非教师能够完全体会的,因为学生大部分是先天性的视力缺失,在视觉感触方面几乎为零,而教师多是健康的,即便是遮挡住教师的眼睛,教师的视觉感触也优于盲童,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盲童需要克服极大的生活障碍,而障碍本身教师缺很难完全体会到。视觉替代的训练作用的只是其视觉能力,而盲童本身对于生活中的障碍也存在着一定的认识,盲童的教育工作不能只是视觉替代的训练,应该增加心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学。心理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处理心理上存在的问题,消除学生的自卑、抑郁情绪,使学生的身心健康能够保持一直,思想品德教育。一方面,能够培养出学生优良的行为习惯,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积极地面对障碍本身。另一方面,思想品德教育能够从精神层面上帮助学生,扭转弱势心理,通过长期的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对于自我认识的建立,认识到自己身体条件的障碍,在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之后,能够在生活中做出最为有利的行为选择,是盲童教育达到教育的目的,让盲童能够更加适应现实社会的环境,建立出自身健康的人格。
二、盲童的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
通常来讲,视障儿童的成长与普通儿童的成长之间并不存在着本质的差异,他们都属于儿童的范畴,且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遵循同样的规律,但是我们在承认教育相同点的同时,也应该发现盲童教育中特殊的教学部分。盲童的心理情绪与人格形成与其所受障碍有关,盲童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利用自我保护机制,以失明作为借口来规避一些责任,即便是责任的内容与视力障碍无关,外界环境也会以宽容地态度来对待他们。一方面,我们肯定视障儿童需要特殊的照顾;另一方面,我们也认为,视障儿童的特殊照顾不应该只针对其视力与其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更多的应该深入到儿童的心理层面,提高视障儿童的整体素质。并且应该指出,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并不是完全对等的关系,而思想品德教育也并不能完全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
长期以来,视障儿童的教育中容易“忽视”学生的心理问题,而这种“忽视”是指将学生的心理教学归结到了品德教学方面上,忽视学生心理的健康水平,将心理调节工作转变成了品行教育工作。在盲校的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受到年龄与身体的双重限制,对于品德教育不能够及时的调整自身,使其健康成长出现了问题。在视障儿童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育者本身也盲目的将学生的心理问题视为行为品德问题,没有分清楚心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学的差别,用思想品德中的行为引导教学替代了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规范了学生的行为却没有提高学生心理的稳定性,成为视障儿童教学中的隐患。学生的行为品德应该是学生心理的反应,教师应该根据从品德教学开始,逐步深入到心理教学中,提高教学过程的效率,使学生的心理状态保持健康水平。
三、盲童品德教育、智力教育、体力教育的相关性
对于学生的教学,教育者应该以整体性对待,不能够独立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的教学。要认清三者之间的关联,学生的成长不是独立的,在视障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德育、智育、体育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在体育方面,视障儿童有着明显的不足,同时也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进行积极的体育锻炼,体育锻炼能够培养出学生健康的身体,并且研究表明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是相互关联的,学生在积极的体育活动下容易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提高自身的精神状态,使心理教学工作更容易开展,在学生克服了身体条件的障碍之后,其内心世界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在身体与性格保持一定健康水平的情况下,学生的生活视野能够从自身的缺陷转移到周围环境上,这时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部分,思想品行的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与外界环境进行友好的沟通,外界环境能够向学生进行反馈,在良好的沟通下,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进一步发展,德育、智育、体育三者相辅相成,能够高效的对学生进行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教学质量。
四、盲童品德教育的有效策略与实践
1.实践方式的教学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场所,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会受到学生视觉障碍的限制,课堂内容不能够直观的反应给学生。所以在盲童的教学中,应该将抽象的教学具体化。例如,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学生保持一定的纪律并且保持安静,在无纪律的课堂下,降低教育者的音量,放大噪音对于学生的干扰,使学生了解到噪音对于学习的影响。再者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节约粮食,让盲童到田地中进行收割,使其体验生活劳作中的辛苦,让其对食物有新的认识,培养其良好的品德行为。
2.沟通方式的教学
首先要承认的是,视障儿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且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自闭,沟通困难。在盲童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将沟通教学视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主动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并且指导盲童之间的沟通。在沟通教学中,教师不需要局限于课堂教学内容或书本教材,在充分了解学生兴趣爱好的情况下,通过兴趣爱好来改变学生,例如有的学生喜欢音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音乐技能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与盲童成为良好的伙伴,帮助盲童建立信心,促进德育的对于学生的作用。
3.激励方式的教学
视障儿童与普通儿童一样,需要有效的激励教学来刺激其对学习的兴趣,在德育教学教学工作中,教师更应该调动视障儿童的积极性,用鼓励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取得成功,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并且利用现有的残疾人故事来鼓舞盲童的内心,激励学生勇敢的去面对身体上的不足,发掘学生的优点,使其更加从容的面对生活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习惯,为其日后的生活做铺垫,提高德育教学的长期有效性。
4.家庭方式的教学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与普通儿童的品德教育相比,盲童的学习中家庭环境占据着更大的影响因素,原因在视障儿童往往成为家庭的中心,即便是盲童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或者做出不当的行为,家长也会以盲童的障碍作为理由而满足盲童的要求,在这种家庭环境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很难提升。造成了盲童的内心世界始终是以自我为中心,并且限制了其与外界的沟通。教师应对学生家庭进行了解,与家长共同协商德育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家庭中的品德行为要受到家长的约束,使盲童在学校所学习的内容能够展现出来,帮助学生完成更好的品德行为学习。
五、总结
德育教学工作是盲童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德育教学能够规范视障儿童的日常行为与思想品德,为盲童的个人成长做出更有利的发展。在德育教学中,我们要清晰的认识德育与心理教学之间的差异,并且有效的与体育、智育进行联合,提高德育的教学效果。在德育实践教学中,笔者认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应当从学生的家庭环境开始,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建立师生关系,鼓励学生的正确选择,并且以实践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德育教学的内容,通过长期的教学,逐渐培养出学生优秀的品德行为。
参考文献:
[1]江洋.树立学校德育整体化观念[J].科学咨询,2005,(03).
[2]王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提高盲生整体素质[J].中国特殊教育,2002,(04).
[3]郑卫华,张琦.低年级盲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初探[J].小学时代,2015,(01).
作者:梁颖 单位:吉林省四平盲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