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德育实践建设性刍议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内容摘要:高校德育基地建设是大学生德育有效载体,目前德育实践基地发展相对滞后,需要创新理念和模式。持续开展志愿服务方面存在很多难点和问题。本文拟围绕德育实践基地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出发,研究德育实践基地发展路径,探索德育可持续化发展方向。
关键词:高校;德育;基地;刍议
一.高校德育实践基地建设现状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用特定的实践活动改造大学生主观世界是德育的客观要求。因此,德育实践活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第二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重要的形式。然长期以来我们德育重理论说教,轻实践。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在德育实践活动上探索薄弱,尤其是高校德育基地建设还不够。目前高校德育发展层次不高,方向各不相同。一些高校探索建设德育实践基地,德育实践活动单方面设计推进,效果差,内容枯燥。形式单一,重视不够。有的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弱化了德育效果。高校德育实践基地建设主要形式有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暑期社会实践相结合,尝试将红色资源在德育中运用。在寒暑假社会实践中与特定德育实践基地结成志愿合作关系,这些实践基地主要有新农村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红色革命根据地、社会福利机构等等。把实践基地作为社会实践特定地点,固定长期开展志愿实践活动,把这些场所作为大学生稳定实践地点,作为大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渠道。一些应用型高校将德育实践活动与专业相结合,比如专业实践基地,此类基地有一些德育资源,比如专家工作室,企业历史陈列室。学校一般在暑假或其他特定时间组织大学赴基地参观行业历史,接受行业和专业素养熏陶。还有的将德育实践活动安排与专业最前沿发展信息联系进行的品质培养,设计相关实践活动。这些专业德育实践活动,对自身品格塑造以及启发道德感悟都有一定帮助。此外,有的将德育实践基地与创新教育相结合,与勤工助学岗位,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德育模式,一些高校形成了一定的实践机制和利用德育实践教育的特色。
二.德育实践基地长效建设的困境
目前德育基地持续化开展面临一系列问题。首先物质保障问题,德育非必修课程,经费不足,德育实践基地建设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德育实践基地长效建设需要考虑交通费用;各个高校没有专项德育实践活动,经费主要靠学生活动费用。然而德育实践活动一般都要在校外进行。德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公共部分和场所,属非营利性福利机构比较多,也没有接待和补贴的费用。德育实践活动时间跨度长,实践活动需要物质投入,例如车费、活动用品等。而从事志愿活动高校学生活动费一般比较少,而且用途限制比较严格。另外社会化、市场化慈善基金会募集基金困难,限制也比较多,因此持续化开展志愿基地建设在经费上存在严重困难,这是影响长效建设的首要困难之一。以往德育实践活动载体单一,形式大于内容。双向互动少。在志愿活动载体上,限于简单互动游戏、服务、捐赠。志愿活动组织联系以通过人脉维持的比较多。因为很多高校位于大学城,志愿实践活动地点距离学校较远,交通不便。时间紧凑,活动往往直奔主题,完成规定流程。由于时间空间等问题,有的甚至由于时间关系紧张,连设定流程也无法保证。交流互动主要节日和特定活动举办,活动时间短,内容少,深入交流也不够,很多实践活动走过场。很多实践活动走过场,流于形式。活动效率和效果不佳,造成道德主体兴趣和主动性大大降低。长期以来,对德育实践活动的评价和过程跟踪一直不足,宣传效果大于实际效果,活动凭借感性发挥的比较多;对活动评价往往老套,有的以简单了解的主观感受作为评价活动效果。有的是以某一方评价好坏作为评价活动效果。没有从参与者,被服务对象,社会、学校等全方位评价。德育实践效果评价制度缺乏,对志愿活动双向活动少,效果评价内容缺少。活动互动少,活动没有发挥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影响活动效果。因为在评价方面的难度,活动过程评价一直是块盲区。专业教育和德育以往是“两张皮”。高校德育基地与专业实习相结合不够,与专业结合,模糊界限。德育实践活动目标是引领价值观,而行业和专业培养方面有很多对人品质和素质的要求,这和德育培养相一致。然而往往忽略了与专业素养培养中德育内容。专业和素养培养存在欠缺情况,没有形成德育实践活动与人才培养计划立交桥,没有发挥专业教育培养中德育的隐性作用。造成德育长效实施在人才培养计划中缺乏制度保证。考虑到德育实践基地安全问题等,很多高校不太热衷于德育实践基地建设,德育实践活动内容在校外基地进行,期中涉及交通安全,活动场地和器材安全,食品安全,活动对象身体安全等等,这些环节都会存在各种安全隐患。由于活动设计和细节,活动自由度很大,管理难度大。活动也没有统一安全作业标准,缺乏安全保障机制,因此一些高校,对德育实践基地活动推动各方积极性不高。
三.德育基地建设有效路径
如何长效建设德育基地,保持德育实践基地的生命力,首先需要创新理念,德育基地强调的是实践性。同时德育是系统工程,德育是学生身心协调发展要素和基础。德育实践基地建设需要更多设计,注意宣传设计内容。以陶冶情操为目标。因此德育实践基地需要设计特点内容或环节来渲染。分类设计实践形式,模块化实施实践内容。创新德育基地建设需要全面系统利用好社会资源,与行业和企业接轨,可以通过业务关系、科研和学生教学实践活动与行业和企业建立紧密联系。结合行业和企业人才需求,研究如何挖掘、提炼、整合德育资源,建设不同德育实践基地,针对性进行德育培养,将德育实践基地建设与职业素养培养相结合,突出德育基地建设在特色人才素养养成中作用,探索德育基地特色建设应用方案,丰富德育实践基地内涵。德育主体的积极性发挥需要结合德育主体需求,与高校类型、行业、专业人才培养相衔接。研究不同院校、行业、专业学生特点如何与德育基地建设目标契合。同时德育课程贴近学生,符合学生特点需求。德育实践基地建设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设计学生喜欢参与实践内容,能够引起共鸣的注意。让学生乐于参与,让活动丰富多彩。重视德育实践活动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分类建设高校德育实践基地途径,创新运行管理机制创新,分析影响德育实践基地长效开展因素,需要从管理学和社会学入手,引入科学管理机制。第二课堂学分集合过程评价,列入奖学金评价和评奖评优指标。研究对策,得出创新德育基地建设长效管理的路径。研究如何保证德育效果,长效过程管理和效果评估办法。科学的运行和管理措施是德育实践主体和对向长效化开展实践活动的机制保证。国内外高校德育实践基地建设亦有可借鉴经验,例如日韩,港台在的德育实践活动中重视情境教育方面具有先进经验。他们以发展为导向,为学生的成长需求提供平台。组织形式上有单独的发展组,具体有摘星计划、学长计划、学生大使培训计划、领袖才能计划等等。如日本加强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和创造力思维能力,重视个性一贯教育,将德育贯穿于整体教育活动。德育长效性建设需要系统化顶层设计,研究如何在学科培养方案与创新德育基地建设结合;如何将社会资源运用到德育基地构建中,探讨德育实践基地化、结合德育基地建设,研究在德育长效建设如何彰显特色;在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探索如何彰显社会主义德育特色与创新德育基地建设结合。四.社会学视野下高校德育实践基地长效性思考实践活动都是由主观到客观再到主观的过程,实践活动往往会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实践活动需要长期不懈的开展才能活有成效。德育需要保证一定的实践和一定时间作保证。因此德育长效性开展是德育主体真正接受德育目标的前提。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一定时间的实践,通过实践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肩负社会责任,在实践中素养和能力得到双从提升。德育长效性离不开整个社会支持系统,学校和家庭是德育重要空间,日本为提高道德实践能力,要求大学生每年定期到企业、农村中生活,到社区参加一定的自愿者服务活动、社会公益活动或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宗教仪式和政治活动。韩国增加学生课外活动机会,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德育活动,提高学生德育实践能力,为学生举办不同的讨论会、演讲会、报告会等,组织学生进行各种社会调查,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及考察活动。因此在推进德育实践活动方面,政府和学校需要肩负责任,出台机制和措施,有所作为,形成整个社会重视德育实践活动,为长效化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提供物质和制度保证。人的精神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是精神层次最高追求。大学生实践活动是德育主体参与社会,学会社会担当的重要体现。其主观动机上为了活动中得到被爱和精神上追求。虽然大学生参加德育实践活动主客观原因各不相同,但从根本上应是个人精神层次的追求。因此,如何激发个体的价值需求,寻找适应归属感,存在感应该是需要注意的地方。因此在德育长效建设中更多考虑人性化因素,设计激发灵魂的环节和内容是德育长效建设的方向之一。德育实践基地建设专业化提升,是德育实践基地保持特色和赋予人才质量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德育实践活动中,学校与社会合作程度比较低,关系不紧密。德育实践互动仅仅限于志愿服务活动,志愿实践与专业拓展和延伸上层次不够。需要深入探索互补合作,提升合作水平。如在儿童福利院,高校志愿者可以探索联合编著出版教材,共同撰写生活案例、编写适合实践对象需要的科普著作,给服务对象提供更高层次更专业的服务,使得实践活动向长期性、深度化方向发展。探索特色创新和长效机制是高校德育基地长效运行路径。辅之德育实践基地建设与课程培养相衔接,制定德育实践基地长效性机制和保障办法,探索实践基地长效运行效果的评估办法。将发挥德育主体兴趣、需求与基地特色和长效性结合,在德育基地特色创新与专业实践教学融合基础上,才能形成德育实践基地长效运行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培进:创新高校德育工作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第12期.
[2]吴学兵、王兴明:高校德育基地建设的创新构想举隅[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3]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4]陈木金,林孟慧:日本现代教育对我国校长经营学校的启示[J].学校行政双月刊,2009年(3).
[5]傅佩缮,任广明,任小艳:当代韩国德育的阶段性演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11卷(1)
作者:王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