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德育下看校园欺凌干预机制探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近年来,我国校园欺凌事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校园欺凌性质恶劣、影响深远,对其干预机制的探讨尚未有统一共识。德育是全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德育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最终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从德育视角切入,从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家庭层面三个角度对校园欺凌事件的干预机制展开探讨。
[关键词]德育;校园欺凌;家校共育
一、引语
近年,我国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影响恶劣,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国家的重视。2017年《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首次对“校园欺凌”的概念进行国家层面的界定:中小学生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方案》指出,校园欺凌治理当以教育为先、以预防为主、以保护为要、以法制为基。其中,法制是底线,调查显示,仅有25%的校园欺凌事件最终采取了行政处罚或刑事处罚的处理方式,并且其中8%的行政拘留处罚因中小学生尚未成年的缘故并不会被实际执行[1]。然而,虽然有大量的校园欺凌事件因未造成明显的身体性伤害未走到法制处理的地步,但被欺凌者的心理性伤害依然严重,因此教育、预防、保护等干预手段至关重要。德育是全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最终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本研究从德育视角切入,从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家庭层面三个角度对校园欺凌事件的干预机制展开探讨。
二、社会层面的德育干预
人与社会是紧密联系的,因此社会层面的德育是润物细无声的陶冶。从社会各个层次入手对中小学生施加教育影响,可促进其品德发展,起到干预校园欺凌的作用。此外,也可引导中小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对其全面发展起到更深远的影响。
(一)社区、居委会。社区、居委会可在校园欺凌的干预中起到重大作用。我国社区、居委会各类活动日渐丰富,已成为中小学生课后读书、写作业,中老年人娱乐、学习技能的优选场所。利用好社区、居委会的教育资源和活动场所,可达成较好的德育成果。例如,在公共区域展出有关校园欺凌方面的主题作品、板报等,也可定期设置公益讲堂,向公众讲解欺凌的危害以及如何预防欺凌、应对欺凌等知识。此外,也可将公交车、公交车站点等高频出现在中小学生生活中的公共场所利用起来,投放公益广告或张贴宣传互爱、尊重、包容、和谐的主题海报等,助力构建和谐、友爱的社会环境。
(二)网络。网络作为一种新媒体,已逐渐成为冲击传统媒体的新力量。调查显示,网络传播现已成为人们获取校园欺凌信息的第一渠道[2]。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中小学生在网络上日渐活跃,已成为网络用户的中坚力量。因此,在网络当中向中小学生渗透德育,可成为对校园欺凌进行早期干预的有效途径。网络传播校园欺凌事件带来的警示社会、倡导正义的作用被学者们普遍认可,但是现阶段仍存在侵犯青少年隐私权、肖像权的司法问题[3]和过量发表、过度渲染的伦理问题[4]。因此,网络为校园欺凌事件提供正面影响的同时必须注意界限问题,不可逾界触及司法和伦理的边界。在做好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个人信息等的处理,避免“标题党”等吸引眼球行为的基础上,网络应当将着力点放在教育上,轻细节描述,重正面引导。在叙述中需明确指出欺凌者的错误,强调欺凌事件的恶劣性质,使用共情、警示等方法呼吁欺凌者中止欺凌行为。此外,对于被欺凌者的帮助和指导也至关重要,首先需帮助被欺凌者明确自己是无辜的,避免其产生自怨自艾的情绪。其次,应当鼓励被欺凌者主动向家长、老师求助。
三、学校层面的德育干预
中小学生欺凌大部分是发生在校园中的,因此在学校范围内开展针对校园欺凌的德育工作是较为高效的。
(一)直接德育直接德育是指思想品德课程,学校应设置校园欺凌专项品德课,课堂内容可包括:校园欺凌的定义、欺凌行为对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影响、被欺凌者寻求帮助的途径等。课堂形式可多样化,除了传授教育之外,可加入戏剧角色扮演、移情训练等,使有欺凌倾向的学生自我反思。此外,欺凌专项品德课应当向学生教授面对分歧时的正确处理方式,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社交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确“举报欺凌”和“打小报告”的区别,鼓励非欺凌者和非被欺凌者的学生勇敢抵制欺凌行为。
(二)间接德育。1.校规校纪。校规校纪是校内干预、治理欺凌的依据,因此必须在获得广泛认同的基础上投入使用。在反欺凌的校规校纪的制定前,应当吸纳多种渠道的意见:公检法部门对于严重欺凌事件的相关规定、教职工对于欺凌问题的经验和认知、家长对于欺凌处理的态度和想法等,校规校纪完成后,也必须接受上述人员的监督和评价。在校规校纪中,应当包含欺凌的定义和程度判定标准、管理部门分配及职责、奖惩措施等。2.心理咨询。规范的心理咨询室的建设能够较好地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在帮助学生疏导心理压力方面可发挥有效作用,从而预防恶性欺凌事件的发生。此外,心理咨询可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心理健康发展,为学生的社交问题提供恰当的解决途径,从而达到干预欺凌的目的。3.家长会议。家长会议可使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欺凌专项品德课、校规校纪有所了解,也可获得对欺凌和被欺凌情况的德育基本知识。由此,当家长发现孩子在校欺凌他人或被他欺凌时,能够采取科学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并及时联系学校和老师;也可防患于未然,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建立潜移默化的道德影响。当教师发现学生在校发生欺凌行为或受他人欺凌时,也应及时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并取得家长的配合,以共同帮助学生。4.学科德育。不同学科中渗透德育,能够在无形中扩大德育广度。此外,学科德育在实施过程中的教育痕迹不明显,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较小,更能够构建出和谐的德育。但是,学科德育的实践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学科德育不等于学科加德育,而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保证学科功能的前提下强化德育功能。在学科德育的过程中,要深入挖掘各学科中的德育因素,注重学科知识中蕴含的德育思想。以英语学科为例,教师可将英语思维品质中的跨文化思想、多元文化思想和人与人的多元性融合讲授,教会学生彼此尊重的含义。5.班级活动。班级活动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学生之间的感情,从而减少恶性欺凌事件的发生。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多样,只要能够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问题处理能力和移情能力的,就是好的班级活动。例如,可组织学习小组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在互相提供帮助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和尊重他人;也可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应对欺凌的能力,并提升学生的移情能力,从而使受欺凌者的不利处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四、家庭层面的德育干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对校园欺凌事件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建立正确认识,可尽早发现孩子的欺凌或被欺凌迹象并及早进行德育工作。
(一)若孩子是欺凌者。家长需持有正确理念,正视欺凌事件的严重性并重视其不良影响。目前有部分家长在欺凌事件发生后会选择给孩子转学的方式来避免惩罚,这种想法和行为不仅给被欺凌者及其家长带来更深的伤害,更会使欺凌他人的孩子在逃脱惩罚后无视道德与法制,最终可能会造成变本加厉、突破道德和法律底线的结果。因此,家长务必明确,欺凌行为是不被容忍的行为,是违背道德的错误行为。当家长发现孩子是欺凌者时,首先应与孩子进行谈话,了解具体情况;其次向孩子教授与欺凌相关的知识,让孩子明白欺凌行为的严肃性和严重性,指导孩子该如何处理同学关系;最后联系老师和学校,合作获取长期的监督和管理。此外,德育的一致性、连续性很重要。当孩子出现欺凌行为时,家长也应当思考并检查:是否在家庭中出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是否在孩子的交友圈中出现了不良同伴等。如果有则需采取措施减少不良影响,为孩子提供亲和友善的日常环境。
(二)若孩子是被欺凌者。家长保持理智是至关重要的。有的家长会产生内疚情绪,情绪控制不好则可能发展为指责学校和老师;有的家长会产生愤怒情绪,甚至可能迁怒于孩子,发展为指责受害者。以上心态和行为不利于解决问题,甚至会给孩子形成不好的心理暗示,使他们以被欺凌为耻。当家长发现孩子被欺凌时,应首先与孩子进行谈话,了解具体情况,鼓励他们说出自己受到的伤害;其次要教给孩子获取帮助的方法,例如向其他同学、老师寻求帮助或立刻给父母打电话等;最后联系老师和学校,合作获取长期的关注和帮助。此外,家庭对于孩子的人格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孩子被欺凌时,家长也应当反思:是否家长的陪伴过少;是否孩子自信心不够;是否孩子身体素质较差等。如果有则需加强陪伴,多多给孩子表现自我的机会,增强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加强孩子的人格培养。
五、结语
校园欺凌事件的成因、干预、治理机制极为复杂,社会各界对此尚未有统一共识。德育是全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最终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产生。本研究从社会德育、学校德育、家庭德育三个层面对校园欺凌事件的干预机制展开探讨,为校园欺凌的干预提供了新视角。
参考文献
[1]李永升,吴卫.校园欺凌的犯罪学理论分析与防控策略:以我国近3年100件网络新闻报道为研究样本[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65-74.
[2]刘冰.校园欺凌与网络传播[J].青年记者,2015(25):26-27.
[3]王军,赵禹桥.校园欺凌事件媒体传播中的问题及青少年权益保护[J].中国记者,2016(12):41-43.
[4]陈新平,李堃.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报道的伦理反思[J].新闻战线,2017(11):65-67.
作者:孙懿宏 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