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文化调研论文:省域文化遗产调研与利用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文化调研论文:省域文化遗产调研与利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文化调研论文:省域文化遗产调研与利用

本文作者:王宇作者单位:山东女子学院旅游学院

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一)大体状况

1.政府扶持。山东省政府及各级主管部门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从2006年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后,我省开始了全面的普查工作,广泛搜集线索,各地市也将此工作列入了政府工作报告。截止到2009年,山东搜集线索101万条,4万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发掘。山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采取“边普查、边抢救、边保护”的“山东模式”[2],并在全国首创了“四个一”①的普查评估办法,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四级即国家、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3];在建设专题博物馆等保存实物等资料的同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了全国惟一试点“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此外,省政府设立了专项资金,每年对相关的传承人给予相应的资金补助,并建立了管理档案,鼓励他们积极开展文化传习活动。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示范基地”等系列基地的评审建设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效,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

2.行业联姻。在政府大力扶持下,我省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濒危项目得到了优先抢救和保护,大量遗产被入档保护,并采取了与行业联姻的方法,走向市场,寻求长生再生之路。山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开发上较成功的要数节庆活动,如青岛的海云庵糖球会、潍坊风筝节、泰山东岳庙会等,充分发挥了其综合功能,实现了保护性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的联姻主要体现在传媒出版、影视剧作的打造和传播,像鲁版图书、鲁剧、诸多“鲁”字号影视作品等,都赋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载体。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后继无人的矛盾突出。尽管通过政府支持、媒体宣传及广大学者呼吁,社会各层面形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共识,但是在具体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空白之处。像皮影戏,作为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之一虽备受重视,济南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李兴堂也先后被授予“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但目前济南皮影戏这一千年古老的艺术依然陷入后继无人的窘境,李兴堂也只能带着遗憾离开人世。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日新月异的文化环境下所面临的典型的生存难题之一。

2.数据库后期管理不力。全省虽然在普查、建立四级名录体系和资源数据库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前期建设措施有力,但后期管理却跟进不够,有虎头蛇尾之感。笔者在查阅资料时发现,很多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站框架建设很好,但后期的数据却非常陈旧,新闻更新竟也显示为几年前。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据库系统”里山东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单和数量都是不全的,显然缺少专人专管的持续性工作。建立资源数据库,就是为了实现“数据库存储系统、著录系统、数据处理整合系统、检索系统、备份系统及数据库的安全及共享”[4],如果缺少实质性内容,资源的共享利用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3.专业人才力量薄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需要大量人员尤其是专业人员的参与,才能保障这项工作有序进行,前期工作才不至于前功尽弃。但目前从山东情况看,主要的工作人员大都来自于出版局、博物馆、艺术馆等部门,往往身兼数职、分身乏术,虽然也有志愿者、离退休老干部等社会力量参与,但也只是辅助而已。专业人才的匮乏导致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

促进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开发利用的途径

(一)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

保护是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没有有效的保护,就没有合理的开发利用,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作为活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除了标本式静态保护以外,更需要动态的传承,需要合理的开发利用才能使其存活、传承下去,真正达到保护的目的;而全部的开发利用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本性、真实性的基础上进行,真正坚持“保护第一,有序开发”。像各地的民俗节庆活动的旅游开发,一定要立足当地民俗的原汁原味,这样才能起到保护和传承文化的效果。另外,创新要立足于文化的原有内涵,不能妄自更改,更不能任意扭曲为变相牟利的工具。因此,在每个项目开发前必须要经过专家多方审核,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二)调整视角,转移“战场”

在整理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具有文物级价值的遗产常常被冷落在乡间角落;访谈中也发现,虽然这些遗产就在人们身边,但却逐渐远离了人们的生活。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开发利用问题上,我们应该调整视角,转移“战场”,到非物质文化资源较集中和丰富的农村去,做好民间存储发掘,让最接近文化遗产的人加入进来,让老百姓参与到保护和开发的过程中。全民参与,一方面可以适当开发民俗旅游等项目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能够充分调动民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让遗产真正成为大众心中宝贵的精神财富。另外,地方政府也可鼓励农民在农闲时段将传统音乐、戏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拍制成作品,适时进行评比,在此基础上择优制作成电视节目,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重建。

(三)实施多渠道融资

资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开发利用政策能否有效实现的一个关键层面。面对我省名目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其保护开发和利用需要一个庞大的资金后盾。因此,除了政府的专项资金支持外,要更多地依靠社会力量。政府可通过优惠政策吸引企业或个人参与进来,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将各类资金投入纳入其中;还可以出台政策,将全省每年旅游税收或其它税收的百分之几投入到基金会;也可以考虑发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彩票等,这既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宣传,又能广泛募集社会资金。

(四)加强人才培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艺术中的精华,如优美的传统音乐、精湛的手工技艺、美轮美奂的服饰,以及古老神秘的传说和礼仪习俗等,都闪耀着民族的智慧,所涉及的学科之多不言而喻,故而亟需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目前我省高校在本科、研究生中都已开展相关学历教育,除了专业学历教育外,建议我省各高校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持续开设选修课,开展大学生第二课堂生活,鼓励大学生参与文化创意、表演、工艺品制作等,让他们人人都有机会深入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另外,建设和完善网络数据库工作的专门人才也需要加强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