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口承文化论文:民族口承文化的继承及保护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口承文化论文:民族口承文化的继承及保护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口承文化论文:民族口承文化的继承及保护

本文作者:马晓琴作者单位:宁夏社会科学院

回族口承非物质文化传承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一)回族口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保护的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持人类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创造力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性,在当下世界范围内掀起的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中,回族口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也随之全面展开。

1.政府部门的努力。政府部门对回族口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主要集聚在宁夏。作为全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聚居区,宁夏在抢救和保护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法规。2005年8月,宁夏政府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宁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启动;2005年9月,宁夏政府印发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开始在全区范围内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2006年9月,宁夏政府颁布实施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有了法律保障;2007年3月,宁夏政府公布了31项首批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2007年7月,宁夏政府印发了《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办法》,标志着宁夏回族自治区初步建立了地方一级的名录申报体系[13]。在制定相关保护法规的同时,政府部门还支持民间资本于2005年在宁夏永宁县建立中华回乡文化园,并于2006年在回乡文化园建立了大型回族博物馆,集中展示回族伊斯兰文物,宣传回族历史及其文化。另外,校园的传承保护工作也被提上政府日程,迄今为止,宁夏教育部门和文化部门已在宁夏的西吉、海原、盐池等县的农村小学课堂教唱濒临消失的“山花儿”,对50名音乐老师进行培训使其具备唱“花儿”的能力,而“花儿”专家编写的《简编花儿教程》也已下发到宁夏各农村中小学[14]。

2.学者的努力。在抢救和保护回族口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学者们积极有为,记录和出版了大量相关资料。众所周知,对回族口承文化进行整理、研究工作肇始于20世纪初的北大歌谣运动,这时期主要体现在对回族花儿的关照。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受全国范围内第一次大规模的民间文学采风工作的影响,回族歌谣、叙事诗、传说、故事、谚语等口头传统的搜集和整理也初见成效,这为回族口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之后至今,回族口承传统的搜集、整理与选编获得了丰硕成果,宁夏在这方面作出了历史性的卓越贡献,编辑出版了大量回族民间故事集或作品选、叙事诗集以及回族民间文学概要等著作[8];编辑出版了“回族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为数不少的相关研究论文也发表在各类期刊。2005年,宁夏大学回族研究中心建立了全国第一家回族文物展馆,其中包括对回族口承文化遗产的收集与保存。

(二)回族口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面临的困境

虽然相关方面的工作成就明显,但毋庸讳言,回族口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仍然面临诸多困境。

1.回族口承文化面临现代经济发展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特定的社会和地理环境中产生和存在的,其区域属性往往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改变,从而使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生存的土壤[15]。回族口承文化是回族人民长期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其主要靠回族民众生活的需要而产生,靠回族民众口耳相传而生存,靠回族民众代代沿袭而传承发展。然而,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需求的不断高涨,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变迁,尤其伴随着电视机、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化媒介传播产品的普及,回族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淡忘、遗忘。在社会发展大潮中,人们对传统文化失去了热情和信心,从而使得口承传统的空间越来越窄,口承传统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2.回族传统口承文化面临社会转型的冲击。在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中国社会正经历着社会转型,城市化作为社会转型的一个表征,对回族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此背景下,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回族年轻人甚至中年人到城市打工,另一方面现代交通和通信媒体的发达,缩短了回族民众与城市及城市文化间的距离。与城市的频繁接触使越来越多的回族年轻人强化了作为“农民”或“少数民族”的身份意识。他们认为城市生活或现代文化是先进的、有趣的,而乡村传统的文化则是落后的、土气的。在此认知心理中,传统口承文化已无多大吸引力。我们知道,以口传心授为主要传承方式的回族口承非物质文化,其生命力在于代际相传和人心所向的民间风俗,一旦失去具有文化认同的传人,一旦失去集体互动的民风,就可能迅速地消亡。

3.回族口承文化面临现代教育的冲击。现代的、标准的学校教育,对于回族文化的传承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其为回族民众获得更广阔的知识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另一方面,其又以新的知识体系将回族民众和本民族文化隔离开来。现代的学校教育,通过一套为适应现代生活的、权威的知识体系,将受教育者纳入到现代公民的身份认同中去,使得回族孩子在接受现代教育知识的同时远离了地方传统和本民族的日常生活经验知识。作为家长的回族民众在现代教育模式的影响下,认为将孩子送进学校接受现代教育,能够使孩子有更多的机会脱离农村进入城市,成为“有知识”的人。因此,回族口承非物质文化传承危机在所难免。

回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工作的开展以及相关保护措施的出台,给回族口承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带来新的希望,采取进一步的措施正当其时。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回族口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是一项公益事业、公共事业,国家和政府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窃以为,在回族口承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中政府应有以下作为:一是应该通过积极引导,把握保护工作的方向,进行指导和规范;二是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保护体系;三是应当从财政上予以支持,并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引进社会资金用于回族口承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四是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主体的地位,能够做到尊重文化主体,不能反客为主。

(二)对回族口承文化进行全面彻底的清查,进行科学认定、立档和保存

回族口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再生性,一旦消失就会成为历史的遗憾。因此,面对口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式微,调查与摸底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普查过程中,可以邀请相关理论研究专家,进行普查方法的指导,开展人员的专业培训,培养专业的普查人员;在具体方法上,应当采取全面摸底式的清查,以乡为单位,在“踏查”基础上确立普点;采用基层逐级上报和学者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另外,需要对收集到的回族口承文化进行科学的认定、立档和保存,如建立完整科学的回族口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字档案;拍摄完整的关于回族口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类学纪录片,并制作成光盘,以方便长期保存和传承之用;建立“回族口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使各种口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物质化、文本化;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的作用,在条件成熟时可设立专门的博物馆或展示厅。

(三)建立健全回族口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

传承人在回族口承非物质文化传承过程中至为重要,就如学者所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是与人的活动息息相关,如果从事民间艺术和技艺的人日益减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出现断脉,甚至断绝。”[16]因此,建立回族口承非物质文化传承机制首先要建立良好的传承人机制。这需要对传承人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鼓励,给他们发放资助金,鼓励他们继续进行创作和积极主动地招收传人。邀请传承人在学校、广场或其他公共场合进行口承文化的现场艺术表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回族民众保护非物质文化的文化自觉观念和意识;将回族口承非物质文化纳入到回族地区的中小学及高校课程中,让年轻一代参与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动中。

(四)加大对回族口承非物质文化的理论研究

学者对回族口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具有研究基础和理论优势,故此可聘请相关专家参与到抢救和保护工作中,为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在以下方面,学者可以有所作为:一是不断深化对回族口承文化传承与变迁规律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分析和总结口承文化遗产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积极探索保护与传承口承文化遗产的新方式和新手段;二是发挥专家学者在回族口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保护方案可行性分析以及在名录专业性程序方面的指导监督作用。无可否认,学者在遗产普查、名录申报和实时保护的具体工作中,有不言而喻的前瞻能力和学术优势。

文档上传者

相关期刊

文化博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甘肃省新闻出版局

文化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

生态文化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