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全球化教育管理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全球化教育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全球化教育管理

摘要:教育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股势不可档的潮流,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课程足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对学生实施全球化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课程改革还没有充分考虑到教育全球化的维度,因而在教育全球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到诸多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表现在课程目标、结构、管理和实施等方面,这对中国教育走向世界和培养世界合格公民是极为不利的。我们应怎样变挑战为发展的机遇,本文在课程目标、结构、管理及实施等方面提出了若干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全球化;教育全球化;国家公民;世界公民;国际素质

无论人们对全球化的态度如何,全球化都在以其特有的,然而又是坚定的步伐向我们走来,并以其势不可挡之潮流,成为了21世纪人类关注的焦点。然而,我国学校课程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缺乏教育全球化理念的审视和关照,这与中国教育走向世界和培养世界合格公民的全球潮流是极不相适应的。中国课程在全球化进程中,既面临挑战,又喜逢机遇。因此,研究教育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课程改革无疑是我国课程改革的一个新视角,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教育全球化对中国课程的挑战

(一)在课程目标上的挑战

目标是课程的灵魂,它体现着对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虽然世界各国应对全球化的课程策略并不一定开设具体的、特定的全球化科目,但却无一例外地规定了全球化的课程目标。例如,20世纪80年代末期美国州长联合会议在一份题为《美国在变迁:走向世界的边缘》的报告中提出了全球教育的七大目标:国际教育必须成为所有学生基础教育的一部分;要使更多的学生掌握外语;教师必须更多地了解国际知识;在标准教科书之外,学校和教师应掌握大量可以用于国际教育的资源和资料等。美国课程发展与管理协会全球教育委员会所提出的设置全球化课程的基本原则也具有课程目标的性质,它规定:所有的教师、学生都应该有机会与不同于自己的伦理与文化背景的人一起学习或工作;应该把国际或全球教育看成是跨学科性的,包括艺术、人文科学、数学、外语和社会研究等学科,并且应从刚入学的儿童开始培养全球意识;课程应该包括各国间相互影响的增加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课程也反映各国的相互依存性及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应该通过教材来阐明世界体系中各国不断变化中的作用,突出世界性组织数量不断增加这一事实极其重要性等。荷兰教育科学文化部也提出了全面实施国际化教育的计划,把培养公民的“国际素质”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

相比而言,中国虽已成功入世,但我国课程改革还缺乏必要的全球化意识,课程目标还没有体现应有的国际素质要求。以2001年6月我国最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例,虽然它开宗明义地点明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但从具体要求上看,除了“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保意识”一条与全球意识有一定联系外,其余的目标要求即使可以推展到“全球”的层面,它也会因现实的升学压力而无法变成现实。学生正确的全球观念不是自动形成的,它离不开教育系统的精心设计与培养。如果学生不能从正规的学校教育接受全球化时代要求的价值观念,那么学生对具有文化多元性和相互依赖性的全球化社会的完整认识不仅会遭到破坏,而且西方不良文化的冲击还会直接威胁到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

因此,中国的课程改革不仅应有全球视野,而且还要有中国意识,确立中国的全球化课程目标。

(二)对课程结构的挑战

任何课程目标都是借助一定的课程内容来实现的,在这个意义上,课程内容是一种工具。如果中国课程改革确定了全球化目标,那么更新、重组或挖掘全球性知识资源就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一般来说,全球性的知识资源可通过三条途径获得:一是建构新的知识资源。它是对原有课程体系中所缺失内容的一种开发,例如信息技术课程、双语课程;二是重组旧的知识资源。它是以全球化为主题对原有的各学科知识进行重新排序与组织,如环境教育课程、创新教育课程;三是重新开掘旧的知识资源。有许多知识资源内在的具有向全球化知识过渡的特点,重新开掘的过程时间上就是用全球化观念进行重新阐释和解读的过程,如世界历史、世界地理。无论我们采取哪种方式,全球性知识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地要带来学生课程负担的加重。如何在保证学生全球性知识的获得、全球性意识和情感的增强以及全球性能力的提高,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之间保持恰当的平衡,是教育全球化对中国课程改革的又一挑战。

(三)对课程管理的挑战

从世界范围看,国家内部的课程管理体制主要有。三种:1、中央集权制,其课程行政主体是中央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机构,它运用国家权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由专家开发的整套课程系统,如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和课程考试等;2、地方分权制,其课程行政主体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机构,由地方认定自己的课程设置、课程开发、教材选择、课程标准和课程评价等;3、学校自主制,其课程行政主体是学校和教师,由学校类似于“课程委员会”的决策机构决定学校的课程设置、课程计划,由任课教师或“学科教研组”决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教材选择等。着眼于教育全球化的课程管理是主要采取哪种课程管理体制还是兼而有之,各占多大比例等一系列问题已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在中国这个有着悠久中央集权传统的国家来说,全球化课程的提出使其面临着双重挑战和压力:一是在国家范围内要合理分配或分散课程决策与开发权力,确保国家主导课程的有效达成,一是要兼顾全球课程发展,以使全球课程服务于国家竞争的目的。对以上问题的研究无疑是当前中国课程管理体制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四)对课程实施的挑战

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个基于全球化理念的课程不能在实际的教育中得到有效的实施,那么,这个课程设计从根本上就会丧失其生命力,当然也就达不到对学生进行全球化教育,培养合格世界公民的目的。课程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课程改革方案、学校、教师、学生、家庭、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如学校课程设计是否科学而合理地融入全球化教育内容、学校是否为全球化教育准备了充足的国际教育资料和设备、学校管理层和教师是否具有正确的全球教育素质(包括理念、知识、态度、能力等)、社会和家庭是否与学校紧密合作对学生实施全球化教育等。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目前,以上这些问题在我国都还没能得到真正的解决。解决好这些问题,对我国课程实施是一个大的挑战。

二、中国课程应对教育全球化挑战的策略思考

(一)课程目标的全球化策略思考

1.在我国课程的培养目标上,应明确提出对学生国际素质的要求。学生的国际素质包括以下五方面:一是全球意识,如相互依存意识、世界一体意识、和平发展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国际正义意识等;二是全球知识,如世界地理、世界历史、国际时事、国际语言、国际经贸等;三是全球技能,如国际理解、国际交往、批判创新、信息处理、对话合作、终身学习等;四是全球价值观,如关心地球、维护人权、尊重生命、公正和睦等;五是全球行为,如参与一切有利于全球正义事业的行动等。以上目标虽然要明确地提出,但却可以与传统的社会目标相结合,以达到由近及远、由地方到全球的有序延伸。

2.要合理摆正课程的全球目标与国家目标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学会对地球负责、获得全球竞争能力,课程目标中必须要有全球取向;另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具有中华传统美德和爱国品质、民族自豪感,课程目标中又少不了国家取向。其实,全球目标与国家目标之间的关系像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之间的关系一样,既具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我们应该按照“和而不同”的原则去寻求两者之间的整合,同时也要警惕商业主义和霸权主义倾向对全球目标的侵害。

(二)课程结构的全球化策略思考

1.使课程类型结构多样化,让全球教育成为内容选择的一个主题。中国传统的课程类型结构比较单一,分科课程、国家或地方课程、必修课程一统天下,我国目前的课程改革打破了这一局面,综合课程、校本课程和选修课程占据一定比例,这为全球化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契机。我们建议在课程标准设计和教材编写过程中,适当考虑全球化这一维度,以期课程改革能有助于学生国际素质的培养。同时,在综合课程、校本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开发中,要适当穿插一些全球化教育的主题,如环境教育、和平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多元文化教育、人权教育以及创新教育,同时加强双语教育,特别是外语口语教学。使课程在不影响个人目际和国家目标达成的同时,努力求得全球目标实现。

2.使课程科目结构均衡化,使教育内容的优化凸显中国的全球化观念。中国传统的课程语文、数学比重大,其它科目比重小;自然科学比重大,人文科学比重小;动脑成分比重大,动手成分比重小;文本成分比重大,生活成分比重小;记忆成分比重大,创新成分比重小;认知成分比重大,能力、态度与价值观成分比重小,这造成了课程结构的比例失衡,与教育的全球化要求不一致,严重地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全发展。在调整科目结构、内容结构,实现科目和内容均衡化的同时,还要努力实现教育内容的优化,即实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和全球化。

3.积极开发本土化课程。开发全球化课程,并不排斥本土化课程,他们恰恰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对于世界的先进教育理论和课程理论及模式,我们应避免生硬的移植,而应结合自身实际加以借鉴,最好达到“对话”的境界。只有对话,人类才能分享世界文明,才能保证自己研究的科学性和前沿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优秀的本土课程如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中国民间文化教育等本身就是世界灿烂文明的一部分,值得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以供他国借鉴。

(三)课程管理的全球化策略思考

1.继续执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我国的课程曾长期沿承中央和地方相结合的两级管理体制,1999年6月才开始试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体制。特别是在课程结构中单列了“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开发课程”以后,为学校切实扩大管理权限提供了现实保障,这顺应了全球化教育的要求。学校应广开视野,既站在全球高度,又基于学生实际,开发一些具有全球取向的课题。作为国家和地方应深入教育实际,对学校课程进行宏观的指导租督导。

2.进一步加大课程管理体制改革力度,促进学校课程管理由复制、考试型向目标、发展型转变。由于复制和考试型课程管理忽略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而目标和发展型课程管理却能弥补这些缺陷,同此,顺应全球化教育趋势,加强课程的目标型和课程的发展型课程管理,给学校充分的课程自主权,改革考试制度、评价制度,实行民主决策制度等。

3.进一步推进课程决策权力共享,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尤其是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这要求建立一种机制,使教师摆脱“围着课本转”的局面,使他们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让会发展和全球问题,以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四)课程实施的全球化策略思考

1.为全球化课程的实施创设良好的条件。在全球化课程的实施中,学校应为教师提供一定的硬件,如足够数量的电脑、宽带网、能反映全球化内容的图书(包括电子图书)图片和资料、语音室等。同时,在心理层面上,应积极营造全球化文化氛围,如开展“我是地球卫士”、“争当良好世界公民”、“和平使者”等内容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2.加强学校课程实施的主动权。应充分调动学校、教师、学生的积极性,鼓励教师群体大胆开展全球化教育,作为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切实做好宏观指导和必要的督导。

3.注重对教师全球化教育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在培训中,让教师知道变革就是教师生活的常态很关键。全球化是当今社会不可避免的新趋势,我们只有适应它才能改变它。要积极更新知识,掌握全球化知识,具备全球化素质。

4.课程评价注重全球化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课程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只有在课程评价时把全球化教育目标纳入其中,学校的全球化教育才能落到实处。

此外,家庭、社会、学校形成合力,其中,全社会大力宣传全球化教育,倡导世界公民应必备的素质。家庭也必须参与到全球化教育中,家长不仅要顺应全球化潮流,而且还要培养孩子的全球化素质,以使孩子成为合格的世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