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基础教育理念的问题与策略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调查说明与样本描述
宜宾市,地处黔、滇、川三省交界处,总人口近600万,其中农业人口占70%。地貌为盆地、丘陵、高原交织地带,辖区11区县,其中9个属于红色革命老区。有汉族、苗族等22个民族聚居,是比较典型的红色革命老区之一。宜宾市共有中小学校2896所,在校中小学生886946人,专任教师39500人。2011年12月至2012年1月,笔者以宜宾市中小学班训作为观察新课改背景下革命老区基础教育理念的一个切入点,以期具有较大的实践价值。本次调查统计的样本学校共100所,分别覆盖城市、县城、乡镇、村小学校的班训,具有较大的代表性,总共统计出班训2100条。
二、调查问卷分析
通过对多所小学的班训的归类总结,有一些特点:1.班训构成形式上,用词多为简短、朗朗上口的短句,一般为四至八个字,所占比例达18.8%;2.名人名言高达81.82%;长宁县一个学校6个年级14个班共79句班训,100%为名人名言;3.班训内容趋同、过于肤浅及政治化倾向显著。统计结果显示,革命老区中小学校的班训普遍存在内容趋同,过于肤浅以及政治化倾向显著。各个学校所选用的班训在句式、风格上雷同,知名的名言、俗语重复率高,譬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天才=1%的灵感+99%的汗水”、“世上无难事,只怕肯攀登”等出现在79个学校,占统计学校的近80%。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学校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的雷同。4.口号式、空洞式班训不少。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撑起整个地球”等比例也占到了39%。
三、班训视阈下老区基础教育理念的问题
基于班训调查统计与分析,革命老区基础教育教育理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重共性教育,轻个性培养在新课改实施十来后,革命老区的基础教育理念仍然变化不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共性主义要求而轻视个性主义培养。诸如“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民谚)”、“任何一种不为集体利打算的行为,都是自杀的行为,它对社会有害,也就是对自己有害(马卡连柯)、“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雷锋)”、“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刘鹗)”此类强调集体主义教育的名言有63.25%的学校采用为班训就是显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强调整齐划一、一刀切,齐步走等教育教学方式和要求,教育的生态环境没有真正得以改善,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育理念没有落到实处,教育者的教育教学及其管理思维没有根本的改变。当学校教育失去了个性,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必然失去个性。培养有个性的学生既是教育追求的目标,也是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4]。只有个性化的教育,才能培养出个性化的人才;只有个性化的人才,才能创造出多姿多彩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期待着更多各具文化底蕴、饱含鲜明课改理念的班训出现。
(二)重“苦读(勤学)”,轻“乐读(乐学)”统计结果显示,诸如“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李白)”、“学之道,在于勤苦”、“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以及“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学海无涯苦作舟”等警句名言占据了70%以上学校的班训,这些对“苦读”、“苦学”的崇尚之辞盛行表明在革命老区基础教育教学理念中,“勤学”、“苦读”仍是主流,与新课程改革要求“兴趣”、“乐学”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更与和谐教育观不符。新课改明确指出,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达到高效地施教和学习,要想尽办法调动学生积极的心理活动———不仅智力因素,还有非智力因素如学习动机、兴趣等———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才能真正使学生乐学,喜学,充满兴趣的去学,也才真正体会学习的真意。
(三)重群体利益,轻个体利益任何一个群体里面,个体利益都应该是首要的,尤其是生命的存在大于所有其他利益,这也是人类的文明发展到今天的结晶。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言,每个个体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源,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源,而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源,人最重要的价值即幸福、道德、信仰无不是建立在尊重个体生命价值之上的[5]。统计显示,革命老区有68.56%的学校仍然存在着重视群体———国家、民族、集体———利益而轻视个体利益,在新《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颁布近十年后,诸如“大河无水小河干”、“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宁愿生命消失,只要声誉留存()”、“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李四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我们应当在不同的岗位上,随时奉献自己(海塞)”、“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巴金)”等无视甚至轻视个体利益、个体生命的班训仍在大行其道。因此在整个道德、社会、家庭教育中要大力提倡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树立生命高于一切的现代教育理念,让每一个人都去热爱生命,敬重生命,让人的基本尊严得以确立和张扬,彰显文明社会人性的伟大[6]。
(四)重抽象宏观理论,轻实践生活经验统计表明,革命老区大多数学校的班训要求过高,忽视了学校现有的、近期的条件限制,过于理想化、空泛化、趋同化和口号化。如“一年之中务求不虚度一日,一日之中务求不虚度一时(陶行知)”、“勤勉,不浪费时间,每时每刻做一些有用的事,戒掉一切不必要的行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等抽象、空洞、理想化且对于成年人而言都难以落到实处的班训,更何况小学生。从教育生态观的角度来看,过于深奥和抽象的结果就是与学生实际学习生活脱节,导致学生难以理解。若多数学生对班训的含义不太理解,自然会影响到班训作用的发挥。而抽象、宏观、空洞班训就成为口号和标语,意味着自断根基,毫无存在的意义,更难以发挥教育者所期望的作用,无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展开,从而影响到学校办学理念、教师教育思想的传播。
(五)重受教者的学,轻教育者的教现代教育理论揭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受教育者和教育者是一个双向互动的情感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二者需互相交流、配合、合作才能完整完成教育教学活动。班训是针对一个班级中的所有成员,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而“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教你,最重要的是有没有觉悟和恒心(法布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此类班训显示了片面强调学生学的重要性,而忽视了教师教的作用,只针对学生而言,没有针对教师、家长、和社会方面的训条,只强调学生的学而不强调教师的教,忽视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也反映出革命老区的基础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非平等关系,在民主、平等、公平教育道路上还任重而道远。
四、革命老区教育理念的改进策略
(一)狠抓老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教育理念的落后来源于革命老区教师教育培训的落后。尽管国家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同时,配套每五年全员培训一轮教师的政策和措施,中央财政每年都有各学科专业的“国培”骨干教师项目培训,其用意是以骨干培训教师来带动地方的市、区、县、乡镇教师的全员培训。但是,这些培训骨干回到基层各自的工作岗位后,由于地方———特别是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滞后,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经费经常无法得到保障,事实上没有开展任何培训。而且由于参加了国家级培训,这些人很快就成为当地的优秀教师而远走高飞,致使革命老区的教师教育没有得到落实,教育理念落后也就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基于此,国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在培训人员、培训经费方面给予革命老区的学校大力支持和倾斜,采取转移支付、联系各种基金项目进入老区等有效的措施,加速提升老区全员教师的素质,缩短老区与中东部的教师在教师素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方法上的差距。
(二)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部在2011年12月公布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第一条基本理念第一款就明确指出:教师必须以“学生为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任何教师都必须尊重中小学生正当、合法的权益。在教学中贯彻以学生为主体,采取一切方法调动和发挥中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遵循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的特有规律,因材施教。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意识到,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是学生的学习,任何教学活动的目的最终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也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没有学生学习的完成,教育教学活动就失去了根基。所以,树立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是转变教师教育方式方法的根本。将教育教学活动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三)树立生命至上的教育理念一百五十年前,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就认为,所有人类教育目的最终是为了人类社会表明生命的信息。2003年,在教育部印发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在教育教学的学习活动中,知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知晓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体验生命的宝贵;在日常生活中体现生命的价值等规定,成为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最大的亮点之一。在教育中,教育工作者树立生命至上的教育理念才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真正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也才能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倡导生命至上的教育理念目的在于有效的引导学生从小正确认识自我、看重自己及尊重他人,同时也可让学生养成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理性态度,树立善待生命的生命观。在此基础上去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著名幼儿教育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去助长生命的健康、顺利成长[7]。教育是人生命存在和延续的主要手段和形式,也是人生命成长的内生性需要。因而,教育应该回归到尊重生命的本性,提升人的生命质量的轨道上来。
(四)在理性至上中植入经验主义本来中国式教育一直是经验主义盛行的,但从晚清以降,随着西方理性主义((Rationalism),又译“唯理论”)的汹涌而入,导致中国全盘接受西方的教育,从理念到体制,再到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形式等,将传统的经验式教育冲击的体无完肤。表现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重视理论轻视实践,重视抽象逻辑轻视直觉感悟,重视书本知识轻视鲜活生活经验,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众所周知,经验与理性,均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不可或缺的工具。经验主义(Empiri-cism)或“经验论”,其实质并非排斥理性,而是十分推崇经验,认定人的理性需要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并要为经验服务。经验主义发展到近代后,又衍化出逻辑实证主义,这在主流的自然科学领域居于主导地位。离开了逻辑,你就无法思维和做出分析与推理;而离开了经验,人类的知识大厦就会一夜之间坍塌,知识的概念也将无法形成,而概念又是思维归纳、演绎的前提。是故,没有经验,理性也将不复存在。所以,作为革命老区每位教育工作者而言,必须在我们理性至上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植入经验主义的因子,在经验与理性两者之间保持相对的平衡,这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从以往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传统,到大力强化教材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的目标。
总而言之,对于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的红色革命老区来讲,基础教育的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要树立基础教育的第一任务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在教育目标上注重人的和谐发展,注重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基础性、全面性、可持续发展。基础教只有在和谐生态观的理念引领下,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方能使教育对象———学生达到完善而全面的发展的终极目的。
作者:李伟王芳单位:宜宾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宜宾市翠屏区凉姜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