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少数民族特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论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少数民族特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少数民族特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论文

一、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1.农村基础教育功利性与育人性的突出矛盾城市、县镇与少数民族偏远特困地区受交通、文化等因素影响分化明显,加之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优良的生活环境对于农民的吸引力愈发明显,虽受封建社会思想荼毒,但他们仍然渴望优越的生活环境,认为教育是孩子进入城市改变人生的唯一道路。就其父母来说,其子女成绩差时他们偏爱速成的技能培训学校,而子女成绩好时则要其全情投入,学历和成绩就是一切。就学校来说,也忽视育人性,重功利,他们抓升学和汉化,轻视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大部分教师使命感弱,不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实情,教学内容守旧,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东西对自身成长、人格养成帮助小。

2.学生在校率较早的发生转折,入学率与巩固率形成矛盾2005年,我国6~22岁人口在校率为68.71%,其中7~12岁人口在校率为99.0%,也就是说,12~22岁随着年龄增长,在校率不断呈现出加速下降的趋势。就少数民族特困地区而言,在校率下降趋势更显著,入校率与其巩固率矛盾突出,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我国学生在校率。具体表现为:农村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小学毕业或者未毕业因各种原因辍学,其中女生居多,他们或转入其他职业技术初中学习技能,或14岁前后外出打工,女性则受传统早婚文化的影响,多嫁为人妇在家务农。入学率与巩固率间的矛盾,形成原因主要有三:

⑴初高中教育资源匮乏,初高中数量短缺,导致其招生数量有限;

⑵学校仅功利地为了升学率,同时对少数民族学生存在“身份歧视”,加剧了他们的辍学;

⑶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父母生活负担较重,加之封建思想观念作祟,加之现有“读书无用”论重新泛起,大学生也不见得找得到工作,现在读书付出的“代价”太大,而收益太小。

3.少数民族地区师资质量与学校硬件构建的矛盾教育资源状况对教育总量结构和教育质量均有直接的影响。教育资源包括很多内容,教师,学校,教育经费即是教育资源核心的部分。国家财政不断增加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资金投入,包括新建校舍、完善教学设施等,但与师资质量却依然矛盾突出:①教师分布不合理。由于待遇和居住环境差距较大,条件落后的村小学教师紧缺,而城镇、乡镇政府所在地学校又人满为患。②教师素质偏低。民办转公办或村聘教师较多,受过专业教育少,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③教师队伍青黄不接。老教师陆续退休,新教师又不愿到条件较艰苦的地区小学任教。④新的外地教师与少数民族学生及家长语言沟通困难,教学工作开展困难。⑤教师专业不对口。一个教师教两个不相关学科的现象十分普遍。

4.经费投入力度与政策措施实施效果矛盾显著前国务院总理同志在2010年作政府工作报时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抓紧启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面提升教育事业发展水平成为当前我国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农村基础教育更是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2007年,全国农村基础教育经费预算内拨款2,706亿元,占当年预算内基础教育经费总投入的65.7%;到2011年,该项拨款达5,582亿元,占当年该项拨款的63.1%。5年内,比重基本保持稳定,拨款在数目上增长106%。以上数据表明,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投资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少数民族特困地区由于历史传统、地缘、经济环境等多方因素,其农村基础教育有着强烈的独特性,发展仍面临若干阻碍,一方面国外有关农村基础教育方面的经验、理论在此很难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国家的农村教育政策中良好的政策意图有时却不能带来尽如人意的结果。如何利用好教育经费结合地区特色,提出适用于教育发展的政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对策

1.不盲目模仿其他地区的教育方法,淡化“功利性”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更要充分考虑到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在保护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去粗取精的同时,有计划、有目的,有原则的探索教育发展。针对学校及教师,要淡化一味抓升学的“功利性”态度,大量开展针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学校在办学上应与民族特色相结合,开展素质教育,让学生多参与农村社会实践,在知识教育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人格养成。中学则可以适当把课堂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提升对未来有帮助的职业技能。对于家长而言,要淡化“升学主义”倾向,破除守旧的少数民族封建,从思想观念上真正认识、理解基础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个人进步的重要意义,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和对孩子的引导作用,树立其对基础教育的正确认识。农村社会及政府部门也要树立对农村基础教育怎样发展的正确认识,结合地区实际,不盲目宣传引进,善思考,淡化“政绩观”,强调基础教育的“育人”价值;把教育经费落实到实处,落实到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面上。

2.巩固在校率,消除“身份歧视”

⑴政府部门教育事业经费投入应有侧重的投入在农村学生最易发生辍学的方向上,解决农村学生上学其父母及他们自身的后顾之忧,让其充分享受到受教育权利。

⑵学校应扩大招生,不应只以升学率为追求对学生择优录取,树立“基础教育均衡化”的发展观,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相对均衡的情况下,办出地区特色,留住学生。

⑶消除“身份歧视”的传统思想,减小对农村中小学生的负面影响。“身份歧视”让农村少数民族学生处于不利的地位,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了辍学现象的发生。城镇或城市中小学,及在校学生都不应该对本地学生,农村少数民族学生加以严格区分,认为他们学习能力低下。政府应该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正确引导市民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文化,营造更包容的社会氛围;加快取消户籍制度的改革步伐,使农民尽快融入城镇;学生家庭应消除教育功利心理和封建落后思想,认识到教育对于人的意义。

3.改善农村学校师资问题,优化教育核心资源建设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关键点在于改善农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它是决定一所学校、一个地区教育水平质量的核心因素。

⑴可以提高农村教师的经济地位和待遇,让农村老师能安心教书。

⑵全面推行农村教师聘任制,提高中小学教师质量和数量。

⑶开展继续教育,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教师要具备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现状及文化的能力,能与少数民族学生及家长沟通交流。

⑷教师应多开多样的创新课堂,多引导学生创新实践。

4.改善教育经费投入结构政府教育经费的投入是原动力,力度还应增大,政策还应完善,更应构建好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经费保障机制,有侧重的增加投入量。像抓“义务教育达标”一样,抓好薄弱少数民族特困地区中小学校的改造、提高工作。应当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调整工作重点,制订改造、提高发展基础教育的规划,并且积极付诸实践,任重而道远。

作者:张圆圆熊贵宇蒋再敬单位: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