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我国改革型基础教育论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我国改革型基础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我国改革型基础教育论文

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教育改革内部矛盾凸显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各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化。具体到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不难发现理论研究者、改革决策者和基层实践者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利益主体,拥有各自不同的价值选择。其中“理论研究者”主要指的是以教育研究为职业的群体,“改革决策者”主要指的是在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掌握行政权力的官员,“基层实践者”主要指的是中小学校长、管理人员及一线教师等。三大利益主体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场景,这种现象虽然可使他们能够充分表达和有效整合各自利益需求,但当他们各自利益发生冲突和矛盾时也容易使得基础教育改革变得愈加复杂。

2.基础教育失衡现象普遍存在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让每个学生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于是教育公平、均衡发展问题然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1)教育起点失衡。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允许学生有自己择校的自由,家长和学生就可以凭着自己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选择学校,因而出现了学生上学机会的不平等,这种教育起点的失衡是对教育公平原则的伤害最大。

(2)教育过程失衡。这种失衡在教育投入上表现的尤为明显,而这种差异又直接导致了教育发展的失衡。当东南发达城市已经在学校教育中实行星级服务管理时,西部地区仍然有小学生每天徒步十几里山路带着板凳去上学的现象,两者形成鲜明的反差。同时,这种失衡还表现在师资力量配比上,东部地区的师资力量明显优于西部的,城市的师资力量又明显优于农村的,从而导致了西部农村的师资力量远远低于东部城市的水平。

(3)教育结果失衡。接受同样的教育之后,学生可能不限截然不同的结果,这尤其表现在对来自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的学生,其更有可能比来自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家庭的学生获得更多就业、关注、提升的机会。

3.基础教育与素质教育混同谈到基础教育改革,有人就会想到素质教育,似乎只要实行了素质教育那基础教育改革的任务就完成了。事实上基础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素质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在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明显存在一种“非此即彼”的倾向,这一倾向的典型特征就是绝对化,即提倡新的,否定旧的,认为我国的教育是传统教育的典型,必须彻底否定,过分强调了素质教育。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的,其根本目的为了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旧制度,更加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但随着时间推移,素质教育逐渐被一些人片面的理解为减轻学生负担、取消考试、给学生足够的课余时间等,这是对素质教育的片面理解。加大基础教育改革力度、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决不意味着减弱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恰恰相反,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在学生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基础教育改革动力不足

(1)师生比失衡。据教育部公布的《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基础教育在校生人数大约2000万人,而教师总数不到100万,师生比严重不足。而在新课程改革中又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等新的学习方式,这使得教师原来有限的忙于备课上课的精力又要分出一部分出来思考如何在课堂中落实这些新理念,因而导致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这些理念流于形式,或者有的教师过于注重这些新理念而陷入假合作、伪探究的怪圈中,从而很难控制课堂,这样教学效果势必受到影响。

(2)被动改革心理严重。一些教学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消极思想,即被动的等待基础教育改革,而不是积极面对、主要研究。面对基础教育改革,部分教师仍将知识的传授摆在第一位;仍把学生视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仍将分数视为基础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很少有教师主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更谈不上主动针对某一课题展开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了。

二、基础教育改革中相关问题的对策

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经济建设的同时还有其政治价值、传承历史文化的价值,基础教育也不例外,在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也充满着不同的价值观、利益和意识形态,这都需要我们正视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出现的这一系列问题,以开放的姿态面对问题,积极探索相应的解决对策。

1.基础教育改革内部矛盾应在互动中制衡基础教育改革中三大利益主体需要和谐发展,而为了达到和谐发展的目的,遵循在互动中制衡的基本路向尤为必要。即三大利益主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努力破除各自之间传统的研究领域,打造集实践、决策、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新主体。在这一思路的引导下,“实践型研究者”、“研究型决策者”和“研究型实践者”三方改革利益主体的样态应逐步常态化。事实上,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问题不是其中任何一个主体单独能够解决的,必须要通盘考虑,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这也就要求原来分散的利益主体要趋于综合化

。2.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应在改革中推进自2005年始,对教育公平的研究进入鼎盛时期。“十一五”期间教育公平与均衡方面的研究全面展开。均衡发展不是限制发展,而是积极发展;不是划一发展,而是特色发展;不是短期发展,而是持续发展,需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首先,强化政府责任,破解教育起点失衡问题。基础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组成部分,其办学主体是政府,这一点应该得到明确。鉴于此,政府要切实担负起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从政策上、制度上采取措施,努力促进教育起点公平,让符合条件的孩子都能够无条件的接受同等教育,使他们至少能够在起跑线上保持同步。其次,增加教育投入,确保教育过程公平公正。政府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扶持力度,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弱势群体倾斜的力度。增加国家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人,缩小城乡之间的财力差距,尤其是西部农村地区的投入,鼓励更多的优秀教师扎根基层、留在基层、奉献基层,保障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再次,广开发展渠道,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身的出路。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在选择未来发展道路的时候,能够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选择适合自身的道路,确保教育结果的公平,让每一条发展道路都对学生敞开。与此同时,政府还需要鼓励学校向个性化方向发展,教育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实现教育的多元化,以满足不同学生对教育的不同需求,给学生全面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保证教育结果的均衡。

3.厘清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素质教育是一种比应试教育层次更高、境界更宽、目标更远的教育,但这并不代表就要抛弃应试教育的所有手段,恰恰相反,反倒是应该多利用应试教育中好的教育手段。例如考试的问题,实施素质教育并不代表就不要考试了,只是在考试的方式、内容等方面应该努力做出改变,即使是在一些素质教育实施的比较好的国家,考试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也并非全盘否定的。只是考试应该要为素质教育目标的达成服务,同时还必须经过科学化的改造以适应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素质教育绝不是在彻底抛弃应试教育基础上的标新立异。具体而言,与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应该体现以下三个明显的特点:首先,素质教育要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基本素质。这种基本素质既是学习、做学问的基础,更是走上社会做事、做人的基础。这些能力的获得将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使学生终身受益。其次,利用人类社会长期积累下来的、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来教育,将其中的道理内化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由此逐渐形成的素养无疑是一种在任何时期和任何环境下均能表现出来的稳定素质。第三,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学生视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仅仅是旁观者。

4.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与层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由此可见,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中最终的人力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重视。基础教育质量和层次的提高首先就应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对现有的教师进行适时培训,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在教学中落实“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教育观念以适应改革的步伐。虽然截止到2012年我国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已经达到了规定的4%,但在教育的某些领域还存在投入不足、分布不均的问题,其中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就是需要迫切解决的。要想增强教师在基础教育改革实施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要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提高教师的待遇。其次,基础教育的质量与层次的提高还需要国家增大教育投资力度,尤其是对中西部偏远地区的教育投入,切实将资金落实到每个地区每个学校,完善实验资源和教学资源,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这也由基础教育的义务性所决定的,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离不开基础教育改革中各主体的通力合作。

三、结语

以上就是笔者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些认识。基础教育改革是一个过程,我们要有耐心,认真思考这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根据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推进的实际情况,找到合适的解决途径和对策。我们的处理态度应该是尽可能减少失误,让基础教育改革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和完善,循序渐进地推进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

作者:朱玮单位:盐城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