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缺乏有效性在教学中,有一部分教师过度依赖新引入的信息技术,没有将它们与课程实现有效进行整合,甚至出现了占用学生学习时间、偏离教学目标等现象;也有一部分教师不应用新引入的信息技术,还是按照原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通过交流得知:他们不理解新技术与原有信息技术的区别(例如新引进的平板电脑与原有的电子白板),甚至认为新技术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会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
2.学生课内外学习割裂学生在课内是数字化学习,课外却又采用传统的学习方式,课内外学习不衔接,降低了学习效果。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些学校会出于设备安全性的考虑,禁止学生校外使用;一些学生自主性差,校外的学习过程中缺乏监管,容易做些与学习内容不相干的事情,如玩游戏、看小说等,因此家长会反对学生在校外利用电子设备进行学习;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本身就不接受数字化的学习方式,在校外更倾向于选择传统的学习方式。
3.缺少丰富有效的教学资源和统一标准的教学平台缺少教学资源和统一的教学平台已成为制约信息化教学的重要因素。过去一段时间里,学校已经自主开发了一些教学资源,一些企业也参与了教学资源的开发,但是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另外,还有一些资源来自网络的共享平台,质量参差不齐,缺乏教学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实践中还发现,教学平台的建设缺乏统一标准,相互之间不能联通共享,阻碍了不同学校之间的师生交流,也造成了资源孤立和重复建设。
4.缺乏质性的学生评价教师在进行学生评价时往往会进入一个误区:用学生某阶段的学习成绩来作为其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方法不仅违背了新课标的宗旨,也违背了学习规律。当新的技术或理念引入到教学中,学生学习成绩往往会呈现U字型变化,前阶段的下降是师生为了适应新环境,在心里进行概念理解和知识建构的过程,是后阶段学习上升的准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会随之变化,因此,在进行学生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长期学习成绩的量性变化,还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质性变化。5.学科教学缺乏平衡在调查中发现,参与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试点学校绝大部分将新信息技术仅应用于科学、地理等小学科的教学,很少用于语数外等主学科。而在主学科的教学应用中,非重点学校占了大多数,重点学校大都会选择在小学科中进行教学改革的尝试,这源于家长的压力和对教学质量的考虑。学科应用之间的不平衡导致实践结果的偏差,影响信息化教学成果的推广。
二、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的问题存在于教育信息化系统的多个层面中,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从三个层面合力解决。
1.政府层面
(1)协调信息化建设中各要素的共同发展信息化建设要实现硬件建设、资源建设和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协调发展。硬件建设往往走在资源和平台建设的前面,政府应采用相应措施提高资源和平台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在资源建设方面:需要建立标准的、开放的教育资源管理机制,推广信息技术标准的应用;加大对教育资源资金的投入力度;鼓励优秀教师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资源的建设中。在平台建设方面,政府要建立平台开发标准,鼓励企业参与到平台的建设中,建立学校平台开发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协调学校工作,以实现各平台之间的流通共享。
(2)组建一支结构合理、目标明确、通力合作的学科核心团队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高效推进的关键在于逐步建立一批高水平的学科核心团队。学科是教育改革活动的承担者,是中小学实施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学科建设说到底是人的建设,组建学科核心团队能够形成合力,对教育改革和实现教师跨越式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需要牵头组建包括电教工作者、学科专家、一线教师、信息技术专家等人员在内的学科核心团队,打造创造性的研究共同体,起到控制实施风险。帮助试点学校教师开展研究、指导教育资源建设等作用。
(3)实行基于绩效技术的培训在开展培训之前,政府需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教师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开展培训,例如根据调研结果开展关于提高教师意识观念的、信息技术水平的、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水平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建立透明、公正、严格的考核制度,注重过程性评价和考试考核;在培训结束后,要追踪教师的培训效果,确保教师能够将培训中的内容真正融入教学。此外,政府还要充分调动各级教师培训机构、电教部门、学校以及相关机构的作用,展开本地和远程相结合的培训活动,使培训方式多样化。
2.学校层面
(1)组建合适的课程实施队伍在信息技术引入到教学的初步阶段,应该组建合适的课程实施队伍,包括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管理者应该由有热情和有管理能力的教学工作者组成,主要负责课题计划的前期制定、组织实施、过程监控和协调沟通;在组建教师队伍时,大部分学校考虑的是信息技术能力,而忽略教师的教学经验。我们认为应综合考虑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信息技术能力,挑选相对独立、自主的学生组建实验班级,当然,在此之前要与其家长沟通协调。
(2)开展多层次、多方式的课题交流研讨活动学校应为教师创设有利于知识共享、信息交流的课题研讨环境和条件,以便于他们相互借鉴经验,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具体措施包括:定期开展各学科之间的课题交流会,开展不同学校和年级的课题交流会,及时总结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交流会;组织教师观摩校内外的精品课程和示范性课程;开展教学展示和评比活动;定期提供专家指导,实现学科教师和专家学者的互动;组建关于课题的网络学习型社区,方便教师之间的实时交流等。各个学校可根据自身条件开展相应的课题交流研讨活动,以最大化地实现经验共享和思想碰撞,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3)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前面提到,完善的激励机制可以维持师生的创造活力和创新热情,保证信息化教学长久高效的开展。激励机制包括直接激励和间接激励。直接激励主要包括对课题中表现突出的人员视情况进行物质奖励,给予先进荣誉称号,计入业务工作量,作为教师年度考评、晋升、评优的条件等。间接激励主要包括提供校外参观培训机会,给予教师特许时间进行课程开发的学习和钻研等。学校应该实现直接激励和间接激励的有效结合。
3.教师层面
(1)提升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能力教师要通过培训学习和教学实践,根据教学媒体的特点和学情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媒体交流方式、教学方法以及学习情境,来实现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深层次整合。教学内容设计方面。首先,教师要能够区别课程的“传统型内容”和“学习型内容”。前者是课程中预先计划的、显性的和确定的内容;而后者是课程中具有情境性和开放性的学习内容。其次,教师要能够根据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传统型内容”在传统课堂上可以被很好地掌握,如果利用信息技术让学习者自主学习,反而会打破固有的知识体系结构,不仅难以发挥新型教学方式的作用,也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在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性学习中恰好相反,通过教师或网络提供的丰富学习资源,让学生参与到具体情境中,围绕问题进行探索、反思和协商,形成一个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要做好教学内容的设计工作。媒体交流方式设计方面。信息技术提供的教学媒体不仅能够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便利,还可以为学生开展多种学习活动提供很好的支持。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要能够根据学情设计合适的媒体交流方式。教学方法设计方面。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教师在做此设计时,首先要考虑教学目的和任务。例如,如果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某项技能,就可以选用练习法和实习法;如果是让学生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可以选用讨论法和谈话法。其次,要结合信息技术的优势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例如,教师在使用探究法引导学生探究某个知识点的时候,可以让他们在课堂中使用信息搜索工具进行资源的获取,使用知识建模等工具进行任务建构和作品创造;在讲授法中,教师可以用视音频等资源来形象地表征知识点以减轻学生认知活动的难度,用评价工具等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便实时做出教学调整。学习情境设计方面。信息化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增多。而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因此教师要具备设计合适的学习情境的能力。学习情境的设计首先要有针对性,即要针对具体的学习任务;其次,要有基础性,即要与学生的学习起点和知识结构一致,能够使他们的观点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并在不同的情境中建立联系,从而顺利过渡到新的学习环境中;再次,要有诱导性,即能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最后,要有生动性,形象生动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记忆,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2)适应角色的转换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情随时转换角色。在研究前沿性知识技能时,要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的困难,充当促进者的角色;在教学开始前,要为学生提供信息资源、设计教学环境,充当服务者的角色;在和学生一起进行问题探究时,要充当学生学习伙伴的角色;在进行面授教学时,要有条理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学习,充当学习导师的角色。
(3)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反思时间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可能会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学生也会开展多种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反思时间,可以让学生适时回望学习经历,总结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及时修正学习策略中的不足,形成反思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整理思维过程,使思维精确化、概念化;帮助学生寻找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问题解决的策略;通过学生的反馈,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回顾和诊断,调节并完善教学过程。
4.注重质性的评价方式教师在进行学生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量性变化,还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质性变化。在评价过程中可以采用成长档案袋、学习日志、口头汇报等质性的评价方法,评价主体需由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共同担任。例如,应用成长档案袋的方法进行学习评价时需要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能够代表学生学习轨迹变化的相关材料,如作业情况、活动记录、发表作品和实验项目等,这不仅可以为教师提供客观的评价标准,也可以通过定期档案袋的展示、交流,让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体会到成长中的快乐。
作者:杨绪辉沈书生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