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基础教育财政投入的改革思考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基础教育财政投入的改革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基础教育财政投入的改革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我国基础教育财政投入也发生了很大转变,特别是在财政资源优化配置引导下,基础教育财政投入的改革越来越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不断提高基础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结合理论和实践,就财政资源优化配置引导基础教育财政投入的改革思考进行深入分析,希望对提高基础教育财政投入的改革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财政资源优化;配置引导;基础教育;财政投入;改革思考

财政对基础教育的引导体现在为资金、资源的分配方面。因此财政资源优化配置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意义重大,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重要基础。

一、基础教育财政投入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发展的不均衡

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干预和审批,导致了区域发展的不均衡(城镇与农村)、学段间发展不一(学前与中小学)、学校间两级分化(优质校和薄弱校)。第一,城乡之间不均衡,我国基础教育一直保留着传统的属地管理原则,也就是说学生的户口在哪里就是哪里接受义务教育。这就使得政府对教育经费投入的依据也是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进行分配,但这就可能导致城乡之间的教学明显不够均衡。以北京为例,在2013年以前,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政策财政投入分别是25%和75%,2013以后国家教育部门为了兑现“向郊区倾斜”的承诺,才陆续提高农村学校的财政投入,但现状仍不容乐观。

(二)硬件投入过剩,软件投入不足

教学硬件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如果在21世纪的背景下,基础教育连最基本的现代化教学都没有,只是凭借着急粉笔、黑板教学水平的提高很大影响。试想如果学习的硬件设施不足,一些课程比如:音乐课、电脑课、舞蹈课都不能顺利开展,就不能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学校硬件设备设施已经非常完善,但是仍然有很多学校把财政投入在硬件建设上,从目前来看,基础教育存在较为突出的硬件投入过剩现象。相比于硬件设备设施的完善软件投入则更加困难,师资水平、管理理念、教学质量的提升硬件提升更难,如果教学理念的推广和落实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逐步渗透才能实现良性交流,如果过于着急,就会遇到很大阻碍,不利于后期的发展。

(三)缺乏有效的预算和管理制度

2016年预算法进行了修订,要求实施全面预算,全部收入支出都要纳入年度预算、所有工作事项都要纳入年度预算;提出了滚动预算概念,要求项目执行和预算年度要相匹配,减少财政资金的滞压。虽然预算法进行了修订,但从目前来看,并没有针对新预算法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制度。要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还需要在管理办法上、制度标准上下手,构建切实可行的制度体系、从实际出发明确各项建设配备标准。

二、优化基础教育财政投入的改革思考的措施

(一)绩效评价的优化措施

应用在基础教育财政中的绩效评价需要结合财政投入、产出以及基础教育的普及情况等多方面内容,通过绩效评价能够明确基础教育投入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掌握基础教育目标的达成情况,为基础教育投入的不断优化提供较为清晰的方向,旨在持续推动基础教育优化建设与完善。基于此,从绩效评价的作用出发,应当抓住重点,制定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从而充分发挥绩效评价应有的作用。结合前文所述,以及投入、产出、资源合理配置等方面内容,笔者建议以4E原则构建绩效评价体系。所谓4E即经济性(Economic)、效率性(Effi⁃cient)、效能性(Efficacy)、公平性(Equiutable)这四项原则的首字母缩写。在经济性评价指标中包括人均GDP、财政收入、基础教育财政支出所占GDP的比重、基础教育财政支出所占地区总财政支出的比重以及基础教育财政所占总教育财政支出的比重等。以此明确基础教育财政支出、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并可随着地区经济发展,不断提升教育财政支出总量,加大基础教育资源投入,推动基础教育质量能够紧跟经济发展实现稳步提升。在效率性指标中可设置小学生师比、中学生师比、生均教育建筑面积、生均教学资源如图书、计算机等。以此明确基础教育财政支出的实际效率情况,明确资源支出是否发挥实效,配置是否合理、是否存在不足,为资源优化配置与调整提供参考。除要关注效能以外,还要明确是否发挥出应有的效能,在效能性指标中可设置学校密度、教师比例、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的比例、中学升学率、高校入取率。明确教师以及学生在当前基础教育财政支出的方案下,是否达到基础教育的目标。还有一项原则为公平性,这一指标可设置农村教学资源支出、农村人均收入、城镇教学资源支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基础教育农村生均教育资源投入、基础教育城镇生均教育资源投入等指标。这一指标的设定旨在结合城乡教育基础资源的先天差异,本着教育公平性原则,对经济落后地区进行适当教育资源扶持,从基础教育公平性出发,达到教育资源合理、优化配置的目的。

(二)滚动预算的优化开展

滚动预算就是一种兼具传统静态预算与基础教育不断变化的资源动态需求相结合的新型预算模式,在传统固定年度预算的基础上,加入了滚动性的跨年度动态预算管理思路,紧扣新预算法的“跨年度平衡”机制,使预算更加贴近不断变化的基础教育需要。基础教育投入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工作,很多投入项目都跨越多个年度,如教学基础建设工程、教学实验室建设等,显然传统的静态年度预算模式无法适应这些跨年度的投入项目的实际需要。在滚动预算中,应当以结合基础教育的发展战略,以长计划、短安排的的原则进行预算。首先将传统的预算编制由以往一年转变为三年,要以基础教育的发展战略作为滚动预算的制定导向,以传统的年度预算作为基础控制目标,以发展战略作为动态控制手段,并配套基础教育的长期发展规划在预算编制中预留出一定的弹性波动。主管部门制定出滚动预算后,将方案进行细化分解,向各二级部门传达,而各二级部门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编制三年的滚动预算草案,并上交给主管部门,结合二级部门与主管部门的滚动预算方案进行平衡,确立最终的滚动预算方案。同时每年都需要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调查,分析预算编制是否合理,如果未来年份的预算目标超出三年滚动预算方案,则需分析成因,如果成因在于学校资源浪费,则需要求学校内部进行调整,如果成因为突发风险或滚动预算编制存在一定问题,就需要进行反馈,并作出相应调整。为进一步保障滚动预算的有效实施,以及弹性控制效果,强化风险应对能力,还构建跨年度的滚动项目储备库。储备库中储备成熟性项目,有效缩减项目下达到有效执行之间的时间浪费。

(三)统筹财力挖掘存量

长期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对教育财政支出的责任划分、职责权限等方面都存在的一定的交叉、重叠,一旦出现问题,就出现相互推诿的情况。此外一些中央政府对地方也有一定的强制约束,这也增加了地方政府在包括教育支出等方面的压力。这种现状不利于中央到地方的资源统筹,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财政支出效率。因此必须找到一些切实有效的办法,使中央到省级、市级等基础地方政府能够实现协力统筹,促进基础教育财政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率。首先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的相关部门,都可将基础教育列入到政绩考核中,强化监督与未达标追责,使中央到地方都能统一认识到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性,发挥协力作用。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资金支付要提升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所占比重,适当减少专项转移支付的比重,适当放权给地方政府。中央在和地方教育资金转移支付的过程中,需要逐步减轻对下级地方的配套要求,缓解地方的教育支出压力。逐步构建中央统筹机制,以省级政府作为中央与地方的平衡点,教育的基础建设可适当放权给市、县。除以上内容外,为实现资源配置的深度优化,还应充分盘活结余存量,深度挖掘结余的资金量,将财政资源配置的效益发挥至最大化。首先要强化预算、审核以及决算等活动间的沟通、联系,实时了解项目的落实进度,准确统计结余资金。并开展结余存量的定期清理制度,对于已完成项目,如果存在结余资金,可将资金存入到项目储备库中,以供再次分配,避免资金浪费,实现基础教育资金配置的效益最大化。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财政投入改革发展,本文结合理论和实践,首先分析了目前教育财政投入的改革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包括区域发展的不均衡、硬件投入过剩,软件投入不足、缺乏预算和管理标准制度;其次就这些问题通过绩效手段、滚动预算、统筹财力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整改对策,从而缓解我国基础教育运行过程中的压力,希望本次研究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些许参考。

参考文献:

[1]徐联娟,崔正林,黄力.基于资源配置引导机制的基础教育财政投入改革思考[J].财会通讯,2011

[2]梁素萍.我国财政教育资金投入问题研究述评及路径选择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0[3]吴宏超,吴会会.义务教育生均拨款标准改革中的充足、公平与效率——以广东省深圳市为例[J].教育与经济,2016

作者:王奕 单位:北京市丰台区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