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基于性学习理念性教学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内容,但研究性学习课程没有赖以存在的具体学科领域,它的实施必须以学科教学为基础。只有将研究性学习理念渗透于学科教学中,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实施“研究性的教”,研究性学习才能实现其功能目标。本文阐述了基于研究性学习理念的“研究性教学”的构建意义,提出了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基本要素。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研究性教学;小课题研究
作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研究性学习是以一门“独立的课程”而存在的。很多学校独立开设了这门课程。然而,研究性学习课程并没有存在的具体学科领域,我们很难设想:课堂教学仍停留于以知识为中心、传授为主导,而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有充分发挥。从某种意义而言,研究性学习是学科教学发展的需要。所以,如果没有课堂教学的同步改革,作为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二者和谐互补,交相辉映,研究性学习的功能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这也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所在。因此,如何将研究性学习渗透于学科教学中,使课堂教学改革与研究性学习相互促进?这当是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本文就此结合历史学科谈些粗浅看法。
一、实施以研究性学习理念为指导的“研究性教学”
研究性学习是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培养积极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进而增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相对于传统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研究性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学习方式的革命,更多的强调探究,而不是接受。但是,正如美国《科学课程标准》所阐述:“科学探究是一种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学习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学中要求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把从探究中获得的知识与从其他方式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奠定可广泛迁移的科学知识基础。”研究性学习在目前作为一门课程而独立存在时,如果偏离课堂教学过程,包含的仅仅是课题研究类、项目设计类,一味地讲究活动的形式,那么,无论选择了多少课题,调查报告写了多少,出了多少科技制作,都将偏离了研究性学习的宗旨,多多少少走回了杜威倡导的实用性教育的弯路。再者,学生的探究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培养训练出来的。没有科学探究方法指导的课题研究,往往容易成为“瞎子摸象”,甚至是无效的。而科学观念方法的建立和掌握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反复体会。所以笔者认为:只有将研究性学习理念渗透于学科教学中,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实施“研究性的教”,“研究性的学”才能实现其功能目标。所谓“研究性教学”就是以小课题研究或项目的设计为教学的切入点,创设一种类似研究的情境或途径,把方法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融入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将学生下意识运用到的科学方法和良好的思维脉络展露出来,教师的引导以及合理的归纳与总结,将支离琐碎的知识和隐含的学科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和项目的设计中有更多的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创造中感受成功的体验,在成功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研究性教学立足于教材,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是为达到某种结果而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它不是对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都研究,向外扩展与发散也不是无限制的,更不是随机性地确定研究对象,也不是将所有的课堂活动都搞成“研究”。它以教材中蕴含的科学方法和学科思想为核心,注重学生在知识获取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为主动探究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奠定基础。
二、“研究性教学”以问题情景为先导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通过历史知识的讲解和剖析,来构建历史知识结构网络,通过理解、应用达到能力的提高,从而实现世界观的形成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以研究性学习为理念的研究性教学,则把问题的呈现放在前面,以解决问题———“研究性小课题”为教学的导入点。这不仅是教学顺序的颠倒,而是教学观念和教学目标的更新。将学习置于研究性小课题情境中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冲动的前提,而且是学生吸收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前提,问题应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围绕着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展开。一个好的研究课题能够随着问题解决的进行自然地给学生提供反馈,让他们能很好地对知识、推理和学习策略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掌握概念、原理和策略,可以促进知识的提取,可以促进学习策略在新问题中的迁移。
如:“工业革命对人类发展的影响”这一课题,老师首先介绍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的史学研究动态,然后提问学生:目前史学界关于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的一些研究动态,对你们有怎样的启示?你是怎样认识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的呢?请每位同学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论文可以从宏观的角度出发,从总体上考察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正面或负面影响,也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等小角度出发来探讨这一问题,还可以自己选择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要求持之有据,言之有理。要求学生在课后查阅的历史资料来源要广,并能从中筛选出为自己服务的有效信息;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冲破传统思维,对有关问题进行独立分析。通过问题的呈现,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这个过程是以“研究性学习”为指导思想的教学观念的转变,它强调的是“在运用中掌握”,在“掌握中运用”。以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为落脚点,促进后天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研究性教学”以小组合作讨论为主要活动形式
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必备的基本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研究性教学中,这种合作的意义在于:首先,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可以激活学生先前的知识储备,在原有知识背景与当前问题之间生成更多的联系;其次,讨论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外显化,学生会经常感受到观点的冲突,从而可以更好地进行反思和评判;最重要的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人人都积极探索、主动参与、独立创新的优良环境。只要研究性小课题本身具有较为丰富的内涵,就能使所有的学生都有参与探索的机会,而且需要对问题生成多层次的理解,而后再将各个方面的见解集合起来,这实际上是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每个成员都在贡献思想,而不只是借用思想。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应是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当研究性小课题问题情景激发起共同的学习目标时,教师的作用则在于:参照目标,更好地监察小组的进步情况,及时纠偏,或提醒学生看是否需要调整目标,如“你能不能再补充一下”、“你能再换个角度分析一下吗?”;让学生解释为什么他认为这种方法是好的,或者在解决问题时为什么会需要某方面的信息,等等。在开始,教师可能会更多地引导,随着讨论的深入,学生能更多地理解他们的学习要点,教师就可以慢慢地“隐退”,真正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四、“研究性教学”以思维过程的展示为重点
德国教育学家戈·海纳特曾说:“向学生预示结果或解决方法都会阻碍学生努力研究,因此,应该对结果和调整迟下定论。对学生的错误不应看得过重。教师须明白,所有有活力的思想都有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实施研究性教学活动中,重视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立足于教材,识别出各种能力依赖的载体,同时也揭示出思维方法的顺承性与阶段性,使历史过程不只是单纯的强调历史知识的积累,而应是当时社会活生生的现实展示。在研究性教学中,历史上的著名人物的事迹、思想家们的思想火花、英雄人物的事迹等等都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良好营养。在研究性教学的课堂中,如何打破思维定势,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自成一家之言,有意识地提高批判能力与思辩能力,在研习的广阔天地中逐步锻炼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这应当是研究性学习课堂和研究性活动过程中重点思考的问题。以“中国四大发明在欧洲社会进程中的作用”这个专题为例,对四大发明中“火药”进行多角度的思考:第一,在古代社会,中国人发明了火药,显示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第二,在近代社会,火药传到西方导致火器广泛使用,扩大了对生铁、铜和钢的需要,促进了西欧冶金业的发展,推进了西欧社会的进步。而中国人用火药制造烟花爆竹,对中国社会发展没起多大的推动作用,这是落后的中国社会状况决定的。这使我们认识到中国社会的落后,认识到先进的科学技术只有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发挥巨大的作用。第三,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中国人用火药制造烟花爆竹,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说明中国人民热爱生活,向往美好。而西方资产阶级则用火药制造武器,反映了西方资产阶级掠夺的本质。这又使我们认识到,先进的科学技术一定要掌握在善良的人们手中,否则,将会给人类带来痛苦,甚至灾难。辩证地看,火药的发明通过传播和使用,大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五、“研究性教学”要重视对研究结果的反思
概括开放性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征,而研究性教学则是立足于教材,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所以,在研究性教学过程的结尾,为了提炼所学到的知识、能力,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自己以及他人的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作出反思。反思概括的意义在于:其一,内化新知识,加工与整合新旧知识,达成同化或顺应,形成更协调一致的理解;其二,加深理解研究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和学习策略,这对知识的迁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其三,科学的反思往往能使新的问题成为教学的归宿,即在初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新的问题,这些新问题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使教学延伸到课外,而且还在于它能最终把学生引上创新之路。如在“工业革命对人类发展的影响”这一课题,要求学生表明自己立论的理论基础,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行多向性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标准中选择一个或几个作为自己立论的理论基础,从理论上阐发自己的观点,进行独立自主的思维;引导学生例举大量史料作为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进行发散性思维;在论证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批判性思维。“学会学习”是研究性学习改革的重要思路之一,而研究性教学则是这一思路的突出反映。
当然,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毕竟是教育改革的一项创举,如何调整和适应学科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这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尝试。另外,如何通过研究性教学达到更有效的知识建构?如何协调研究性教学中的“小课题研究”与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更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等等,这些都有待做深入研究。愿本文所述能有同行共鸣。(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