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课实效性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课实效性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始自20世纪90年代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课研究与实践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由于理念和实践上的差距,一些人对整合课的实效性产生了怀疑。本文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应遵循的教学原则与应采取的教学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探讨,论述强化整合课教学实效性的途径,以期为实实在在地提高整合课的课堂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课;实效性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研究与实践正在中小学深入展开。整合课的教学是将信息技术直接应用于学科课堂教学,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及其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物化课堂教学目标,提升学习者的综合素质。这一始自20世纪90年代的课堂教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仅国家级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大奖赛到目前为止就举办了八次,评选出了一批又一批整合优质课,为整合课的深入研究与实践创造了有利氛围。各省市的整合优质课评比也是一个接一个,由此进一步推动了各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研究与实践不断向纵深发展,形势喜人。然而,人们除了关注比赛现场上整合课的轰轰烈烈之外,也注意到了有些地方日常教学中整合课的冷冷清清,尤其是在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小学,一部分教师及教育工作者对整合课的实效性产生了怀疑,在有升学任务的班级中,这一点表现得尤为充分。为此,本人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实效性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现略抒浅见,抛砖引玉,以冀进一步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探讨,从而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教学的进一步开展。

在此,首先应当明确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教学实效。从整合课的总体教学目标来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在一起是为了在实现学科教学目标的同时,提高学习者的信息技术素养。学科教学目标要从学科的具体内容与具体要求来看,具体学科不同,其教学目标也不尽相同。信息技术素养应当是包括关于信息获取、加工整理、实际运用在内的关涉信息技术的全部素养。整合课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均是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从课堂教学过程看,整合课的课堂教学是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及其教学方法。教师独霸讲坛“一言堂”的局面是否得到改观,师生地位有无发生转变;课堂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是否向信息化靠拢;教学信息多元交互是否充分;教学场面是否生动活泼;教育技术是否得到充分利用等等。一切行动过程都是为了实现预设结果。整合课的课堂教学经过一系列程序达于教学目标就应视为取得了实效,否则,应另当别论。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课堂教学目标能否得到落实是整合课教学实效的核心。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教学目标效果的最大化,必须瞄准教学目标,狠抓过程环节,解决教师如何“教”与学习者如何“学”的问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导”的好与坏事教学成败的关键。故此,这里着重探讨的是教师如何“教”,兼及“学”的问题。在我看来,教师要搞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课堂教学,必须把握十大教学原则,八大教学策略。

一、教师应把握的十大教学原则

(一)何谓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并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教学原则具有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教学原则从属于教学目的,为教学目的服务。二是教学原则的确立有赖于人们对客观教学规律的认识。三是教学原则对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及其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的设计和运用具有指导作用。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其特定的教学目的(如前所述)、教学规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都有其自身特点。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教学原则除了应秉承一般传统的教学原则外,还应具有自己独特的教学原则,以此来指导整合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及其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的设计和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教学原则可从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两个侧面来定义。

(二)教育技术方面的教学原则

1、务求实用原则。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中教育技术的运用,必须以务求实用为第一原则。任何教育技术,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离开了实现教学目标,任何教育技术对教育教学本身来讲,都将是无关紧要的。因此,必须把实用作为运用教育技术的最高追求。就整合课而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网络多媒体技术中大多适用于课堂教学,教师应从现代教育技术中精心选择那些最有助于达成教育教学目标的技术手段,为我所用。总之,一切从教学实际出发,从实现教学目标出发,从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出发,对教育技术手段加以选择利用。

2、讲究适用原则。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教学对于有些学科的部分章节、部分内容不一定完全适用,这一点已经是被教学实践所反复证明了的。特别是实践课的一些内容,光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比如体育课篮球部分的“三步上篮”,倘若不让学习者到操场上的现实情境中去实践感悟,加强体能,提高球技,信息技术无论与之怎样整合,学习者都将无法准确掌握“三步上篮”的动作要领,并在运动场上熟练自如地对“三步上篮”技术有效加以运用。再如:语文课教学中的写字练习,仅仅靠在网络环境下的整合课教学,学习者不动纸笔的刻苦揣摩练习,终将无法练就一手好字,语文学科的教学功能遭到弱化,长此以往,恐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会受到“无纸化”的挑战与威胁。因此,在进行整合课教学时,必须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适用性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坚持适用性原则。

3、确保够用原则。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教学应当保证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具有一定的量,哲学中量变引起质变的理论在整合课教学种依然有效。整合课就是要通过一定数量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创新教学模式,使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因此,要使用不同的教育技术手段,通过适量教育技术的有效利用,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质量。

4、新旧兼用原则。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并不排斥传统教育技术中行之有效的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习者,教师应当摒弃喜新厌旧的陋习,善于从新旧不同的教育技术手段中筛选出最恰当的教学手段,择其善者而用之。例如小学数学中“时、分的认识”一节,课前让学习者人手一只闹钟或手表,教师在讲台上利用一个大大的座钟,用实物演示教学,这种教育技术很容易让学习者迅速准确地掌握“时、分”的知识,再与其他信息技术手段适度融合,其教学效果非常理想。此种教学方法对于农村尚不具备网络环境教学的学校来说无疑是恰切的。信息是多元的,教育技术是多样的,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学会综合利用新旧教育技术。

5、整体运用原则。对于教育技术的运用,必须采取兼收并蓄、整体利用的原则。无论是现代教育技术,还是传统教育技术;无论是国外教育技术,还是国内教育技术,教师及教育工作者为了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必须深入学习,准确把握,并结合整合课的课堂教学实际,对各种教育技术立体化综合利用。在此过程中,应当注意教育技术的本土化问题,将外来教育技术,包括国外的、国内其它地区其他学校的先进教育技术手段,都要加以引进、改造、完善,使之更适合当地的教学环境、地域特点,更好地为当地整合课的课堂教学服务。

(三)学科教学方面的教学原则

1、以学科教学为本位原则。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必须坚持以学科教学为本位的原则,决不能把整合课当作信息技术课来上。这样,才符合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初衷,符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教学实际需要。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研究与实践,旨在以整合为平台,于达成学科教学目标的同时,提高学习者的信息技术素养。可见,以学科教学为本位是整合课教学的内在要求。此外,意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整合课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客观条件下,或多或少要考虑应试的因素,如果完全不顾应试的客观现实去搞整合课的教改,势必会失去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舞台。所以,以学科教学为本位的整合课教学,既是整合课教学自身的需要,也是教育教学实际需要使然。

2、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原则。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和以学科教学为本位,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研究与实践在强调学科本位的同时,更强调素质教育,整合课倡导在实现学科教学目标的同时,提高学习者的信息技术素养,其本身就在实施素质教育。除此之外,教师应当在整合课的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素质教育原则,从学习者的生理、心理、技能等各方面加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整合课以学科教学内容和信息技术素养为核心的综合素质。

3、以先进理论为指导原则。任何教学形式的确立都必须有其相应的理论作支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同样需要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作支柱。当前,用于指导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研究与实践的理论为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环境中“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大属性,它是整合课教学的理论基础,对整合课教学颇具指导意义。对此,教师必须认真加以学习贯彻。

4、以教改实践为平台原则。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研究与实践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产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就是要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变革传统的教学策略,改变旧有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加强信息技术素养,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目标。因此,整合课研究与实践的深入开展仍然要以教改实践为扩展平台,把先进的教学理念与客观教学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向改革要质量,向改革要发展,向改革要实效。

5、以教学需要用技术的原则。当前,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教学实践中有一种错误的认识,有些人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使用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越多越好,越新越好。这一点,在各级各类整合优质课评比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一些现代教育技术相对落后学校的教师此种思想也较为严重,认为本单位硬件条件达不到,无法使用更多更新的教与技术手段,整合课的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应当懂得,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离开了课堂教学目标其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将是无目的和无效用的,其教学结果也将是无法想象的。所以,一切教育技术都应当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教师应当根据教学需要精选善用教育技术手段。

二、教师应掌握的八大教学策略

(一)何谓教学策略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芒老师认为:教学策略是以一定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或任务,充分关注学习者的学习,对影响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系统化的总体研究,并最终形成可以具体操作的整体化实施方案。这一定义包含以下几项内容:一是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设计必定是在一定的教育观念和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任何一种教学策略的背后都有一定的教学观念和理论作支撑。二是教学策略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它是由特定的教学目标所决定,直接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解决教学问题服务的。三是教学策略不仅重视“教”,而且重视“学”,教和学是辩证的对立统一的关系,要强调教和学的相互作用,注意学习者的意义建构。四是教学策略应体现全面性,应该充分考虑影响教学的各个要素。这里所说的全面性不仅包括认知领域的各个方面,还包括情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内容;不仅包括智力因素,也包括非智力因素。五是教学策略不是教学方法,而是方法的方法。教学策略的外延比教学方法宽泛,层次比教学方法高,教学策略是教学实施的总体方案。六是教学策略不是抽象的教学原则,它具有具体、明确的内容,它可供师生在教学中参照执行或操作,因此它具有可操作性。七是教学策略具有前置性和过程性相结合的特点。所谓前置性是指教师需要在进入课堂实施教学之前,进行教学策略的选择和确定。所谓过程性是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同样存在教学策略的问题。

(二)常用的八种教学策略

依据雷杰卢斯的观点,教学策略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是教学组织策略,即如何组织教学过程,怎样安排教学顺序与教学活动,包括教学内容的呈现策略、课堂的结构策略等。二是教学传递策略,即教学媒体、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合理选择与运用。三是教学管理策略,包括教学内容分配、教学时间安排等等,它是协调组织策略与传递策略的策略。教育学博士武法提在其学位论文中提出了九大教学策略,这九大策略对于雷克卢斯所提出的教学组织策略、教学传递策略和教学管理策略的每一种策略均有所体现。它是:教练策略、支架策略、反思策略、合作策略、评价策略、抛锚策略、学徒策略、十字交叉策略。按照不同的侧重点,上述教学策略分成三个类别:一是主动性策略,包括教练策略、建模策略、支架策略、反思策略。二是社会性策略,包括合作策略、评价策略。三是抛锚策略、学徒策略、十字交叉策略。其中,反思策略无法独立构成体系,故本文不予采用。除此之外,剩下的只有八大教学策略。这八大教学策略符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课堂教学模式,适合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对达成整合课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现概述如下。

1、教练策略: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由教学系统立即做出反应,教师适时地给学习者适当的帮助,进行指导、建议、暗示和反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中教师对学习者的帮助往往采取暗示的方法,因为整合课多以学习者自主学习为主。同时,教师对学习者的帮助必须是在学习者极为需要的情况下进行,所以,教师又必须把握帮助的最佳时机。

其操作步骤一般为:(1)刺激学习动机。(2)监控学习行为。(3)指导、建议、暗示和反馈,

2、建模策略:指在学习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通过对同一类型多个问题实例的研究,总结出解决某一类问题的程序和步骤,形成解决该类问题的模型。通常认为,建模策略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显性的行为建模。一是隐性的认知建模。前者用来表明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应当执行哪些活动以及如何执行这些活动,讲怎么做的问题;后者用来说明学习者在从事这些学习活动时应当使用的推理方法,讲用什么做的问题。

其操作步骤一般为:(1)实例研究。教师通过解决具体的问题实例,并对解决过程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出解决该类问题的程序和步骤。(2)阐明原因。对问题解决过程的每一个步骤做出适当的解释。(3)模型化。将总结出来的步骤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进一步将解决问题的程序模型化。(4)帮助重建学习者的问题解决模型。当学习者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发现已有的模型无法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时,就会不断调整模型来消除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从而使模型得到重建。

3、支架策略:支架原本是指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这里用来比喻教师引导学习者的学习,使学习者掌握、建构且内化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换句话说,就是以教师为支架,把管理学习者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到学习者,引导学习者在未来的知识空间一步一步向上攀爬,直至脱离支架,自我完善知识结构,向更高的知识空间迈进。

其操作步骤一般为:(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照“最近发展区”的要求为学习者建立概念框架。(2)进入情境。将学习者引入概念框架的某个节点——问题情境,并为学习者提供能够获得的学习工具。(3)独立探索。学习者探索之初,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启发引导,并在其探索过程中适时加以提示,使之沿着概念框架逐步攀爬,直至无需教师的帮助,沿着概念框架独立向上攀登。(4)协作学习。学习者进行小组协商讨论,最终完成对学习意义的建构。(5)效果评价。从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贡献和对完成学习主题意义的建构三个维度评价学习效果。

4、合作策略: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及其相关技术,由多个学习者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从而达到对教学内容较为深刻理解与掌握的一种教学策略。

其操作步骤一般为:(1)竞争。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或学习情境,通过互联网进行竞争学习,比谁最先达成学习目标。(2)协同。在网络环境下,多个学习者在共同完成统一学习任务过程中,发挥各自认知特点,通过互联网相互帮助、相互争论、相互提示,或适当分工合作。(3)伙伴。“学而无朋,则孤陋寡闻”。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同样需要学习者之间的互相启迪与帮助。学习者无问题时各自作为,有问题时相互讨论,由此结成学习伙伴。(4)角色扮演。让不同的学习者交替扮演学习者和学习指导者角色,学习者负责解答问题,指导者检查学习者在解题过程中是否有错误。

5、小组评价策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小组对小组成员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二是对小组学习效果的整体评价。评价的内容既有学术方面的,也有社交方面的。评价要积极而中肯,切忌言不由衷或言实不符。

6、抛锚策略:教学中首先确定真实事件或问题情境,然后由学习者针对真实事件或问题情境展开分析与研究,完成只是的“意义建构”。被确定的真实事件或问题情境被形象地喻为“抛锚”,因为一旦事件或情境被确定,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随之确定,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抛锚”教学策略又称“基于问题式教学”或“实例式教学”。

其操作步骤一般为:(1)创设情境。教师借助网络环境,创设虚拟问题情境,并在问题情境的不同细节中,设计出进一步探索问题的建议或做出一定的暗示,使学习能够在和实际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2)确定问题。让学习者面临一个需要立即解决的问题,即“抛锚”。然后,由学习者确定问题,通过网络资源库或搜索工具寻找并确认与这些问题相关的信息资源。(3)资助学习。教师提供解决问题的一些线索,学习者借助网络环境提供的教学信息资源解决当前的问题。(4)合作学习。对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学习者通常需要与同伴或老师进行讨论与交流,以此修正或补充所发表的见解,并加深每一位同学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习者从不同路径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经过综合分析,确定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5)效果评价。包括教师和学习者评价。在此过程中,学习者之间交流自己的心得和经验,由小组成员或教师评价,学习者反思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7、学徒策略:传统的学徒学习中,师傅作为“教师”和徒弟始终在特定的情境中参与同一实践活动,指导徒弟对某一特定技能的学习。但徒弟获得有关行动的知识基本上不是来自师傅(教师)的教授,而是来自于对师傅(教师)与自己从事同一实践活动的观察与体验。学徒策略就是从中得到启迪而建立起来的。学徒策略是指试图通过真实事件中类似职业学徒中的活动和社会交互,促进学习者的文化适应,强调把知识当作工具,允许学习者获取、开发、利用真实领域中活动工具的方法,用来支持学习者在某一领域的学习,使之逐步具有该领域专家能手所具有的技能。

其操作步骤一般为:(1)内容。包括某学科某章节内容的概念、事实、程序;学习目标的设定,策略的制定、监控、评价与修正;学习者如何进行学习。(2)方法。给予学习者在一定的背景下进行观察、参与、发现或发明的机会。(3)序列。通过逐渐复杂的任务序列和不断变化的问题解决情境序列对学习者的学习进行分级,以便使其就某一环节的学习前对全部学习活动有一个整体了解。(4)社会性。让学习者处于一种社会性交互的实践共同体中,以适应特定任务环境中的文化背景,更多地接触其中的文化,逐渐进入专家或里手的角色。

8、十字交叉策略:指通过为学习者建构具有多角度及观点的情境,引导学习者从多条线索交叉学习、理解某一概念,经过反复交叉,不断获得新的认知,由此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达到全面深入理解所学内容的目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常常借助网络环境进行交叉学习,网络非线性组织的信息具有超文本性,它为学习者提供了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虚拟情境,学习者通过随机访问,可以对文档中的超链接进行重组,并不断重构情境,由此清晰地揭示概念间的联系。这为学习者通过导航工具以及页面文档中的热字在各种案例、观点之间进行“十字交叉”学习提供了便利。

其操作步骤一般为:(1)创设情境。教师为学习者创设一个多视角探索问题的学习情境,同时为学习者提供知识的多元表征方式,比如多种模式、方案、观点等。(2)交叉学习。教师鼓励学习者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进行多种方式的表征。(3)形成观点。学习者通过对问题多角度地进行探索、内化,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4)小组评价。学习小组对学习者形成的观点进行评价,及时进行补充、修正和完善。

(三)整合课中运用教学策略应注意的问题

1、教学策略的继承性。教学策略不是无源之水,它是在继承以往教学策略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从教育发展史来看,自从教育产生之日起,教师及教育工作者就开始研究怎样教的问题。班级授课制出现后,教学策略的研究日渐成熟。在延续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被引入课堂教学,并开始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尽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是一种崭新的教学形式,但其仍未脱离班级授课制的模式,因此,班级授课制条件下的许多教学策略稍加改造仍然适用,一些新的教学策略也是建立在传统教学模式上的,教学实践中,无法将新生的教学策略与固有的教学策略完全割裂开来。

2、教学策略的创新性。教学策略不仅具有继承性,同时也具有创新性。教学策略一经形成并非一成不变,教学环境不断改善,教育技术不断发展,教学理念不断进步,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育现实情况的需要不容再像过去“那样教”,教师及教育工作者面对教学实际,必须重新审视教育教学,研究当前“怎样教”的问题,因而,从教学实际出发,在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指导下,一些新的教学策略便会应运而生,这就是教学策略的创新性。

3、教学策略交叉性。事实上,任何教学策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很少有人在一堂课中只用某一种教学策略教学,稍有教学常识的人都懂得这一点。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中,教学策略的运用经常是交叉进行,譬如,在抛锚式学习中,既有创设情境的教学策略,又有小组评价教学策略,也有其他教学策略。因此,教师在进行整合课的教学中,必须注意多种教学策略的交互运用。

4、学习者基本功问题。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研究与实践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但这种整合课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有些学科基本功练习缺失的问题;教师与学习者之间亲和力衰减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教师及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整合课教学研究中必须给予充分关注,积极探索因应对策。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教学实效性问题是当前整合课教学研究与实践的一大热点问题,也是进一步开展此项教学改革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事关今后整合课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与教学改革的进程。只有在教学原则、教学策略等关键环节寻找突破口,努力探索出整合课教学过程中信息素养形成和学科内容学习的最优化渠道,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堂的教学实际以及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学环境,在正确的教学原则指导下,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开展教学活动,才能使学习者通过整合课的学习实现信息技术素养与学科知识学习的双丰收,才能保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使教育教学改革结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李芒等.学校课堂教学策略及其模型的研究.教育技术通讯.

2、祝智庭.CAI的教学策略设计.电化教育研究,1998.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4.

4、佚名.网络教学中的教学策略.天津基础教育网.(公务员之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