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创造性能教吗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创造性能教吗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创造性能教吗

对于素质教育来说,创新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要素,我们要提倡的素质

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因为创造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

的最好体现。那么,创造性能不能“教”呢?

一、创造性不能“教”

纵观我国的现实状况,“到底创造性能不能教?”在相当多的中国教育工

作者中,很少有人想过是否要打上问号,而他们所要问的问题不是“能不能教

”而是“怎么教”。举三个例子:(1)1995年12月8日的《人民日报》(海外

版)提出“训练创造性思维”之后,我国有较多有关训练创造性思维的书籍问

世。(2)黄全愈先生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提到了一个素材:美国一所小

学的美术教师琳达·叶格1994年到云南昆明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学术交流,不少

中国教师请教她:“在美国学校里,是怎样教孩子创造性的?”这位美国老师

感到很困惑:创造性怎么能教呢?!(3)在我国越来越重视创新素质教育的过

程中,近些年一些省市在申报职称的条件中,增加了一个条件:必须参加地方

组织的“创造性思维训练”考试。这就是说,在许多中国教育者的认识中,创

造性是可以教出来的!创造性是可以“训练”出来的,这种训练出来的创造性

思维还可以通过考试来作出评价。

《现代汉语词典》给“教”这个概念下的定义基本是准确的,即教就是把

知识或技能传给人。问题是创造性能不能看作是一种技能?如果是一种技能,

创造性就应该能教!实际上,把创造性看作是一种技能,恰恰是许多中国教育

工作者认为创造性可以教的根本原因。

技能是指“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创造性是不是一种技能?我们

以绘画为例来作分析。中国孩子大多四五岁被送到绘画班学习,要不了多久,

孩子的绘画技巧就会很快提高,老师画什么,孩子也基本上能惟妙惟肖地画下

来,外国专家一看,对中国孩子画画老练成熟、技巧高超大为惊叹。上面讲到

的琳达老师在昆明进行教学交流时,因为看到中国孩子们的画技非常高,有一

次,她出了一个题目为“快乐的节日”让中国孩子去画。结果发现很多孩子都

在模仿墙上的一幅画在画圣诞树,于是,她把墙上的圣诞树覆盖起来,要求孩

子们自己创作一幅画来表现“快乐的节日”这个主题。令她吃惊的是那群画技

超群的孩子竟抓耳挠腮、冥思苦想,就是无从下笔。在中国,对孩子绘画,大

人多是用“像不像”来评价,这种模式的训练,久而久之,孩子就只会“拷贝

”,“模仿”别人的东西,由于没有心的参与,孩子的绘画过程仅仅是一个由

眼晴到手的过程,即眼里只有画,心里没有画,这样在他心中就很难创造出一

幅画来。也就是说,如果不能在自己心中“创造”出一幅自己的画来,就只能

重复别人,否则就无所适从。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技能是可以由老师传授的,就像中国老师教孩

子绘画一样,但创造性是无法被教出来的。

二、创造性只能培养

黄全愈先生认为,创造性就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

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教育工作者就

是要去创造这样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笔者非常赞同这一观点。那

创造性又如何培养呢?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四点:

1、给孩子一块肥沃的土壤

创造力不同于智力,它包含了许多非智力因素,而人的许多非智力因素是

只能培养而不能教的,好比种子一样,需要的是良好的生长环境。所以,中小

学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目前,我国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采取的是“初级教育打基础,高级

教育做学问”两个阶段互相脱离的战略,其结果是导致硕士研究生毕业搞科研

都存在很大的困难。于是,许多人认为,中国的初等教育是很棒的,现在的问

题是高级阶段的研究没做好,要加强的是高级阶段的研究工作的创造性问题。

事实上,如果我们同意创造性不能教,只能培养的观点的话,既然要培养,就

要从小开始,一个人的创造力不但要有内在成长的连续性,还要有外在的培养

环境的持续性。2、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

今天,那些上不完的兴趣特长班、做不完的作业、应付不过来的考试,使

孩子们看起来是如此压抑,他们几乎没有多少东西是自发的,学校给人的感觉

是那样缺乏欢乐,孩子们被期望的就是变得不像孩子。一位美国幼儿的老师参

观了中国的一所优秀幼儿园后不无感慨地说:“过分严密的管理,看起来更像

一座军营,而不是一所学前学校。孩子们的活动太被动、太克制、太驯服,过

分强调纪律次序和行为规范,以致不惜摧毁孩子们的创造性为代价。”而我们

中国老师却认为,严格的管理、纪律秩序和控制是学前学校的教学法和孩子社

会化的精髓所在,并引以自豪。

事实上,创造性的培养对于自由空间的开启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长期把“

教育”等同于“知识训练”,孩子在高考指挥棒的挥舞下,“知识训练”的负

担太重,为了获得高分,死记硬背大量的东西、做大量的题目,这些都使学生

没有喘息的机会,哪有自由空间呢?又怎么谈得上创造性的培养呢?

3、给孩子一份恰当的评价

我们在孩子的教育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把“听话”、“守规矩

”和“文静”作为儿童的美德,而把“好提问或好提不同意见”、“好动”和

“顽皮”作为评价坏儿童的标准。在这种意识的强化和熏陶下,儿童都被修剪

成一棵棵“冬青树”,看上去整整齐齐、文文静静。试想,在这种思维的引导

下,创造性又怎么能够被培养出来呢?

同样,我们今天的高考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观念出现了一个误区,即把学生

“偏科”看得太可怕了,把学生的“全科”看得太可爱了。把素质教育下的高

考改革理解为:学生的知识越全面,素质就越高。其实,虽然一个人的素质与

他的知识是密切相关的,但是,一个人素质的高低绝不等于知识的多寡,除了

知识以外,一个人的素质更多的体现于他的人格独立性和创造能力等等。“偏

科”并不可怕,一个人在中学时代能够表现出对某一门学科的偏爱和侧重,表

明他较早地意识到自己的特长所在并着重在这方面发展,这是他日后能够有所

作为的重要条件,关键是我们的高考改革不要将这部分学生排斥在大学门外,

我们的社会评价学生的标准应该更为合理。

4、给学生一个启发的课堂

所谓启发的课堂,就是创造性教学:它是将创造性的教学思想运用于教学

活动中,把创造性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相结合的一种尝试。这种教学方法,就

教师本身来讲是鼓励教师因时制宜,变化教学方式。其目的是启发学生的创造

动机,鼓励学生创造的表现,以增进创造才能的发展。如上海实验小学推出的

创造性教学模式,它根据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活动的比例,分为五个子模式

:讲授——接受式;示范——模仿式;指导——自学式;提问——讨论式;引

导——探究式。这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探索。

美国学者廷伯莱克(Timberlake)曾提供15种建议,作为实施创造性教学

的参考,很有指导意义。比如:允许学生发生错误;对课堂发生的捣蛋事件,

教师处理的态度应有耐心和弹性;鼓励学生提出不平凡的问题;让学生有机会

充分表达自己的作品;保护学生免遭嘲笑等等。

有人认为,我们现在的教育也是培养人,在基础理论知识方面还有许多优

势,不少学校还能举出很多本校毕业生成名成家的例子,因此对于推进素质教

育、创新素质的培养认为没有必要。学校能为国家培养出人才,成绩应该肯定

,现在我们要思考的是缺陷、不足。以升学考试为目标,以高分和升学率为载

体,长此以往,怎么谈得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呢?还谈什么创造性呢?

总之,创造性的培养寓于一种创新观念,根植于创新的文化环境,立足于

实施创造性教学,而这一切都依赖于我国整个教育体制的改革。不进行教育体

制的根本改革,不创造一种顺乎儿童天性、崇尚自然、自由、民主的文化氛围

,所谓“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将永远是一句美丽的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