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后勤伙食服务改革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后勤伙食服务改革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校后勤伙食服务改革

摘要:后勤伙食服务社会内涵是伙食服务的商品市场化和企业化。在高校伙食服务社会化改革实践中,不断完善伙食成本核算制度;不断转换机制,参与社会竞争,拓展发展空间,壮大整体实力。这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后勤伙食企业与高校平等主体之间经济往来的关系确立,竞争机制完善,开拓市场能力加强,才能使伙食企业向多元化经济实体转变,才能最终实现社会化。

关键词:后勤伙食服务社会化认识实践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学校的后勤,要通过改革逐步实现社会化”。高校伙食是高校后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应该也必须率先社会化。这一点,已成共识,但在理论上如何理解,实践中如何操作,还有待广大伙食工作者进一步探索。

一、高校后勤伙食服务社会化的基本内涵

正确的行动来源于正确的思想认识和指导方针,要实现后勤伙食服务社会化,首先要对其含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理论上讲,要实现后勤伙食服务社会化,就是要将其纳入社会化经济环境中,使其成为社会统一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由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封闭式、福利型的事业单位部门成为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使之逐步与社会第三产业餐饮行业接轨。在社会化过程中,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转变,即后勤伙食服务的商品市场化和企业化。商品市场化一是指后勤伙食服务所提供各种产品,包括有形产品(菜、饭等)及无形产品(商标、专利等)都要转变成商品,通过买卖实现商品的价值。商品市场化是后勤伙食服务社会化的基本特征。二是指将后勤伙食服务系统推向市场,在资金来源和动用、人员安置、利益分配等方面实行市场机制。

企业化是指建立的伙食服务实体应该具有现代化企业所具有的特点,产权清晰,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这也是伙食服务社会化的实现形式。伙食服务的商品商场化、企业化构成了后勤饮食服务社会化的基本框架。

二、近年来高校后勤伙食社会化改革的实践和探索

改革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点滴的积累。全国许多高校(如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在近几年的伙食改革探索中,紧紧抓住高校各项事业超常规发展以及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大好机遇,坚持“早改革、早受益”的原则,在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稳定的前提下,加快各项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朝社会化方向迈开了坚实的一步。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不断完善伙食成本核算制度,这也是伙食服务商品市场化的必然要求。

高校伙食服务部门始终贯彻高校“三服务、二育人”宗旨,本着让师生“吃饱、吃好、吃省”的原则,因校制宜,逐步形成接近伙食全额成本核算方法。全额成本由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组成。间接成本为所有管理费用。直接成本由原料、调料、燃料、低值易耗品、维修费用等构成。各餐厅进行日常经营过程中,采取接近全额成本核算方法,使其成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部门。

2、不断转换机制,由计划经营条件下“福利型”运行机制向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化”经营机制转变。

“市场化”要求对资源进行优化配制,最大限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企业化”要求各餐厅自主经营,寻求合理利润,拓展最大市场,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经营效率。在日常工作中应形成六大机制:经营中的风险责任制,资源配置上优化、保值、增值机制,原料采购的市场竞争机制,分配制度上激励机制,人员管理上的优胜劣汰机制,经营管理中的监控机制。通过机制转换,在管理、经营和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实效。例如:分配激励机制实施后,餐厅通过减员增效,人均产值上升幅度加大;资源配置上优化、保值、增值机制的实施,使设备资产每年达到一定幅度的增值。

3、向管理要效益,加强制度建设的力度

通过成本核算制度完善及机制的调整,已为后勤伙食服务社会化改革创造了良好条件,但要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则需要加强管理。伙食服务部门在理顺关系,转变观念,人员培训等方面开展了许多工作,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管理规章制度。例如在利益分配方面,参照月营业额和间接成本回收和当月考核成绩,坚持按劳分配原则,适当拉开差距,完善了部门职工劳务报酬发放办法。在内部监控管理方面,制定内容详实、责任明确的《监控实施细则》。这为部门各项工作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监督保障作用。在劳动用工方面,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着手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与实践。每年与非在编职工签订劳动用工合同书,每年为他们投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大病保险,并开展了非在编职工中选拔管理干部的尝试,都取得了成效。在人事管理方面,出台并完善《职工聘任管理办法》,实行职工总量控制,聘任上岗,定期考核,聘任与确定级别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4、积极参与社会竞争,拓展发展空间,不断壮大后勤伙食整体实力。

对于高校后勤伙食部门这个具有竞争性的行业来说,高等院校之间、高等院校与中小学之间,联合创办合作制餐厅,大力推进合作餐厅发展,是后勤伙食社会化的一条有效途径。许多院校在这方面做出了大胆且有益的尝试。如浙江大学伙食服务部门就先后托管了浙江应用工程学院、浙江中医学院、解放军117医院饮食服务,并成立了合作制餐厅。它以物美价廉的菜肴、热情周到的服务迅速受到广大师生员工的青睐,并具有了较高的知名度,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这种建立两权(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和两权(经营权和监督权)均衡的体制,使经营机制得到了转换,合作双方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解决了部分学校经费投入不足、资源闲置等一系列问题。走出学校,创办实体是伙食社会化转变的一种有效方式。对改善办伙条件,探索社会化道路,增强后勤自我发展动力起到了良好且十分重要的作用。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实践,许多院校后勤伙食服务部门在机制上初步建立起适应学校实际的准企业管理和运行的基本框架,同时也从改革中得到益处。一方面为学校节约相当部分行政拨款,并上交学校一定数额利润;另一方面职工收入每年按一定比例递增,且于内部装修及外部环境建设、大型设备购置的经费投入逐年增多。

三、高校后勤伙食改革的前景与展望

高校后勤伙食改革没有统一模式,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要小步快跑中把握住伙食改革的方向,笔者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要的探讨。

1、后勤伙食企业与高校的关系

后勤伙食与高校之间应是一种平等主体之间的经济来往关系。后勤伙食企业通过向高校提供自己的产品、服务,从而获得利润。高校有权选择社会其他餐饮行业,标准是看谁提供的产品质量高,价格低,此外,两者之间还有一种产权关系。后勤伙食企业在社会化之前是学校后勤的职能部门,其产权归属学校,因此在与学校剥离过程中,应彻底清查和评估资产数额,然后将评估出的资产总额作为后勤伙食企业的投入成为企业的股东,可以独资也可以控股。学校可以委任具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员担任经理,负责日常经营活动,而且学校的权力则通过行使股东投票和受益权得到实现。

2、后勤伙食社会化改革的实现形式

从规模和现状来说,学校规模大,发展后劲强的伙食部门可以发展成为学校提供伙食服务为主的社会企业。而规模较小,发展后劲不足的伙食部门可以并入其它高校伙食部门或进行联合,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后勤伙食服务行业。

从地域上说,高校相对集中的大城市,在地方政府指导下,各高校的伙食部门可以进行联合经营、连锁经营等,走集约化、区域化道路的发展模式。这具有规模效应,具有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其实现形式应建立在对后勤伙食部门的规范分离,并使其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如上海市通过“并入、托管、联办、连锁”等形式成立了上海高校后勤服务中心和上海高校后勤发展中心,就是此例。

从提供服务来讲,后勤伙食企业应按照社会餐饮行业的规范和要求,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人、财、物资源,建立良好的市场营销网络;进行有创意的广告策划;不断开发新产品。只有这样高校后勤伙食企业在与社会餐饮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完善竞争机制与强化社会竞争意识关系

高校后勤伙食企业不能变相垄断,只有完善竞争机制,才能激活校内市场,才能自觉地改进管理,降低成本,使其在竞争中生存、获利、发展。在完善校内市场机制的基础上,依托校内市场,不断参加社会竞争,开拓社会市场。可以争取多种形式方法实践,如伙食服务企业可与校办企业、社会餐饮行业、国有企业进行合作,还可进行校际间、校企之间的合作。

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竞争机制,不断提高开拓市场的能力,才能使企业向多元化经济实体转变,才能最终实现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