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信息技术课应用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信息技术课应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信息技术课应用

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九年制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四个必修内容领域之一,是由国家规定、地方和学校组织开发与实施的课程。从课程的开设来看,现在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还是很多人眼中的“小学科”,没有过多的教学时间,没有充足的课余时间的辅导,那么,怎样发挥有限地课堂四十分钟效率,也成了我们众多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者积极思考的问题。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一般分为设计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等,以信息技术教学为例,笔者简单谈谈在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中的几点思考。

一、设计任务

任务设计的合理与否是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能否成功实施的前提。任务设计的过于简单,往往达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设计的过于困难,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设计任务的时候教者要多方考虑、全面衡量。笔者在实践中一般从两个方面考虑:

首先,任务要有针对性,即任务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例如,初一学生在学习“表格制作”的内容时,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设计一个8行4列的空表格”。这个任务就包含插入空表格、合并单元格、表线添擦等子任务,在完成这些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对表格的插入、行列的删除、表线的处理等操作就会逐步熟悉,从而达到本课时“让学生掌握制作简单表格方法”的教学目标。

其次,设计的任务要有阶梯性,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规律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等特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此,围绕同样的教学目标可以设置多个不同难度的任务。任务相同、难度不同,这样任务的重点和难点就必须进一步分解、细化,从而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兼顾到所有学生。

二、分析任务

任务给出后,作为教者首先要对任务进行分析。每一个任务都包含着不同的知识点,对于旧知识点,任务的实施有没有对学生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对于新知识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不能自己解决等等。教者对任务进行适当地分析,有利于学生在后面能少走一些弯路、提高完成任务的效率。

例如初中学生在学习WORD一章制作电子小报时,很容易设计这样的任务,让学生结合一定的主题自己制作一份美观的电子小报。那么在制作小报时,要用到哪些知识点呢?对于旧的知识点,例如艺术字的使用、文本框的编辑、表格的制作等学生是否能熟练运用呢?要不要根据大任务再设计一些小任务呢?如小报的标题用艺术字设置,框架用文本框来做等等。

三、完成任务

任务设计、分析完成之后,就到了最关键的阶段——完成任务。信息技术课跟其他课程不一样,操作性较强而且都要借助于上机实践完成。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做好对学生上机过程中的个别指导和答疑工作。学生之间水平存在差异是个普遍性的问题,再加上具体操作的多样性,导致不同的学生往往会遇到不一样的问题。还以制作小报为例,在制作过程中,有的学生会对“艺术字”的基本编辑方法不是太清楚,有的学生对应用图片、自选图形的组合、美化不了解,有的学生对图文混排的方法不熟悉……如果都采取“一锅端”的做法显然是行不通的,而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就很有必要。

四、评价任务

任务完成了并不等于就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这时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恰当地评价就很有必要,一方面便于进行总结和反思,及时汇总、解决前期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方便后面知识点学习的铺垫和过渡。评价任务可先以小组为单位,对照设计的评价量规表,由小组的各个成员先进行交流、讨论、评价,对不完善的地方作相应地修改,然后利用广播教学软件展示各个小组的作品,进行组与组的集体交流,最后再由教师作出总结性评价。教师的总结性评价除了有对学生成果的静态评价外,还应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动态评价,如学生的学习态度、探究的方法等。适时、恰当地评价任务既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氛围,又能在评价过程中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成效。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恰当地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既可以显著提高教学效率,又能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动下,大力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能力。新课改的逐步实施,进一步强调了课堂教学必须由知识本位向智力本位再到人本位的转变;新课改的逐步实施,也呼唤我们教育工作者能思考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确行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