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插播型电视教材应用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插播型电视教材应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插播型电视教材应用

自从我国引入电化教学以后,我国的电教事业有了突飞猛进地发展,新的媒体、新的技术不断出现。尤其近几年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给教育技术带来了重大变革,但有不少地区和院校,一味地追求新设备、新技术,对一些常规媒体置之不理,这种“常规媒体过时论”是非常错误的。就我国国情来说,常规媒体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应是教育技术应用的主力军,我们应努力探索怎样把常规媒体和现代媒体结合起来,对现有设备和技术进行充分地利用。本文从插播电视教材的设计思想、制作及应用方面,探讨一下插播型电视教材如何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要求。

一、插播型电视教材概述

80年代初,录像技术进入电化教育领域,随之电视教材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充分地发展和应用。但传统的专题型电视教材,一般时间较长,播放时学员容易产生疲劳,降低学习效率;另外,这种电视教材,虽然有其典型性、代表性,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它只能适用于某一特定的教学情境,或某一教员的教学风格,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况。而插播型电视教材以其不同于传统的专题型电视教材的独特优势,受到广大教员的青睐。

插播型电视教材,简称插播片,又称为片段片、素材片、资料片,它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需要即时播放的教学录像教材。它以教学大纲为根据,以文字教材为依托,以教学目标为归宿,选择某学科、某年级所有适合电视媒体表现的教学内容,尤其是重点和难点,拍摄制作成系列的电视教材短片的辑纳。

这种电视教材时间短、内容精。一般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长度在三、五分钟左右,可即停即放,运用灵活。它把控制权交给了使用者(即教员),使教员的主体作用得以发挥,教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选择播放其中的某一段,易于与教学活动融为一体,有利于发挥电视教材的作用。它与语言、板书、投影、挂图、模型起同样的作用,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新形势下,插播型电视教材设计制作中新的要求及应该注意的事项

随着教育的发展及设备、技术的现代化,“电化教育”正向“教育技术”转化。传统的电教工作被称为“三子”(拍片子、放带子、修机子),而现在的电教工作,范围极其广泛(包括硬件、软件及潜件)。80年代中期教育专家就提出了“电教三深入”的思想,即深入教学、深入学科、深入课堂。三深入要求电教“融于”教学活动中,传统的电视教材只是教学活动的一种补充,一种延伸,而插播型电视教材就以它独特的优势,成为实现“融于教学”的有效途径。

近几年来,现代教育技术除了进行硬件和软件的建设外,也特别重视潜件的建设,对一些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对教学人员进行培训等等,以达到教学最优化的效果。

三、如何使插播型电视教材适应这种新形势的变化呢?

1.插播型电视教材的制作应紧紧围绕素质教育这个中心

实施素质教育不仅需要教育思想的转变,同时需要教育技术的更新,反过来,教育技术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这就要求在编制插播型电视教材时应以素质教育为中心,要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在培养学员的全面发展上下功夫,要以电视教材的形式体现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另外应处理好插播型电视教材的声、形、色等特性,为学员创设一种愉快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员在愉快中接受教育,改变以前的那种传统的、单调的电视教材。随着社会的进步,学员的审美能力也增强了,所以在制作插播型电视教材时应在保证其科学性、教学性的同时,兼顾其艺术性,让学员在欣赏优美电视画面的同时接受新知识,把学员的美育和智育结合于一体。

2.要注重ID(教学设计)理论的运用

把ID理论应用于插播型电视教材的制作中,也是使电视教材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一个途径。“教学设计是要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保证没有人处于教育劣势之中,而让每一个学习者都享有同样的机会,利用他们自己的潜能去完善自己。”(乌美娜语)

在插播型电视教材制作的前期准备中,我们应按照教学设计一般模式的要求,对学习需求、学习内容及学习者、学习目标、教学策略等进行详细地分析。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实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学科;根据学科特点,分析、确定其教学过程中需要制作成插播型电视教材的具体内容。这两步是决定插播型电视教材成败的极为关键的两步。

3.要深入学员,了解学员

其实这是教学设计中所要求的对学习者的分析,这里单独拿出来加以强调。学员是电视教材的观众,电视教材编制之前,编导人员要深入学员的学习和生活中调查研究,要了解学员各方面的特点,这样才能保证制作的电视教材符合学员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及学员的品味、爱好等,这样的电视教材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4.要保证插播型电视教材各片段之间的独立性

插播型电视教材一般由空白画面、提示画面和插播画面组成,前两者所占时间很短,主要起各知识点间的间隔和提示作用,便于教员的备课。该电视教材的核心应是插播画面,也就是该片段的具体内容,它可以是一段动画,也可以是一段视频,或几幅照片、图片,或几者的组合,一般在两、三分钟左右。

现在我国正在进行积件库的建设,存入积件库中的信息,可以在积件平台上当素材来用。教员可根据自己的讲授风格从积件库中调出素材,重新组织教学顺序。为使插播型电视教材符合积件库中信息的要求,也为了以后能方便地使用,编制插播片时要保证各插播画面之间的相对独立性,这样在使用时可以根据需要任意播放某一片段,不必一定按插播片的顺序播放。

5.制作过程中应加强专职电教编导与专业课教员的合作

院校的专业课程品种繁多,一名专职编导人员不可能精通各门学科,而学科教员虽对学科知识比较精通,但对电视编导知识比较欠缺,这就需要双方团结合作,协调一致,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负责的态度。专业课教员应始终把握好电视教材的教学性和科学性,而专职编导应在吃透文字稿本以后,努力实现画面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即追求电视教材的艺术性。

6、在制作中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制作的插播型电视教材宜短不宜长。因为若学员长时间观看电视屏幕,容易产生疲劳,使接受器官的兴奋程度降低,从而影响知识信息的接受和抽象的效果。

第二、不要片面强调插播片中插播画面的“圆满性”。现在的教学应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应在适当的地方有意地做些“悬念”,提出问题,吸引和激发学员的想象力,要求学员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对画面的观察来解决这个悬念,激发起更大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更好地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第三、在制作之前,应尽量对国内、外已有的同类内容或题材的电视教材进行调查和评价,这样既可避免重复制作,又可以加以借鉴,保证教材制作的质量。

7.插播型电视教材新的应用途径及运用中的注意事项

传统的插播型电视教材都是记录在磁带上的,并且通过放像机来播放,这就存在着线性的缺点,造成使用中检索和播放的不便。如何改进这种线性缺点呢?我们从新技术的发展和自己的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种改进这种缺点的途径:

1.利用VOD系统(多媒体视频点播系统)

视频点播(Video-on-Demond,简称VOD)作为一种数字多媒体网络业务,越来越被消费者所青睐。就本文所讨论的问题来说,可把插播型电视教材经过VOD系统的数字化压缩,存储在系统服务器中。教员在使用时,只需在终端选择要播放的节目即可,并且可以在播放中随意地进行快进、快退到任意位置,也可以通过编程,播放其中的某一段,操作比较方便,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磁带线性的缺点。不过视频点播系统费用比较昂贵,各院校要根据自己的经费情况选择使用。

2.把插播型电视教材转成VCD、DVD等数字光盘形式

随着数字化的发展,VCD、DVD等新一代信息载体,以其记录密度高、存储容量大、易保存等优越性,正在迅速取代磁带而成为电视教材的新一代主流载体。

转成VCD/DVD或刻成光盘的插播型电视教材被称为基于光盘的插播片。这种基于光盘的插播片,不仅存储容量大,而且易保存,它没有磁带保存时要求那么苛刻。另外,通过VCD/DVD机的高速随机存取及编程播放功能,使得这种电视教材播放时可以不按记录顺序,而按用户设定的任意顺序呈现全部或其中一部分素材。因此,基于光盘的插播片,其结构是非线性的,这就解决了传统电视教材线性的缺点。VCD/DVD机还可实现高清晰静像、可变速快/慢播放,多画面浏览等。丰富多样、方便易用的播放控制功能,使得电视教材更加生动地呈现在学员面前,增强了教学效果。

3.利用非线性编辑系统把基于磁带的插播型电视教材转成计算机硬盘文件或基于光盘的插播片

非线性编辑系统都有视频采集功能,利用这一功能可把拍摄到的视频资料或做好的插播片采集到非线性编辑系统中,然后可以刻成光盘或VCD/DVD,转成基于光盘的插播片;也可以利用网络传到积件库中,当作素材来用。

4.插播型电视教材运用中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注意插播型电视教材片段的适时切入,与任课教员课堂“话外音”的配合。教员的“台词”是备课时大致设计好的,何时引入录像带效果最好,一定要事先计划好。

第二、教员对播放设备的操作要熟,这样可以使播放和讲授更好地连贯起来。上课前教员应先熟悉一下电视教材及播放设备,充分准备,在要呈现画面时马上使学员看到预期的电视画面,操作时间过长,必将导致学员注意力的转向,影响教学效果。教员还应具备对设备的某些常见故障进行排除的能力,这样才能保证插播型电视教材优势的顺利发挥。

第三、教员在播映前要充分利用学员的非智力因素,使学员产生强烈的动机和愿望,掌握最佳播放时机。另外,要掌握好电视教材播放的数量、次数及时间,使学员始终保持新鲜感。

总之,插播型电视教材的设计与制作是电视教材的新发展,是电化教学的新发展,它以独特的优势必将对教学过程起到重大影响。我们应该在应用中,根据形势的变化,努力探索其改进的方法,使其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