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网络课程设计思索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应用为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目前,尽管网络课程的设计者试图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网络课程能有一定的理论支持,但由于受技术水平、开发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制约,许多网络课程仍停留在对文字教材的简单重组的低水平上,网络教学的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如何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去指导网络课程设计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网络教学效果的关键。本文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出发,就如何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指导网络课程设计进行探讨。
一、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
1988年,夏尔(Shall)曾提出建构主义学习应具备积极性的学习、建构性的学习、累积性的学习、目标指引的学习四个核心特征。1998年,Roben-JanSimons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建构主义学习还应具备学习的诊断性和反思性两个核心特征。此后,高文又指出建构主义学习还具有探究定向的学习、情境化学习、问题定向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社会性学习、内在驱动的学习等特征。概括来说,建构主义学习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基于真实环境的、积极的学习
学习者处在一定复杂的、真实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并通过积极的行动或活动参与学习过程,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
(二)是目标指引下知识建构的学习
学习者自己设定学习目标,在既定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将当前的学习内容与先前的学习内容相联系进行学习,并在对新信息加工的同时与其他信息相联系,在保持原有简单信息的同时理解更为复杂的信息。只有当既定的学习目标实现后,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才被认为是成功的。
(三)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
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求知的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用发现、探索等方法进行学习,主动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同时,可进行自我监控、测试、检查,判断或检测其学习行为和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在整个过程中,学习者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教师则处于从属地位,起着引导、辅导、支撑、激励等的作用。
(四)是社会性的学习
当学习者遇到问题时,可与其他学习者进行讨论,或请教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都处于与周围环境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因而是社会性的学习。
网络课程主要由网络课程教学环境、课程教学内容、课程导航系统等功能模块组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网络课程建设,并采取适当的技术来表现或支持建构主义学习特征。
二、网络课程教学环境
网络课程教学环境是网络课程得以运行的必要条件,是为学习者提供的能够方便快捷地访问教学资源、完成学习、达到学习目标的辅助环境。目前网络课程主要为学习者提供两种不同的学习环境:一是提供一个类似现实世界的虚拟环境(如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等);二是提供一个可以与他人进行通信、交流的社会环境(如:聊天室、专题论坛等)。
(一)虚拟环境
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中,借助于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创设出一个与课程内容相符、与现实环境相似的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相比,虚拟环境既能保留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也能排除现实环境中会对学习者学习的干扰因素。更为重要的是,虚拟环境能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现实世界处于不同时空的场景置于同一环境下,也能创建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出现或不能到达的环境,使学生处于更加形象逼真的环境中。虚拟环境的创建满足了建构主义学习对真实环境的要求。
虚拟现实技术创建的虚拟环境允许学生对其中的对象进行符合规则的操作,虚拟环境系统能自动地对学习者的动作或行为做出相应判断,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整个环境做出相应的调整。这一技术特征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使网络课程满足建构主义学习的积极性要求。
(二)通信、交流环境
借助于网络通信技术,可以给网络课程添加一些帮助学习者学习的网络通信交流工具,如,电子邮件、论坛、BBS、聊天室等。借助于这些工具,学习者可以与其他学习者或教师一起进行讨论,或对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这些活动,学习者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对于教师,可以主持在线讨论、回答学习者提出的问题,充分发挥教师辅导、指导、激励的作用。通信交流环境为网络课程的使用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通信交流方式,使学习者可以进行协作式学习,使网络课程具有社会性学习的特征;另外,这样的环境能帮助学生方便、快捷地提出、讨论并解决问题,能帮助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自主式学习,使网络课程满足一定自主学习的要求。
三、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网络课程的主体部分,是学习信息的主要来源。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特征,网络课程应能满足学习者自主性学习的要求,因此,网络课程应设置有以下的主要内容:内容提示、主体教学内容、参考文献资料、测试评价等。
(一)内容提示
是为了帮助学习者能够顺利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而专门设置的提示性内容,如前导课程、学习者必备知识和技能、课程内容简介等。这些提示性的内容一方面可以帮助学习者确立学习目标,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更快、更准确将当前的学习内容与原有的知识建立联系,从而使网络课程的学习体现累积性、目标指引等特征。
(二)主体教学内容
应按知识点进行组织,并遵循充分发挥学习者主动性的原则,配以教学活动、学习时数、学习进度、学习方法及参考文献资料等。从内容来看,主体教学内容给出了学习每一知识点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及参考性的学习方法等信息。这些内容的有机组合能促使学习者将原有的知识与将要学习的内容建立横、纵向的联系,有利于学习者的知识建构,但如何完成知识单元的学习,要根据个人的情况来确定。从学习方法来看,学习者既可以根据课程所提供的学习方法、进度等辅助信息进行学习,也可自定学习步调、方式,但无论采取哪一种,整个学习过程要求学生不断的分析各种资料,从中提取出自己需要的信息,即学习者必须用发现法、探索法等学习方法从各类资料中获取有益的信息,来完成课程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能根据个人情况自行选择学习单元,如果遇到疑难问题,可以查阅课程所提供的参考资料或通过与他人协商的方法解决。总体来说,主体教学内容这样的选择和组织既能满足学习者主动性地位要求,也能体现教师的辅导性地位。
(三)参考文献资料
与传统课程相比,网络课程最大的优势在于能方便快捷地访问大量相关的学习资源。就一门课程而言,其参考资源可能是无限的,但在课程的具体建设中,教学参考资源的选择和组织应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要能帮助学习者发挥学习主动性。面对无限的信息资源,网络课程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有的资源都包括到课程内容当中,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典型性、代表性的资源加入到课程内容当中。这一方面有助于课程的建设开发,另一方面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探索性学习。
参考文献资料的内容涉及课程内容的各个方面,能辅助学习者将当前学习内容与原有的知识进行建构。相互联系的参考文献资料还具有一定的提示功能,可以引导学习者思考用那些知识来解决当前问题。所以,有效的选择和组织参考文献资料,可以为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了一条高效的学习途径,同时也使网络课程表现出累积性、社会性的学习特征。
(四)测试评价内容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者一方面要能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并控制学习进程,另一方面还应能自行评定学习行为。为此,网络课程应设置测试评价内容,在评价系统的支持下,测试评价内容可以帮助学习者评定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并能对学习者做出必要的指导。根据学习过程,测试评价内容应包括:课前测试、单元测试和课后总结测试的内容。课前测试内容用于在学习者进行学习前的测试,以此确定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结构,并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过程的建议;教学单元测试内容用于学习者完成一个知识单元的学习后,自我检测其学习行为是否达到单元学习目标;课后测试内容用以测定学习者在完成整个课程的学习后是否达到课程学习目标。针对单元、课后测试内容,评价系统允许学习者将自己的测试结果与他人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确定自身在整个学习群落中的状况,以便及时的调整学习目标;也可以将现有的知识与课程学习前的知识进行比较,进一步激发学习者学习的信心。同过网络课程测试内容及测试系统能帮助学习者完成自我监控、测试、检查等活动,使网络课程具备建构主义学习的诊断性和反思性的特征。
网络课程上述四项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只有将他们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满足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要求,才能使网络课程充分体现出建构主义的学习特征。
四、网络课程的导航系统
网络课程的导航系统主要用于引导学习者学习行为,帮助学习者顺利的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它与网络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有密切的联系。在具体的网络课程中,导航系统是联系教学内容与学习者之间的主要纽带,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要由它来帮助完成,因而对于导航系统的设计也应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课程的学习,学习者应该可以自定学习方式、自定步调、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这些都需要有导航系统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为实现这一目的,可以使用超文本、超媒体、动态网页编程和网络数据库等技术构建网络课程的导航系统。借助于超文本和超媒体技术可以将教学内容以网状结构进行组织,在网状的知识体系中,学习者可以自由的选择学习内容,根据个人情况自定学习方向,实现发现式学习;借助于网络数据库技术,可以对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学习过程进行跟踪、记录,学习者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获得其学习的进程状况,形成自定学习步调的学习过程;借助于动态网页编程技术,使课程能及时的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进行反馈,实现交互式学习;借助于网络通信技术,可以实现不同的学习者之间的协作学习,实现社会性学习。
五、结束语
网络课程设计涉及的因素非常多,要使课程体现出建构主义学习特征,应该综合考虑课程所涉及的每一个因素及相关的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将学习理论与现有技术有效地结合起来,设计出能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网络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