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村中学建构教学模式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从世界范围来看,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普遍落后于城市,农村基础教育水平的低下所导致的农村整体人口素质的低下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村中学教育又是农村基础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中学的教育质量便决定着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其培养出来的人才又制约着农村的整体发展。目前,我国高中学校总数为14564所,在校生的总数为1201.26万人。其中,城市为38%,县镇为42%,农村占了20%;初中学校总数为62704所,在校生总数为6167.65万,其中,城市有41329所初中,县镇为14002所,农村仅占到8609所。在农村中学总数并不占优的状态下,为满足农村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高农村中学培养人才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农村中学的教学模式研究入手,是提高农村中学培养人才质量的一条捷径。这是由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处于龙头地位的作用决定的。教学模式制约着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的活动形式、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软件的构成形式、教学的管理方式等等。教学模式的变化,必然地引发上述各方面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学改革应当把建构新的教学模式作为首要的任务来抓,否则一切都将是盲目的甚至是徒劳的。
二、农村中学教学模式的现状和误区
农村中学现行的教学模式,是完全和城市中学一样的教学模式,是应试教育下的升学教学模式,升学是他们的出发点,也是他们的最终归宿。在升学上竞争,农村中学和城市中学根本就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农村中学无论如何也不会取得和城市中学相提并论的成绩。农村中学没有意识到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他们陷入了一个误区,他们把自己的责任和职能看得太过于神圣:认为不可以误人子弟,尤其是农村的孩子,只有把他们都送入高一级的学校才算不负众望,恪尽他们的义务。这也是农村中学应试教育的根源,这根本就不符合他们生存的道理。既浪费了有限的资源,又使自己陷于绝境。农村中学已经面临着自身生存的危机。
目前,农村中学教育普遍存在的弊端是:一方面培养的人才素质低下。农村中学单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应试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仅能掌握知识而不能运用知识,没有创新精神、动手能力不强,书呆子气十足,根本无法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能适应当今的知识信息社会。一方面因为短视,农村中学从未考虑过为处在转型时期的农村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从未考虑过发挥自己的优势为促进农村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尽自己的职责和力量。农村中学从未意识到自己还有要为农村发展服务的职责和义务,也是观念使然。我国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一文中说:“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深刻揭示了农村中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一方面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农村中学存在的师资浪费,师资培训重在学历达标比例,缺乏学科调配和前瞻性。应付教育行政和党政领导对学校的“检查”和“评估”,造成精力浪费。尽管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已有一定的基础,可是一些学校购置多媒体、电脑的初衷却是为了“达标”,因此,不仅不使用,有的还怕使用,担心给学校经济带来负担。以上三大弊端,已成为农村中学教育发展的瓶颈,乃至严重窒息着农村中学的生命。这与农村中学在我国所肩负的历史责任是何等的不相称!改革农村中学单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应试教学模式,是农村中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自然要求。
三、建构新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农村中学教学模式主要针对知识,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灌输的对象,媒体是灌输的工具,教材是灌输的内容,以培养应试和升学人才为目的。应试教学模式内部也不针对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做事能力,更谈不上应试教学模式以外探讨其他模式进行教学以培养农村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尽管目前农村中学教育正趋向于以以下四种基本学习为核心:学会认知,即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类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最后是学会生存,也是前三种学习结果的主要表现形式。这四种学习虽然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是每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但是,我们认为仅仅有以上的四种学习是不够的。因为对于不同的学习者,其对学习的要求是不同的。对于那些较容易满足现状的学习者来说,可能这四种学习就够了,对于那些对学习有更高要求的学习者来说,还应该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要求那就是学会创新。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农村中学应该把有限的教学和学习资源合理配置起来,根据学习者的要求和需要,基于拥有的现代教育技术建构教学模式组合,改变以往过于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拓展自己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也为农村教育注入生机和活力,以更好地促进农村的繁荣和发展。据2000年底29个省市的不完全统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农村中学学校有近30000所,拥有的各类计算机已达100多万台,专兼职计算机教师今近50000名,其中还有近1000所学校建立了校园网。基于现代教育技术建构新型教学模式已初步具备物质和技术基础。农村中学应以现拥有的现代教育技术软硬件设施为基础,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建构“大双主”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使教学资源的价值发挥到最大。所谓“大双主”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是指,以培养创新人才进行升学、为国家输送精英作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为主体,(可简称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为农村发展需要服务的技术性素质人才教学模式为主打。(可简称为素质人才培养模式)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以培养创新人才进行升学、为国家输送精英作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中,教学活动有四个要素:教师、学生、媒体、教学内容。对教学过程、教学结构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和学生这二个要素。教师和学生这一对矛盾的对立和统一,相互地位的转换及二者之间的互动,决定着教学活动及教学结构的基本特征,媒体和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的作用将随之而发生很大的变化。李克东教授把教学模式的定义归纳为“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的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问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从这个定义出发,教学模式总的可以分为三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以及介于这二者之间的“小双主”模式。因而以培养创新人才进行升学、为国家输送精英作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内部又呈现出不同的子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灌输的对象,是被动的外部刺激的接受者。这种模式担负不了培养高素质的有创造性的人才的重担。另一种便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主体,也是中心,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这种模式是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但是这种模式对教学环境的要求很高,必须要有现代信息技术的强有力的支撑,否则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介于“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二极模式之间的就是所谓的“小双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模式,这种模式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双主模式则是二者的优势互补,教师中心模式的优点正好是学生中心模式的缺点,反之亦然,所以互补性很强,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求,在基本保留课堂教学环境的同时,创设多元化的软、硬件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通过人机交互去主动地发现、探索、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认知能力。教学四要素(教师、学生、媒体、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和不同的教学环境中将有不同的作用。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教学结构。它的理论基础既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也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相应的教学理论。从实质上讲,这是用新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扬弃和彻底改造。因此它是最具有实际意义的最可行的教学模式。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小双主”模式多媒体仿真教学环境里,所有的媒体信息应与教学内容紧密配合,重点考虑的既有如何“教”,又有如何“学”,“学些什么”。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主导作用的内涵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的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讨的认知工具。
2、素质人才培养模式
在以培养为农村发展需要服务的技术性素质人才作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中,应该重视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实施素质培养的模式。教学活动的四要素虽然没变,其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搭建信息知识平台,学生在信息知识平台之上自主地学习。多媒体展示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学生的信息知识平台的搭建提供物质环境。这一模式的主要培养对象是农村的知识青年,培养目标就是使之具有适应农村生活相关的知识和常识,能为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生活服务。在农村中学应该能够满足他们对农村科学教育基础学习的需要,能在学校中学会处理农业问题并提出解决方式。以前的实践中,很少有人这样去尝试,因为能最终能促成有效的教学和培训环境的技术力量还不广泛存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技术、流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不断地投入到教学中来,尤其是在农村中学中推广开来,则能够轻松使这种教学和培训的环境得以很好地实现。由于全国各地农村中学的现代教育技术基础和当前的发展状况不一,在建立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时,要从本地区的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与需要、当地人口的文化素质基础及当前和未来对农村人口的素质规格要求出发,调整和设置适应农村发展需要模式培养目标。应遵循下列三大原则:①针对性原则,即教学目标和内容要与农村社会和个人的目标相协调,与国家目标一致,并适合当地条件;②实用性原则,即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把教学内容与农村生活密切联系起来;③可接受性原则,即精选必要的教学内容,使其适应农村知识青年的认知能力,防止学生学习过难和过易。另外还要注重基础性。农村中学教育的任务是要使农村学生有效地掌握人类文化遗产中必要的精华,充分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以适应未来农村社会和整个国家发展的需要。
四、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
新的“大双主”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构建使农村中学不再只是教师与学生在指定教科书上做知识单向传授的工作场所,农村中学的工作也不再只框限在应试和升学的特定范围上。新的“大双主”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将使农村中学内部各种能量加以释放。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和有机组合必然会导致农村中学呈现出多采多姿的面貌。从内部激活农村中学,使农村中学的教学和学习资源的重组和充分利用,进行师生角色的重新调整,产生更多的互动与自主,学习评价趋向多元和务实,学生会有更强烈的学习动机。社会中各种新兴问题融人“大双主”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学习中,使农村中学与农村社会乃至国家脉动相结合,真正使农村中学在发展中获得自身解放和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