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图书馆文化信息共享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图书馆文化信息共享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图书馆文化信息共享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共享工程)是一项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工程。它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各种类型的文化信息资源精华以及贴近大众生活的现代社会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与整合,建成互联网上的中华文化信息中心和网络中心,并通过覆盖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大部分地(市)、县(市)以及部分乡镇、街道(社区)的文化信息资源网络传输系统,实现优秀文化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实施“共享工程”要依托现有的文化设施网点,以各级公共图书馆为实施主体,建立数字图书馆,以达到优化文化资源的配置,扩大优秀文化资源,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努力提高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逐步缩小东西之间、城乡之间文化发展上的差距,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活力明显增强,文化服务的水平有较大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状况得到显著的改善。

1、数字图书馆概述

数字图书馆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正在成长中的新生事物,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互联网上信息分散、无序、不便使用的现状而提出来的下一代互联网上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它通过集成和利用最新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数字化的多媒体信息内容,建立超大规模、可扩展、可互操作的分布式海量知识库群,并提供在互联网上高速、跨库检索的电子存取服务。它是虚拟的、没有围墙的图书馆,是基于网络环境下共建共享的可扩展的知识网络系统,是超大规模的、分布式的、便于使用的、没有时空限制的、可以实现跨库无缝链接与智能检索的知识中心。数字图书馆的全方位知识服务功能,将使图书馆的功能大大增强,成为互联网上的知识中心、知识网络和知识定位系统,为实现全民终身学习、自主学习、随时随地学习创造条件,在共享工程中起主体作用。

2、数字图书馆共享资源的优势

2.1基础设施的优势我国4个互联网已经相继实现了国际联网和国内互联。中国互联网(CHINANET)已经覆盖了31个省市;中国科学技术网(CSTNET)实现了科学院百所联网;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络(CERNET)连接了300多所大学;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也在24个省市建立了站点。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建设与应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已有的网络平台。另外,截至2005年12月,宽带用户数约有6430万,网民数约1.11亿,我国的有线电视网(CATV)覆盖面广,现已有7800万用户,是全球最大的有线电视网,对其加以适当的技术改造,可通过有线电视网将数字信息传递到千家万户,形成庞大的用户群。在我国电信网和有线网尚未达到的一些边远地区,可以通过卫星网作为传输手段。三网并用,特别是初步形成的宽带、双向传输网络,为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提供了可选择的、有效的、国际间的互联方式。

2.2资源优势数字图书馆建设对于我们最重要的一点是建立以中文信息为主的各种信息资源,这将迅速扭转互联网上中文信息缺乏的状况,形成中华文化在互联网上的整体优势。数字图书馆还是保存和延续发展民族文献遗产的最佳手段,所有的珍贵资料都可以经数字化处理后,将原件保存在更适宜的环境中,而数字化的资料由于实现原件的复制,并不影响一般意义上的查阅。在数字图书馆中,各类信息,如书籍、报刊甚至声音、图像资料等经过计算机的处理,都能统一成数字文献,成为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Internet是数字图书馆的一个重要环境条件,在网络环境中,信息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共享。数字图书馆不再是一个单独的实体,其所有的信息资源也不再仅局限于本馆馆藏,而是扩大到整个互联网上,这就使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更加丰富,如国外许多著名数据库WebofKnowldege,OCLC,INSPEC,Springer等,国内的中国学术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图书馆都可以通过网络将其纳入到自己的馆藏中。由于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信息实体虚拟化,突破了信息资源的馆藏限制,使图书馆有了更加丰富的资源。近年来,我国电子出版物飞速发展,全国各出版机构已出版了3000多种电子出版物,国内各种类型的数据库建设也取得可观的成绩。电子版图书、报纸和期刊的出现与发展以及国内出版发行的录音、录像等视听资料的日益丰富,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源数据。

2.3技术优势数字图书馆的检索技术具有高度智能化的特点。数字图书馆的检索是基于全文的,且具有联想功能,它能由一个词联想到相近的一类词,从而能检索出内容更全面的信息资料。另外,通过构造各种复杂的检索式,利用计算机的布尔运算技术,可以准确地检索出所需的文献信息。除了对文本进行检索外,还可对图像、声音等内容进行搜索,能查找到不同文献类型的所有相关信息。相比之下,传统图书馆的检索手段与途径单一,不能适应信息时代人们对信息检索求全、求准的需要。而数字图书馆的文献信息经过技术处理,可以有多种检索手段与途径,用户可以通过自由地构造各种复杂的检索方式进行方便快捷的检索,可达到不同的检索目的。此外,数字图书馆是一个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为一体的高新技术项目,它的建设必须依靠国家有关基础设施,依靠市场上成熟和实用的高新技术及相应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的相互配合。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开展了研究工作,特别是在海量数据库软件的引进开发和数据仓库技术开发等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并培养了一批人才。这些单位所进行的国际间技术使用和引进技术运用等工作,达到了国际同期水平,为实施数字图书馆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持。

2.4服务优势利用数字化图书馆的用户可以不与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直接见面,而只通过网络与图书馆联系,图书馆工作人员通过电子邮件及电子咨询台与用户联系。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取决于软件设计、图书馆工作人员对用户回应的速度和质量、数字化信息的制作、网络的传播速度及人性化界面的设计等;用户也可以直接通过电脑登录至数字图书馆的主页,随意浏览、查询、下载、打印有用的信息。

3、数字图书馆在共享工程中的应用

(1)数字图书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在互联网上形成超大规模的、高质量的中文数字资源库群,并通过国家的骨干通信网,向全国及全球提供中文的信息资源服务。在建设文化共享工程过程中,与数字图书馆建设紧密结合,在数字图书馆技术体系的框架下,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格式进行建设,通过文化共享工程的技术平台,将数字图书馆的资源传递到千家万户,提高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文化共享工程要以各地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设施建设紧密结合,以文化系统的可控资源数字化为基础,突出文化信息资源特色,同时组织并整合与大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信息;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资源基础,发挥国家图书馆等重点单位的资源优势,科学规划,避免重复。(2)文化共享工程的核心是数字文化资源建设,资源库建设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核心。根据社会需求,通过已有数字资源的整合与采购、新建各类资源库、网上信息的抓取与加工等多种方式和渠道,建设包括文化法规、图书、音乐、美术、戏剧、戏曲、文物、文化旅游、文化科技、艺术教育、文化市场、对外文化交流、文化史料、全国知名艺术家等信息的全方位文化数字资源库,以丰富的资源满足群众需要。注册“中华文化信息网”,将现有的网上资源进行有效的编排后,搭载到该主页上,使之成为政府文化信息的主页,同时,作为数字图书馆运行数字化产品的窗口,它将成为实现资源共享的首选网站。以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为例,该工程将完成中华文化史资源库、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资源库、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源库,中国发明创造资源库、中国法制资源库、中国国情资源库、中国教育资源库、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中国图书馆馆藏珍品资源库、中国博物馆馆藏珍品资源库、中国宗教资源库、中国医药学资源库、中国当代名人资源库、中国旅游资源库、中国艺术资源库、中国经济信息资源库、中国软件资源库、科技资源库以及面向青少年的一个百科全书式的知识资源库的建设。目前已建成数字资源库26个,资源量达880Gb,已在数字图书馆网上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全文影像数据达20万册,相当于6800万页。这些已建成的资源库,已有部分开始通过“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社会提供服务。这些资源库和以后其他根据需求开发和建设的资源库,统一在“中华文化信息网”上进行信息传播,将有效地把我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积累转化为丰厚的文化资产,对我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知识创新产生难以估量的巨大推动作用。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实施,还会在资源有偿服务、人力物力节省等方面产生可观的直接经济效益。数字图书馆将最终实现全国各类图书馆、情报中心、博物馆等机构的资源共享。既可以有效解决图书、期刊特别是海外书刊的重复购置问题,又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大图书、期刊品种;在资源共享系统里,只要有一家图书馆对一种书刊进行一次采编加工,其他图书馆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数据,从而节省大量人力,提高工作效率。

4、数字图书馆对共享工程的影响

截至2000年,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675个,人均拥有图书0.3册;到馆读者18854万人次/年,占全国总人口的15%;有756个县级图书馆全年无购书费,占全国公共图书馆总数的28.3%。全国文化部门共有艺术表演场所1900个,2000年演出场次6.4万场,观众3738万人次,直接到剧场观看演出的人次仅占全国人口的3%。全国共有博物馆1384个,2000年举办陈列、展览17752次,共8540万人次参观,仅占全国人口的6%,这些困难和问题严重阻碍了文化信息的传播。截至2005年底,国家共投入1.45亿元,全国已有300多家图书情报机构建立了适合实际应用需求的数字图书馆,初步形成了从中央到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的服务架构。“共享工程”通过采用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彻底消除了不同地区在获取文化信息资源上的不平等,使文化信息能够经济、快速地传送到各地,使老少边穷地区的群众也能享受到优秀文化精品,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的共建共享。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文化建设的现状,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此外,一些重要文化机构收藏的文化珍品,由于传播条件的制约,无法充分利用,有些已面临损坏,“共享工程”将使这些濒临灭绝的文化艺术珍品以数字化的方式永久保存,并得以广泛传播。浙江图书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以全省各市已有、在建和将建的图书馆网点和数字网络为基础,联合各图书情报系统,建立覆盖全城、服务全民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实现图书馆网点星罗棋布、互通互联、资源共享,为市民提供功能完善、方便快捷的图书馆服务。2005年底,浙江省共建成各级中心馆329个,初步建成了一个由省分中心(省图书馆)、市分中心、乡镇基层中心、村(社区)基层点组成的“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同时“共享工程”十分重视数字资源的建设,目前各基层点能共享到的“数字文化”越来越多。各基层点除了能看到国家中心建设的镜像站点资源外,省中心还引进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省各级中心都可以使用该数据库的8000多种期刊的全文数据。浙江图书馆“文澜讲坛”35场讲座视频资源也将输送到各基层中心,在乡村文化中心通过网络即可聆听到省城专家学者的专题讲座。在金星村文化活动中心,村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观看和利用嘉兴市图书馆各类电影、讲座、科普知识和共享工程国家中心、省图书馆丰富的各类“数字文化”资源。

5、结语

总的说来,数字图书馆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起着核心作用,不断探索和积累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经验,进一步充实和提高数字图书馆的综合实力和服务能效,扩大各级中国数字图书馆的规模,为广大群众提供形式多样的文化信息服务,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人类丰富的文化成果,实现中国数字图书馆传播先进文化、普及全民教育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