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中小学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中小学信息资源保障体系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中小学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中小学良好的办学水平决定于是否拥有宽敞的校舍、优秀的师资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图书馆的建设是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中小学图书馆的建设有其特殊性,必须符合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情况。我国中小学文献资源建设和提供利用的现状是:中小学图书馆之间“各自为政”,馆藏结构大同小异,缺乏统一的分工协调和有组织的整体化建设,使文献资源分散,重点缺漏,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造成巨大的浪费,总体保障能力下降。长期以来,这种“一校一馆,自我保障”的建设模式,在科技飞速发展,文献信息量迅猛增长的今天,弊端日渐突出。因此,在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下构建中小学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是时代的需要,更是教育改革顺利进行的需要,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1建设中小学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内部原因

1.1中小学教育对信息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中小学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使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信息资源则在整个改革过程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它是教育决策的高级参谋、教学改革的参照物、教学研究的工具书、学习的知识仓库。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学教育对信息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强,具体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1)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全面应用,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促成教育决策成功的因素很多,其中全面而及时掌握教育信息是决定教育决策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闭门造车,就会重复劳动,步人后尘,浪费了时间和精力。为了保障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改变传统学校封闭式办学的模式,教育管理者首先要打破传统的校园“围墙”的束缚,及时、全面掌握有关教育动态和理论发展,吸收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因此大量丰富、翔实的教育信息是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2)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处于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则处于这一过程中的被动地位。网络时代的教育模式学生变成了主体,教师处于导向性的客体地位,要求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组织教学,主张学习过程的个性化。这种新的教育模式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体现教师作为教学资源的规划者和提供者等角色的主导作用。因此,作为主导作用的教师要掌握大量的信息资源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探索;学生基于资源的学习则要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前提。(3)我们过去的教育评价主要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数量来衡量,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考试结果,而网络时代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基于资源的学习,其评价方法更关注学生对于信息的获取、处理等能力,主要在于评价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知识创新能力。因此,学生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大大增加,完备的信息资源对保障基础教育的质量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4)目前,随着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与实施,一些中小学校为了适应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的发展、促进教育改革顺利进行,提出了以科研为先导、以科研促发展的思路。中小学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是传递、交流和提供知识信息服务的系统,信息服务直接参与科学研究过程,为科研提供全程的信息保障,提供最新科研信息,是科研立项的前提。在课题准备与立项阶段、课题研究推进阶段和课题总结评价阶段,信息资源保障服务都是必不可少的。

1.2信息资源不足与用户需求增加的矛盾日益加剧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文献信息总量快速递增,各种类型出版物的增长速度是前所未有的。同时书刊等各种文献资料价格飞速上涨。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书刊价格平均每年以近40%~50%的速度上涨,1995—2005年书刊价格上涨了近500%。虽然部分中小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图书经费的投入,但是面对大量增长的文献信息,也只是杯水车薪,任何一所学校图书馆既无能也无力把所需求的各科文献信息收集齐全,从而造成新书入藏量下降,书刊品种大大减少,导致图书馆藏书内容老化,收藏结构呈现日益严重的低度化现象。在笔者工作的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师生的总数由1995年的2000人增加到现在的3000多人,但每年用于购买图书的经费6万元并没有随着图书的价格上涨而增加,报刊的品种也始终停留在200多种,相应的学术期刊数据库没有购置,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得不到保障。在一所省重点中学况且如此,普通中小学的情况则可想而知。文献保障率的大大降低,既无法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和知识更新,又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工作,阻碍了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2加强中小学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外部动力

2.1信息资源增长迅速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人类近30年来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占有史以来积累的科学知识总量的90%,而在此之前的几千年中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只占10%。信息资源无论从其内容、数量,还是从其存储、传递和提取信息的方式在近年来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学习资源的可获得性和交互性的急速增长更形成了对现行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的影响,改变着师生原有的生活空间。对于读者而言,要掌握最有效的方法去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加工信息,以便及时、全面地利用这些信息,促进工作和学习。对于图书馆而言,由于信息资源增长迅速,任何一所中小学校图书馆也不可能收集齐全所有信息资源,也就无法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因此,如何建立横向的合作与共享,提供信息资源保障,是当前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2.2网络基础设施加强和信息技术教育普及随着“普九”教育这项伟大工程目标的基本实现,国家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用5~10年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使我国基础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当前,大多数中小学校已有自己的校园网,面对完善的校园网,必须要具备有效的信息资源,否则就会形成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局面,校园网也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和效益,从而造成校园网设备的闲置和浪费。日本学者增田米二说:“教育要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努力实施信息化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我国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同时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也作为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为提高师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技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知识经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知识经济的崛起,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得科技和教育成为今后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因特网在全球的迅猛扩展,使信息成为社会发展所依靠的重要资源,成为促使社会经济、科技和教育发生变革的主导要素,成为各项事业成败的关键。“图书馆贮存有重要的信息资源,它在知识经济时代将发挥出前所未有的中心作用,因为及时、有用的信息是竞争取胜的关键因素。”中小学图书馆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受到重视。中小学图书馆要抓住机遇,迎头赶上,为学校营造一个同国际接轨的信息环境,取长补短,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优秀的教育管理理念以及教育改革模式。因此,有关方面应该立足于知识经济的背景,真正重视中小学图书馆的建设,尽快实现中小学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3建设区域性中小学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意义(1)扩大每个成员馆的藏书容量,加强联合采购,形成多体系、多学科的藏书结构。通过馆际间的协作,完善各学科文献的收藏,变一馆所藏为网络共有,改变了“大而全、小而全”的局面,增强单个图书馆的实力。(2)合理地进行资源布局,节约资金,避免重复浪费,实行联合采购、联合编目、合理分工、联合建库、资源共享。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形成多种各具特色的文献资源数据库,避免文献资源重复收藏和资金浪费,确保资源布局的平衡发展。(3)合理组织文献的流向,扩大文献的流通渠道。中小学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建立,打破了封闭的格局,使图书馆变为开放式的图书馆,扩大了图书的流通渠道,促进了中小学图书馆之间的合作与交流。(4)易于经验交流和学习培训。可以通过网络对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探讨,先进经验及时进行交流,疑难问题及时得到解决,并加强对在岗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达到图书馆管理水平的共同提高,推动各中小学图书馆事业的同步发展。基础教育是国家的人才工程,更需要知识资源的支持。教育部在印发《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加强数字图书馆和图书资源中心的建设。对建有或在建局域网或城域网的地区,要以某个中心学校或教育部门网络中心为依托,建设图书中心,辐射周边学校,做到资源共享。”21世纪中小学图书馆的建设,面临着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挑战,同时还要不断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因此,中小学图书馆必须迎头赶上,加快教育信息化和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促进我国中小学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