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当代大学生心理教育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当代大学生心理教育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当代大学生心理教育

近年来,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根据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的报告,有超过60%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而且这一数字还在继续上升。2004年华中科技大学学者通过发放“自杀态度调查问卷”,用分层抽样方式对1010名大学生的自杀意念与自杀态度进行了调查,发现在所有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10.7%的有过轻生念头。那么大学生存在如此突出心理问题的根源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可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来分析,从外因上来看,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1、学校教育。虽然近年来不断倡导素质教育,但是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对学生的身心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进入大学后,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与别人相处,如何适应新的环境。一些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就会因环境适应问题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不少学生在中学非常优秀,但进入大学后,由于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没有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成绩并不理想,会因此产生自卑心理,使心理承受较大的压力。另外,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也比较严重,由于生活水平与城市学生有差距,心理上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在与同学的相处中容易产生矛盾,有的甚至上升到对他人的怨恨和对人生无意义的失望。此外,现在很多大学中从事心理教育、心理咨询的老师又少之又少,即使开了一些心理学、心理卫生与健康教育之类的课程,一般也仅限于理论层面,很少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心理咨询、心理调适,根本没有深入到大学生的心里中去,这就无法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当他们遇到问题而无法自我调适时,很容易形成心理问题。据北京16所高校所作的调查结果显示,近几年在本科生中因心理疾病休学的人数占因病休学总人数的37.9%,因心理疾病退学的人数占因病退学总人数的64.4%,均占首位。

2、社会环境。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强烈、更复杂。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速,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促使大学生产生无所适从的焦虑感。此外,近年来不断增加的就业压力对大学里众多高年级的学生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3、家庭原因。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家长的教育观念、家庭教育方式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个性萌芽期大多是在家庭中渡过的,因而家庭环境对于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发育影响很大。事实证明,一个和谐民主的家庭中成长的大学生在学校中很容易适应新的环境,并且能和身边的每一个人相处的非常愉快;相反,在一个充满矛盾斗争中的家庭成长的大学生很容易自我封闭,性格孤僻,心理异常。然而,在我国的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家长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多采用简单、粗暴的应试教育的方法,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在这种消极的教育方式下,极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等不健康的品质。同时,相当多的家长在子女考入大学后,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提供经济支持上,而对子女的心理成长问题关注不够,与子女的沟通、交流欠缺,形成比较明显的“代沟”。

从内因上来看,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从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年龄结构来看,大学生一般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的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问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在这一阶段,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独立性和依赖型的矛盾,大学生由于受到家长和老师长期管束,他们强烈渴望获得自由,但是他们无法完全摆脱对家庭的依赖,特别是经济上;二是闭锁性与强烈的交往欲望的矛盾,青年期的大学生自尊心强、思想感情丰富,但他们又不愿意随便向他人吐露,造成心理上的闭锁性,也使他们和家长、老师、同学产生了距离,陷入“孤独”,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又渴望拥有朋友,这构成了矛盾。

当前,我国正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如何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尽快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亟待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我们提出如下几种解决方法:

1、设置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虽然目前很多高校已经设置了心理咨询机构,但是还不能适应目前心理教育深入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应机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诊断与咨询。学校要宣传心理咨询的意义,改变心理咨询意味着存在心理疾病的不正确认识,创造条件为需要心理咨询的学生提供个别咨询服务,通过设置心理信箱、开设心理热线电话,利用校园网络咨询等多渠道的开展心理咨询工作,让大学生了解本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了解造成心理障碍的成因,帮助大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学习调适心理状态达到心理平衡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2、加强心理教育师资建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是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要充分发挥教师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主导作用,就必须建立一支热爱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师资队伍,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使大学生树立增进心理健康的正确认识。同时学校应创造条件加强心理教师的培养工作,有目的、有计划的对他们进行长短期培训,提高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技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第一战线”的作用。

3、普及心理学知识。普及心理学知识是心理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高校可通过以下几种形式来普及心理学知识:一是开设心理学课程,鼓励学生选修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学习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的知识,这样学生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心理学知识,正确认识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懂得人际交往的技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塑造良好的人格;二是举办各种讲座。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不同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不同内容的讲座,如对毕业生举办“择业前的心理准备”等讲座;三是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宣传心理知识。传播媒介在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这些媒介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互联网,它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学校应高度重视网络文化,用健康有益的内容来引导学生,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4、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心理咨询是增进心理健康,防治心理疾病的重要措施,是心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心理咨询包括发展咨询、适应咨询、障碍咨询,它所涉及的领域几乎包括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实践证明,心理咨询是大学生心理教育有效的途径。

5、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普遍存在社会阅历浅、社会经验少、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他们对社会既向往又担忧,而社会实践对锻炼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保持身心健康有着重要作用。学校可通过组织假期“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系列活动,丰富大学生的生活体验,增加他们的社会阅历,提高挫折承受力和社会适应力。实践证明,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才能真正的培养出自主、自强的创新精神,才能真正锻炼和提高自身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的能力。

如何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病的对策,归纳起来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开设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或讲座,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另一方面是依赖于学生自身的自我调适。自我调适的关键是自己做自己的心理医生。当然,家庭、社会对于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