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技校辐射到乡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改革开放十六年来,中山市已由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发展成一个工农业生产都比较发达的中等城市。全市人口120多万,1995年工农业产值达370亿。现在的中山改革浪潮席卷城乡各地,过去默默无闻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职工已达50多万人,无论从企业的生产发展、还是产品质量都已赶上或超过国有企业,成为左右我市经济的半壁河山。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倍增,作为我市技工的摇篮——中山市技工学校,每年100名左右的毕业生显然是杯水车薪。人才市场重点的转移使我们开始认识到技校不能再只面向城市、面向国有企业,必须延伸到广大农村。职业教育社会化、全民化的新时代已经到来。继我市从1989年开始打破“技校不招农业户口学生”的旧规以后,1991年起,在一些经济迅速起飞,具备“办学条件”的镇区相继办起技校分校或分教点,到今天已发展到有6所分校17个教学班。开设电工、制冷、机械、酒店设备安装与维修、服装设计与管理等十个专业,在校生已达1600多人。一个以技校为基地,培训中心作龙头,社会办学(包括技校分校)作补充,辐射全市各乡镇的甚至发展到外省的多渠道、多层次的社会职业培训网络已经形成。把乡镇企业技工的培养从一开始就纳入到市职业培训统一的系统中来。去年首批乡镇技校的毕业生成功走上岗位,并为社会所接受。他们逐步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的现实令人鼓舞,也坚定了我们继续把技校搬到农村、办到乡镇的信心和决心。下面就我们对办农村分校的认识和做法,谈谈我们的体会。
一、办技校分校是乡镇企业的迫切要求。
横栏镇原镇委书记说得好:“农村经济发展到今天,一亩地要产出5000元,工农业产值要以每年20—30%的速度递增,靠拼体力、磨消耗显然是行不通了。要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说到底是智力的竞争,人才的较量,最终是农民自身的素质决定了事业的兴衰”。要发展乡镇企业和社会主义大农业,必须培养出自己的企业家、工程技术人员。要拥有一批高级科技人员不容易,但要具备成千上万熟练的技工就更加困难。当前,乡镇企业已经逐步向高科技、高效益、高质量的集约型经济迈进,企业要发展,工人素质要提高,培养大批中、高层次的技工必须有自己的培训基地这一紧迫感、责任感已经为镇区各级领导所共识。我市乡镇职业教育已由职业中学发展为理工学校,但与技工学校相比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办学模式、设备配套上都有一定的差异。要造就一批专业思想过硬技能训练有较高层次的熟练工人,乡镇必须有自己的技工学校。于是一种由技校派生出来的技工分校就应运而生。
横栏镇90年代初就提出“教育奠基、科技兴镇”的方针。镇内某化工厂200多人,17位正副车间主任中,熟悉生产、懂得管理的仅5人。工人素质差,管理不善,办厂以来,年年亏损,几乎倒闭。实践使镇领导认识到:要科技兴镇,首先抓“育人”!他们棋分两着:一是选送部分优秀青年到省高校深造;二是实行“近水救火”。他们征求市劳动局意见,在家门口办起技校分校,直接用技校办学模式培养本镇技工,创办我市第一所农村技校分校,为即将投产的特种精密轴承厂、钢铁厂先配鞍,培养合格的机电技工。
二、广开办学门路,办有地方特色的技校分校,逐步实现“技工本地化”。
经济越发展,人才需求越显得短缺。特别是熟练的中、高级技工的“断层”已经成为阻碍我市镇区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集约型转换的主要障碍。“镇区要有自己正规的技工培训基地,技工队伍要逐步本地化”,我市镇区职业教育已经走过全面发展职业中学到每个镇办一所理工学校的历史进程。技工分校就办在理工学校内,使理工学校成为集中专、中技、成人教育于一体的农村综合性职业培训基地,由镇政府统筹,多层次、多渠道、多规格地为镇区培养不同层次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不同镇区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办有不同地方特色的分校,我们的认识是:
(1)要实现技工本地化。作为培养技工的分校必须地方化,由镇政府直接领导,镇教办具体管理。坦州镇几年来已经由一个传统的农业镇,“中山的粮仓”发展成一个第三产业发达,金融、商业形成网络、机电行业迅速发展的轻工城市,但就是没有自己的技术工人。镇政府深谋远虑,横下一条心,集中资金创办技工学校式的理工学校,按技校的办学要求无偿拨地百亩,集资2000多万元新建一所拥有一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一流实验室、人员达标的农村职业学校。崭新、花园式校舍;高起点、技术先进的价值30多万元的电工、电子实验室;能应付学生实习、考证需要的“电力拖动实验室”和“照明线路实习室”(价值10多万元),在镇府一声号令下,两年内就全部完成。这一切说明:只有依靠镇区办学,地方、群众大力支持,技校分校才有可能生存、发展,才能越办越好。
(2)分校专业的开设必须满足镇区经济发展的需求。
镇区分校开设的专业必须尽量与当地企业发展的类型相适应,使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企业发展同步进行甚至先走一步,为企业适时提供急需的技工。沙溪镇是我市服装出口基地,需要的不仅是一般的车工,而是掌握电脑操作的电脑车花、打钮、机械裁剪的中级和中级以上技工、指导工,甚至要懂得服装设计的高级技工和管理人员,这能文能武的角色,技校生再适合不过了。所以沙溪镇政府一改初衷,将原机械班改办为服装设计和管理的技工班,为沙溪培养新一代的服装技工和管理人员。中山已被评为全国卫生城市,要办成海滨式花园城市,城乡建设、企业发展急需大批园林绿化的农艺技工,我们把分校延伸到省外,借外省一些重点技校开办园林、绿化、花卉培植的园艺专业,为中山培养一批园艺技工,使技校开设专业向农业转移,为城乡经济建设服务。
(3)实行厂校挂钩,建立稳定、对口的校外实习基地。
有稳定、对口的校内、外实习基地是办好技校的先决条件。技校镇区分校,得到了镇政府鼎力相助,下面厂企给予大力支持,加上家长的积极配合,校内、外实习基地比较容易落实,是技校分校办学一大特色。横栏镇政府在申办技校分校的申请书上明确保证:“每年给分校投资设备费不少于10万元”。
(4)技工本地化,经费筹集地方化。
镇区或企业办分校,由于是企业的急需,专业对口,学生毕业后就是本企业的职工,因而办学经费易于筹集,这是地方办学一大优点。坦洲镇“杰士美电子发展公司”是一间台商独资型企业,生产显像管和电信产品,厂老板把厂房建设和技工培训同步进行,果断决定办技校分校,设电子专业班,计划拨款50万元对电子班实行三包(包吃、包住、包生活费),再拨专款建教室、实习室,单学校的运动场就捐资50万元。学生毕业后,全部留厂工作,月薪不少于1000元。这一优惠措施,使初中毕业生大受鼓舞,纷纷要求报考技工分校。
的地方化、企业化,不但实现了技校办学向农村转移,也使办学筹集经费转向地方。
(5)纵向延伸,横向联合。
我校规模小,专业窄,毕业生供不应求。市政府从几年的实践中体会到企业发展的后劲不足,关键是技工不足,从而明确提出:技工培养必须逐步“本地化、高质化”。我们深刻领会了上级的意图,决定从招生开始动大手术。我市邮电事业发展迅速,急需一大批邮电机线和综合业务的技工,为即将成立的各镇区邮电分局培养熟练技工。我们得知信息后和中山市邮电局商量实行“横向”联合办学,邮电局提供实习场地、设备。学生毕业后,直接输送到各邮电分局工作,真正为企业直接服务。从去年秋季起,我们和湖北、河南、广西六所部属、省属重点技校实行“纵向”延伸、联合办学,由我市技校招生300多人送往六校代培,“借鸡生蛋”。学生毕业后,全部回中山工作。不单培养中级工,而且部分继续读大专,培养高级工。从职中和技校毕业生中推荐相当部分学生到上述六校深造,取得高级工的资格证书,多渠道,多形式和多、快、好、省地为我市培养大批量的中、高级技工。
(6)面向农村开设专业,为“三高”农业培养农村技工。
乡镇企业要发展,在职职工素质要提高。在市劳动局的领导下,我们与各镇区劳动管理所合作,在具备办学条件的26个镇区中率先成立我省首批镇区职业技术培训中心,隶属于技工学校统一管理,实行普教、职校、成教三教统筹;教育、科技、经济三者结合,依靠科技兴镇,教育奠基,为发展乡镇职业教育又开创一条新路。同时在专业的开设上向农业转移,培养农业技工、技师。横栏镇一位小学程度的农村妇女经过学“桂花鱼养殖”训练,成为养桂花鱼的专业户,年收入纯利十多万元。一位养水鱼的农民说得好:“培训班读得过,学懂了少死2条水鱼就够交费了”。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学习发展“三高”农业的新技术、新知识,要求举办各种形式、长短结合的技术培训班。我们首先在横栏、东升两镇成立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与农委一起举办诸如:桂花鱼饲养、水鸭饲养、水鱼饲养、园艺绿化等短期班,由劳动管理所牵头,技校统一管理。又从当地初中毕业生中选派一批到外省有关技校相应专业进行系统学习,成为新一代的农村技工,为社会主义的农业服务。
三、总校、分校办学实行“四统一”,充分发挥总校的组织、指导作用。
职中和技校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模式不同,既然是技校,分校必须和总校同步。几年来办分校我们实行“四统一”:统一招生;统一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统一开展教研活动;统一管理。总校起领导、组织、指导作用,成为分校示范教学的大课堂;生产实习的公共基地;师资培训、考核的中心。
四、转轨办学获得初步成功,其原因如下:
1.充分发挥了劳动部门的整体优势。
劳动部门是对全社会劳动力进行综合管理、使用和给予社会保障的政府职能部门。普通工种必须进行岗位培训;技术工种必须经过技术等级考核才能上岗;专业教师必须取得高一级的技术等级证书才有资格指导学生实践;技校、职中毕业生必须通过“双证考核”才能毕业;所有这些在我市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必须执行的用工制度,约束着职业教育的所有学校和进行招工的所有企业和部门。在这个制度执行过程中,我市劳动部门享有绝对的权威,技校农村分校正是这种优势的产物。在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口号下,农委、乡镇企业管理局、教委、妇联和劳动部门互相协作,既发挥各自的优势,又团结协作为农村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三高农业”互相补充,共同前进。
2.形成一个全方位、大培训的网络。
要提高我市劳动者的素质,单靠办一、两所技校是不够的,必须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培训网络。几年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大培训网络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大培训的范围必须包括第一、二、三产业。
(2)大培训地区必须覆盖城市和农村。
(3)大培训的对象不但要面对全民、集体所有制的职工,而且要包括乡镇企业、外资、合资企业的员工,还有个体劳动者。
(4)大培训必须与考核相结合,以考促培。技校既应是城乡技工的培训基地,又应是职业技能鉴定考核中心,树立技校在职业教育中的权威。
(5)大培训的办学模式要多样化。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办学期限长短结合。凡能为社会创造人才效益的培训我们都要开发,按其不同的办学期限发给相应的证书。
3.办好技校农村分校必须打破行业、地区的界限,实行“联合办学”。
市政府提出逐步实现“技工本地化、高质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破行业界限、部门界限、地区界限。实行纵向、横向“联合办学”,调动各部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行全社会办教育,技校农村分校办在镇区理工学校内,这就实现了劳动部门、教委和地方政府三级联合办学,使职教、普教、成教“三教统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借助外省技校校舍、设备、师资的优势,把本地生送到外省重点技校去学习,毕业后回中山工作,实现了省际联合办学,这更是大培训观念的最新发展。我们正在着手准备实行“1+2”办学模式,即在本地学一年,送外省学两年;在镇区分校学一年到一年半,送到校本部学二年或一年半这种新的“本地1+2”或“2+1”,都是大培训概念的延续。这种办学模式完全打破了地方的界限,真正做到优势互补。
4.办分校要重视“名牌效应”。
镇区在发展,技工的需求量非常大。如何选择分校?为保证分校办学成功,我们选择了在近年经济起飞发展迅速,教育有一定基础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六个镇区进行试点。在省际联合办学点的选择中,我们经过多次考察,最后确定了六所全国重点、部属重点、省属重点技校,这些名牌学校的校舍建设、设备配套、师资力量都是一流的,使我们的试验有了可靠的保证,产生了“名牌效应”,使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把这种联合办学发展下去。今年我们准备扩大到十四所,送培生达1000名。
5.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保证各类分校的正常办学和教学质量。
对本地农村分校我们一是千方百计为他们引进外省优秀师资,特别是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老师。二是主动出面与当地政府联系,落实教育经费和设备的配置。三是引进一套技校的教学管理方式,在招生、教研活动和毕业生安排上统一管理。在外省的分校的管理上,我们成立专责机构,实行“一条龙服务”。做到上学、放假双方派人护送到校、到家;校内中山学生单独编班;生活上给予特别照顾;学习上因才施教,分小班开“小灶”。使外省分校生送得出、留得住、学得好、用得当,身体好、思想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