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教育改革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教育改革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教育改革

1985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针对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中国社会的经济状况,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改革的目的是把教育与生产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1986年,国家教委决定首先在一些县进行教育综合改革的实验。1987年,国家教委与河北省人民政府决定在河北省的阳原、完县和青龙三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县进行农村教育改革实验。1989年1月,经国家教委同意,河北省人民政府决定扩大河北省农村教育改革实验区范围,将丰南、任邱、获鹿、藁城、三河、南宫、丘县、安平、丰宁九个县增列为河北省农村教改实验县。1990年1月,又将张家口地区全区确定为农村教改实验区,以探索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进行农村教改的途径,加快全省农村教改步伐。河北省农村教育改革的实施,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进行的。

这次农村教育改革一不搞群众运动,二不搞一刀切,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先搞实验,然后扩大实验区,最后在全省推行。各个实验区的农村教改各具特色,但也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方面。

一、更新观念,树立教育为当地培养人才的思想

思想的转变,是农村教育改革成败的根本。我们过去早已提出教育“三个面向”(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未来)的问题,但实际上仍然是基础教育投入多,真正与农村和基层有关系的技术教育、职业教育等投入不够;而基础教育又是重视文化课、提倡升学率,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差,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差。过去,我们常常就教育谈教育,就经济论经济,没有把教育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经济氛围中来思考,也没有把经济建设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这次农村教改,就是要把这样的认识端正过来。

首先明确农村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是为农村培养人才,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服务。在此基础上进行农村教育结构、教育管理体制和教学内容上的改革。

其次是提高经济发展对教育的依赖性的认识,改变过去只有从事教育的人搞教育的做法,提倡全民搞教育,全社会搞教育。

这样,在思想上产生了四个转变:从过去认为教育只是投入,周期长而效益慢,转变到应将教育提高到经济建设和生产发展的战略高度去认识;从过去认为上学只是为了升学,转变到教育的首要任务应是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人才来认识;从过去认为农村教育只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盲,转变到应开办各种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的多种形式教育;从过去单纯依靠教育部门办教育,转变到全党办教育、全民办教育、全社会办教育。在解决好“教育与经济”、“服务与依靠”关系的同时,还在教育观、人才观、就业观等观念上更新认识,提高各级领导和各阶层群众进行农村教改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然而,观念的更新不是简单的事情。过去,贫穷落后地区的群众所认识的唯一“脱贫”之路,是让自己的孩子考上大学,然后留在城里工作。他们认为,所谓“就业”就是在城市里找一份工作,端上“铁饭碗”,而通过教育、通过科技改革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并没有被放在重要位置。河北省农村教改实验县在转变教育观念上做了不少文章。他们一方面大力宣传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经济建设尤其是当地的建设服务,为改变贫穷的面貌培养人才,另一方面投资投力改革教育结构和教学内容,使之更适合当地的经济发展,还着力抓典型范例,用事实教育和说服群众。教改实验县里涌现了大批通过改革后的教育、通过科技手段致富的例子,大大推动了农村教改的进程。

二、改革教育结构,调整教学内容,使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在调整教育结构方面,首先打破的是过去单一的普通教育体制,积极推广“三教统筹”(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办学,包括职业技术培训班,职工学校,业大,函授,电大,以及部门、厂矿、企业单位和个人办学,形成国家、集体、个人一起抓教育的局面。尤其是在职业技术教育上,各地区都花了大力气,而且,各地都根据自己的资源、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开设专业课程。一方面各县都建立了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另一方面,各县因地制宜把初中和高中改为职业初中和职业高中。例如完县在1988年把5所乡办初中改为三年制或四年制职中,主要设林果、畜牧专业,个别初中改为“3+1”制,即三年普通教育毕业后,再学一年专业技术。

目前全省149个县设有职中400多所,专业140多个,在校生近20万人。多数职中和职教中心设有实习基地,以提高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如保定市区阳县开办了雕刻学校,既开发了丰富的大理石矿藏,又弘扬了传统雕刻工艺,对当地的农民脱贫致富、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此外,这些县93%的村办了成人农民学校,形成了一个三教统筹的网络,使教育和经济的发展步入良性循环。除了在教育结构上进行改革外,农村教改的实验县区还在教学内容上进行调整。这就是,从小学起增设劳动技能课,使学生从小就养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好习惯;在初中还增设了当地的概况、资源、历史等课程,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1990年各实验县都编出了一套乡土教材并投入使用。另一方面,在文化课的内容上也进行调整,使学生在提高文化素质的同时培养正确的农村观。

三、利用高校的优势,落实科教兴农战略河北省农村教育改革,吸收了高校的参与。

教改一开始,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张家口师专、张家口农专、保定师专、河北农技师院、唐山工程技术学院等就积极投身其中,随后,北京农大、中国农科院,中央教科所、河北机电学院、河北地质学院等也参与进来。据统计,先后参加河北省农村教改的高校和科研单位有42所。这些高校和科研单位分别承包一、两个实验县,在农村教改中发挥其人才、知识、技术和信息优势,帮助实验县进行智力、科技和经济开发,取得了明显效果。另一方面,高校的参与也推动了高校自身的改革,使之更适应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帮助实验县制定教育和经济发展规划。

高校参与农村教改的目的,是帮助农村脱贫致富、发展经济。所以,他们利用自己的优势,组织教师、学生到教改实验县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对当地的人力、物力、资源和潜力提出合理配置和挖掘的计划,并对县经济发展作出近期和长远规划,例如清华大学联合中央教科所、北京师范大学、张家口农专等单位,用一年多时间,走遍了阳原县平地丘陵,查阅了上万个数据资料,同当地的工作人员一起完成了《阳原县中长期经济与教育的发展规划及优化研究》,为阳原县的教育与经济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措施、步骤和目标,并制定了“一煤炭、二建材、三加工、四运输、五建筑、六服务”的工业发展方针。天津大学动员了十几位教授,上百名学生用了3年多的时间,在完县做了大量的、细致的、详实的调查研究,完成了近20万字的《河北省完县社会、经济、教育总体规划》,为完县的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探索了一条新路。

2.推广实用技术,进行技术改造,促进脱贫致富。

农村教育改革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发展教育,获得实用技术,发展经济,脱贫致富。所以高校参与的好处是可以直接把自己的技术推广到农村生产中去,一方面使其科研成果能较快地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又帮助农村改变了落后面貌。在这一点上,各参与农村教改的高校和科研单位都充分显示了其优势。例如河北农业大学近年来派出近千名师生到农村通过举办培训班、在职中开设专业课等形式,传授技术,解决难题。他们在完县进行了几十次农村技术专题研究,在果树、蔬菜、食用菌等领域进行了全县性的技术推广,仅“经济作物丰产技术试验示范”一项,年总产值达7417.8万元。张家口农专帮助阳原县改造低产苹果园。有一个村55亩苹果园,1986年全园总产150公斤,经技术改造后,1987年提高到2,500公斤,1992年总产达60,000公斤,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在帮助农村地区乡镇企业技术改造上,高校同样做出了贡献。例如阳原县长城水泥厂,1988年建成后1年亏损107万元。1989年清华大学派专家到阳原县进行实地考察,解决了生产工艺中存在的问题,当年就扭亏为盈。清华大学还在造纸、皮革、稀土铸铁暖气片等领域帮助阳原县进行技术改造,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3.着力培训师资和技术、管理人才,逐步使农村地区依靠自身力量办好教育,促进发展。

农村地区尤其是比较贫困落后的地区师资匮乏,是农村教改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教改中,各县不但对原有学校、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大幅度调整,还兴办了许多职业学校、成人学校、业余学校等,这就使原来已经不足的师资队伍更加匮乏,针对这一状况,各参与农村教改的高校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帮助解决困难,它们通过举办学历教育班,招收定向培养生,开展专题讲习班,接纳长期、短期培训生,举办针对性很强的灵活多样的训练班,开办业余师资培训班等,多渠道、多形式为农村培养师资和技术、管理人才,尽快尽好地解决农村地区师资问题和农村技术管理人员问题。例如近年来,河北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农业技术师院等院校各为农村地区培养合格的教师和技术人员几千人。这些教师和技术人员回到家乡后又进行培训、讲习等传授农村实用技术,在农村地区脱贫致富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4.帮助农村地区普通中学和职业技术中学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使之更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各参与农村教改的高校,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为职中和普通中小学制定学校建设与发展规划、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编写与当地具体情况相结合的教材,并在仪器、设备上大力支持农村地区的学校,建设实验室和教学实习基地,使之成为“人才培养、科学实验、技术推广、生产示范、经营服务”的多专多能的学校。实践证明,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农村教改,促进了农村教改的顺利进行和深入发展,同时也使高等教育走上了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轨道,体现了教学、科研、生产、服务四结合,增进了高校自身的活力。高校的参与,发挥了内部科技推广的巨大潜力,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教育着眼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办学与引进信息、推广技术密切结合

河北省农村教育改革的着眼点,放在了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上,放在了文化教育与引进信息、推广技术以及脱贫致富的结合上。各实验县都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认真、系统地作了教育与经济的全面规划,把教育规划与经济规划合二为一。教育结构的调整,教学内容的改变,办学形式的多样,都是根据当地的实际经济状况切实地进行,在通过教育推广技术、引进信息、促进生产上,办学单位实行了“上挂、横联、下辐射”的办法。所谓“上挂”,就是农村地区的办学单位挂靠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拥有先进科学技术的单位;“横联”是把办学与当地的农业、工业、服务业、科技等有关部门密切联系配合;“下辐射”是指把从高校和科研机构获得的适合当地生产的技术通过与当地工业、农业、科技等单位的协调配合向乡、村、农户传播推广。教育、科技和经济三者之间有意识地接轨,使劳动者在提高素质的同时增强了吸收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从而使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逐渐形成,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

例如,阳原县的骆驼岭村,有大片牧场,很适合发展养殖业。这个村1985年用扶贫款买了1000只兔,但是由于农民不懂防疫技术,结果兔子全死光了。群众再也不敢养兔了。而养的羊因品种不好,收入也很少,不能脱贫致富。1987年,县职业学校与高校联合把这个村作为实验点,根据当地情况引进良种羊、兔,并对全村群众进行养殖、防疫的技术培训,当年该村就家家养羊、户户喂兔,人均收入从前一年的120元提高到350元,1988年继续发展养羊、养兔业,人均收入达到600元。现在该村引进了新技术新品种,养殖业又有大幅度的发展,并开展出口贸易,农民收入比1988年翻两番还多。再如,河北农大帮助完县推广西瓜地膜覆盖技术,使亩产增加2000多斤,总产值增加700多万元。河北农大在完县推广的“经济作物丰产技术试验示范”一项,在全县推广面积65000亩,总产值7417.8万元,纯收入6,000万元,充分显示了教育对推广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河北省近十年的农村教育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对原来农村教育存在的弊端已有较大的克服,显示出新的教育体制和结构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因而,可以说已逐步形成了河北省农村教育的基本思路。这就是:(1)河北省是农业省,教育必须立足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才是正确的方向;(2)农村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村建设者;(3)农村教育必须从以升学为主转变到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使农村富裕昌盛的轨道上来;(4)农村教育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5)教育结构和内容灵活多样,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进行,形成高、中、初多层次教育为农村建设服务的网络。河北省农村教改的成效是显著的,在当地经济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是显著的,所以,农村教改继续深入下去并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普及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