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职教育教学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职教育教学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职教育教学

摘要:针对我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章理性地揭示了教育公平与构建和谐的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准确把握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体系中存在的不和谐问题,提出了构建和谐的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体系的具体措施,对通过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来建设社会和谐的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公平;社会和谐;教育教学体系

和谐教育是和谐社会和教育政策的基本属性。在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课题组的设计中,受教育公平度是衡量社会和谐、社会公平的三大指标之一。对于社会学而言,所谓公平就是保证生存权力平等,保证发展机会均等,是主观的价值判断。不同的社会,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意识形态背景的不同,其社会和谐观也不同,而且可能会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本身状况相联系。社会和谐的实质更加强调伦理平衡。相对于市场经济所造成的社会分化,政府的选择不是通过抑制个人的自由和牺牲市场经济的活力来追求和谐,而是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追求现代的社会公正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中,追求社会和谐并不是必须要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相反,对于社会和谐的追求反而有助于效率的取得。本文主要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当前我国和谐的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当前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中存在严重的不和谐现象

高职高专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虽然是由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共同决定的,但高职高专教育又以其自身独具的活动形式反作用于社会发展,对社会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高职高专教育和谐作为社会和谐在教育领域内的反映,应首先为社会和谐问题所关注,它的实现既是一个教育问题,又是一个社会问题。目前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中存在严重的不和谐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思想不能体现“以人为本”

教师是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主体,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树立“以人为本”的高职高专教育管理理念,即以教师和学生作为高职院校办学的主体。目前我们判断学校各项工作成败的标准并不完全看其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也不主要以教师和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及促进人才工作同经济社会发展协调为教学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际上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则决定着对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及科学技术和先进文化的主要生产者与传播者,人才资源的总量和水平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学校为社会做出多大贡献的关键因子。因此,高职院校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由单纯的管理控制转向对人才资源的开发、激励和保障,制订相关制度,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人文环境,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体系不利于学生人性化发展

课程体系不利于学生人性化发展,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作为学生不能“因材而学”。即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学习的特点、兴趣爱好、优势和劣势等因素,同时缺乏良好的自学意识、自学能力,不能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模式,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实现最高效的学习。二是作为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即不能以人为本,关爱学生个性,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兴趣,因人而异地的引导,以达到“人尽其才”的目标。因此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应完善个性化学习的服务系统,实行小班化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师生交流式的学习中帮助学生内化知识,从而为实现最高效的学习创造条件。

(三)高职院校管理尚未很好地“以生为本”

教师、行政和后勤人员是高职院校教育的主体,直接影响学校的育人环境。作为教师既要重视教书,更应重视育人,但许多学生认为,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群体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是“只重视教书,不重视育人”。这说明高职院校中的部分教师在育人方面还存在问题。党政管理群应该是最具有“责任感”的群体,但许多学生认为决策层并未能真正体现以“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因此希望管理部门多关心学生的切身利益,进一步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办事效率。当然学生意见最多、最大的还是后勤服务。不少学生认为高职院校实行后勤社会化后,后勤服务人员普遍素质比较低,缺乏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四)师生关系远未实现平等互爱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教育,和谐教育更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生活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理智、情感和行为诸方面进行的动态人际交往。和谐的师生关系,即教育的主客体之间民主平等、相互理解、彼此信任、融洽相处。但在目前的高职院校师生关系还存在许多不平等、不民主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靠压制、奴役学生实施教育。

(五)能力培养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

许多老师教学方式仍然是传统教学的做法,重理论轻实践。尽管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逐步提高,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但从高职院校科技工作总体来看,高职院校确实存在“重理论研究、轻实际应用”的问题,导致科研与生产实践相脱离,许多的科技成果也仅停留在研究上,缺乏继续开发与应用的前景,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高职院校主要目标是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技术应用能力强是高职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60%以上的高职毕业生认为自己学校理论课远远多于实践课,在职业技能训练上还远远不够,这样一来职高生“技术应用能力强”这个仅有的“核心力”难以成为自己的就业优势,与社会需求形成矛盾,从而导致许多学生在校期间只能完成应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校园文化建设尚未满足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中具有特别意义的一种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主渠道,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学生有自由发展的空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然而许多高校并不是每年都开展科技文化节、社团风采节和社会实践等实践活动,无法活跃校园文化氛围,不能锻炼学生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很难真正培养出“专业有特长、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提高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学校应将校园文化的发展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学生成才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制订校园文化建设制度,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二、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和谐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体系

(一)倡导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以德治校,学“做事”先学“做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培养人才的质量,教学生“做人”比“做事”更重要。为了使学生得到德、智、体、美、能各方面的健康发展,高职院校应该实行“知识、品德、技能”的培养模式,在对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把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基点,要求学生“能做事,会做事,愿做事”。

(二)优化课程体系,实现社会化课程和个性化课程的统一

社会化课程是指那些满足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符合社会道德和伦理规范的课程。个性化课程则是指适应学生自身需要并促进个性发展的课程。关于课程的社会化取向与个性化取向问题,是近年来课程讨论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个性化文化的倡导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化综合文化课程的责难与批判,个性化课程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社会化文化课程本身又存在诸多悖论和困难。就课程与教学而言,分析和综合是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的方式,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因此,我们在课程开发和教学中应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该社会化的坚决社会化,该个性化的坚决个性化,社会化中有个性化,个性化中有社会化,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从而构建以课程为中心,以教师、学生为课程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学分制评价为纽带,以“开放性、选择性、综合性”为课程文化内涵,制订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系统。

(三)突出服务意识,加强人性化管理

教职员工的积极参与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的关键,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自由发展是高职院校管理的根本目的和理念。要改变教育主体的现状,首要任务是全面强化教育主体的责任感和育人意识。因此高职院校要制订合理、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引导教师处理好科研、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同时,学校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改变管理群体现状的有效办法,是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需求。此外,要改变后勤服务群体的现状,必须加大监督和管理力度,明确所有服务项目的岗位职责,并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对所有的服务人员进行责任感教育和服务常识培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处理,杜绝校园里欺骗和坑害学生的事件。

(四)改善师生关系,实现校园公正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如何充分调动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使他们真心实意地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创新的能力,已成为提高学校本科教育质量的关键。因此,教师首先在教学态度上要端正,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于细微处关爱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因材施教,营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师生平等互爱,教师才会乐教,才会努力把科研的成果以及思想和方法渗入到课堂教学,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才会愿学、乐学,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五)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实践性是高职院校教学的突出特征。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动手能力是将知识转化为物质的重要保证,是高级专门人才所必备的一项实践技能。一所高职院校是否成功,关键要看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社会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强化动手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设置符合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内容,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式学习。

(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高职院校凝聚力

校园文化具有引导作用,通过传授人类文明,可以帮助人们培养良好的道德思想品质,因而具有凝聚作用。传承文化是高职院校的基本功能,研究文化是高职院校的活动基础,创新文化是高职院校的崇高使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科学思想萌生的催化剂,是先进文化创新的重要载体,它既从先进文化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又为发展先进文化提供强大动力、做出巨大贡献。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育人作用,也是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的一种内在动力,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一面旗帜,它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产生深刻影响。我们应该继承学校优秀文化传统,探索未来学校发展方向,构建一个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开放、民主、和谐、进取为精神内核的现代学校文化。

参考文献:

1、刘宪俊.略论教育与社会公平的实现[J].当代教育论坛,2005(5).

2、佚名.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EB/OL].,2005-04-07.

3、盛兰芳.从个性化学习看高校课程改革[EB/OL]./wennie/lunwenjijin.htm,2004-11-29.

4、佚名.学生为学校管理打分低,办学尚未真正以学生为本[EB/OL]./ch/schoolyard,2006-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