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目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重创新”的一专多能的体育人才。
一、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1见习时间短,学生实践能力欠缺
由上表看出,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存在实习时间短、安排过于集中、过于偏后等一系列弊端。这种培养模式加长了学生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的周期,不利于知识的强化和应用,学生脱离社会,很难获得学习的现实效果,更不利于及时发现、弥补自身的不足[1]。
2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相对陈旧
(1)课程设置单一化
各高校根据教育部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课程设置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减少总课时量,增大选修课比例,增设新课程的门类,主观上力求加强学生通史教育、课后实践能力培养,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但与发达国家的课程设置相比,我国体育院系必修课程比例依然过高。我国体育院系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量约为75%和25%,远远不能满足素质化培养的需要。以日本体育的课程设置为例,日本体育大学必修课基本上低于课时总量的50%[2]。
(2)课程设置缺乏人文性和综合性
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倾向专一化,没有重视学生的通史教育。综观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跨专业、学生自由选修的课程太少,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非专业课程不受重视,甚至一些基础的学科,如数学、语文,在一些体育院系被削减,最终导致学生知识过于单一,就业门路狭窄。美国高等教育研究小组在其题为“主动学习——发挥美国高等教育的潜力”的报告中指出,“谁也不能确切知道,新技术将会怎样影响我们未来的劳动力所要求的技能和知识。我们的教育不是为某一具体职业而进行的狭隘训练,而是使学生能适应变化的世界,为未来做准备的一种教育”[3]。
(3)课程设置缺乏专业师范性
2003年《方案》中所列的体育专业属性课程涉及教育科学的课程几乎没有,忽视了体育教育的专业属性。体育教育作为师范类教育,不能将专业教育模糊化,应该在涉及本专业的课程上突出师范特性[4]。
3教学的传统化
21世纪的人才应是能充分发挥自我效能的社会化人才。具体到体育教育专业,合格的毕业生应该能充分地展示自我,发挥自我的最大效能。而传统教学法过于陈腐、传统,在培养社会化人才的过程中显得极不适应。
多媒体具有声形兼备、动静结合、直观形象的特点,现在它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带来巨大的效益,但是却没有给体育教学带来更加深刻的变革。
目前,我国体育院校设施囿于传统的模式,主要是运动器械,而代表体育前沿领域的设施匮乏,学生对各种精密的测量评价设备的理解过于麻木,导致我国体育院校培养的人才无法直接进入高层领域发展。
4专业技能的薄弱
体育教育专业的生源主要是普通高中毕业生,绝大部分学生在升入大学前几乎没有受过系统的体育训练,学生的体育基础薄弱。2003年的《方案》要求,学生在入校后的大学一、二年级要将所有主干课程规定的术科内容学习一遍,三、四年级再选择一个主修和一个副修进行专门学习。根据调查显示,70%的学生在大三后将主要精力都用到了发展专项能力上了,很少花时间练习普修和选修课程中所修的运动项目。而我们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中小学教师,技能示范是十分重要的教学手段,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技能的薄弱严重影响体育教学质量[5]。
5师资力量不足
英国大学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师水平高,一般拥有硕士以上学位,有一些体育教育专业还特别设立示范者职称,并聘请具有丰富社会经验的体育人士担任学校的客座教授。相对比,目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师资则表现为学历低、技能有待提高、社会阅历较浅等特点[6]。
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大幅度扩招,造成师生比加大,弱势群体激增,越来越多的学生得不到教师的直接指导和帮助,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二、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社会化培养的改革对策
1.增加选修课比例,特别是自由选修课的比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变革原有的普修、选修、专选相结合的术科课程方式,让学生重点学习3—4门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以便有更多的时间练习,提高学习效果。
3增加专业类教育课程,加大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突出对学生课堂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体育教学和管理的基本能力和技巧。
4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加强人文体育学科、社会体育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渗透与融合,开设综合性的跨学科课程,强调培养包括社会价值标准、个人价值标准、认识过程的价值标准在内的道德教育观念,加强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责任心的培养。
5更新和增加实用性训练课程。如计算机的使用操作,营养学、法学、统计学、多媒体技术等应该更多地纳入课程体系中。在体育教育中应加大开发计算机多媒体的力度,应用多媒体技术分析技术动作的关键环节和战术的演练,使教学更加形象化、科学化[7]。
6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学实行导师制,为学生配备专业学习、品德修养、学术研究的导师,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加强教师再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素质。通过校际交流、进修、社会体育实践等形式,提高教师的多方面素质和能力。
7实施教学改革。(1)建立“理论讲解、课件演示——激发兴趣、制定目标——主动练习、共同探讨——掌握技术、获取知识——精益求精、提高水平”的全新教学模式。(2)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利用视觉和听觉去获取知识技能,开阔视野,激发创新思维,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3)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将学生引入社会。
8.学校、相关体育部门及行政单位加大体育设备的资金投入,使学生了解、掌握最新、最前沿的知识、技能,适应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一般的本科教学经常将学生排除在科研之外,导致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学生的自我实践能力弱,自我创新意识淡薄。创新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核心和最终归宿。创新精神是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思维的人,是不可能开拓进取、有所作为的。未来社会是不同领域科技创新结合的社会,体育院校的发展同样要顺应时代的需求,努力培养具有时代精神的创新型高素质的体育人才。
参考文献:
[1]周丽红.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师范性教育的缺失与策略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6(3)
[2]彭健民.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4).
[3]田振军,等.论21世纪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向与定位[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1)
[4]赖建敏.新世纪地方性师范院校体育人才的培养对策[J].2005(10)
[5]朱静文,丛林.如何加强高校田径课程的吸引力[J].田径,2007(1)
[6]任海,等.国内外高等体育院校课程结构的比较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8(3)
[7]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国外体育院校概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